兰 蕾,常小荣 *,严 洁 *,王小娟 ,陈慧敏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经穴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针灸生物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学的 “痞证”、“胃脘痛”、“嘈杂”、“纳呆”、“嗳气”等范畴。罗马Ⅲ学术委员会使用下面的定义:FD系指存在被认为源自胃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且无任何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临床上消化不良可单独或组合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1-2]。笔者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采用针刺胃经上特定穴和非经非穴,比较受试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的变化,现将临床观察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FD患者60例,病例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消化内科门诊、社会上招募的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志愿者,均统一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①治疗组30例,年龄 21~51 岁,平均(27.93±6.30)岁,病程 2.1~6.5年,平均(3.71±1.78)年,FDI(4.33±1.45)分;②对照组30 例,年龄 23~46 岁,平均(28.87±6.40)岁,病程 1.7~5.6 年,平均(3.10±1.59)年,FDI(3.97±1.40)分。 两组年龄和病程及F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项中的1项或1项以上,胃镜显示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②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③年龄在18~65岁之间;④在治疗前至少15 d内没有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精神病患者;②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组取胃经原穴冲阳、络穴丰隆、合穴足三里、郄穴梁丘。对照组取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水平旁开,胃经胆经连线的中点,避开血管。穴位定位参照WHO1990-12346颁布的《腧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位标准,针刺操作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的操作方法。
一般常规消毒。针灸针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 φ0.30×(25~50 mm)。针刺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提插的幅度在0.3~0.5 cm之间,频率在60~90次/min之间。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0.5 h,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随访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1月后随访时要求受试者填写FDI,再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3]按4分法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的4分严重程度积分方法如下:A无:没有症状,积0分。B轻度:有症状但完全能忍受,积1分。C中度:感觉不适并已影响工作和睡眠等正常生活,积2分。D重度:不能进行工作和睡眠等正常生活,积3分。
因为受试者不是每项症状都有,每项改善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按4项症状分别计算其疗效。A:痊愈 病人主诉症状积分改善3分或症状完全消失。B:显效 病人主诉症状积分改善2分。C:有效 病人主诉症状积分改善1分。D:无效 病人主诉症状积分未改变或下降。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总有效率(A+B+C)/(A+B+C+D);总显效率(A+B)/(A+B+C+D);治愈率 A/(A+B+C+D)。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资料用“±s”表示,首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条件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条件者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各种症状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果见表1。(表中显效一列缺失的说明:因为入组患者中无重度患者,症状积分均为1~2分,所以当积分改善2分呈显效时其实已治愈。)
治疗完成时和1月后随访时,治疗组和对照组FDI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均P<0.01);同期相比治疗组的FD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和非经非穴治疗FD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改善FDI方面不但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且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不同症状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 FDI比较 (分,±s)
表2 两组 FDI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FDI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4.33±1.45 3.97±1.40治疗完成1.50±1.04*△3.38±1.57*1月后随访1.25±1.24*△3.00±1.34*
本研究选择了对不同症状的疗效进行评价,这是因为罗马Ⅲ提出新的分型标准是基于对FD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认识[5-6],“消化不良症状群”包括很多不同的症状,没有一个症状会出现在所有的FD患者中,不同的患者症状有相当大的变化。人群研究显示FD并不是一个均质性疾病。不同的FD患者的病理生理不同,一种症状相对应于一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异常。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异常相关症状所需的治疗不同,疗效也不同。临床上并没有专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总体症状的特定药物,通常是针对某一个症状的。
笔者对FD几个不同的主症的疗效分开观察,得出如下的结果:治疗组各症状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整体上观察得出:治疗完成和1月随访时两组FDI相对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同期比较治疗组FD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去解释以上结果: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表与内脏的联系是通过经脉实现的。这种相关表现在脏腑病变可反应到经络,又表现在经络对脏腑的调治。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穴特异性的理论依据。由于足阳明脉属于胃,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也称足阳明脉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因其受纳水谷,化生气血,为多血多气之经,直接关系到全身消化吸收功能与营养状况,足阳明胃经能有效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肠动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即足阳明胃经穴位治疗FD疗效有特异性。
(2)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功能的调节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为经气。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疗法的刺激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指的是腧穴能治本经循行部位及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体现在本研究即所选腧穴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都在足阳明经下肢部位,但能调节相关脏腑脾胃的功能,治疗相关脏腑脾胃的病变,能有效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肠动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几个穴位治疗FD与非经非穴对照疗效有特异性。
(3)针灸特定穴理论认为:特定腧穴,特定主治。主治相同,疗效有别。即特定穴不仅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本研究选取了足阳明胃经的几个特定穴进行治疗: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原气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脏腑发病时会相应反映到原穴上来,五脏六腑有病可取原穴治疗。《难经·六十六难》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丰隆,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故可治脾胃二经疾患。丰隆还能去痰化湿,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云:“痰多宜向丰隆寻。”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所以能很好地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同时又是胃的下合穴,能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合治内腑”,强调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疾病的主要穴位,治疗胃病自然离不开取胃经的下合穴了。梁丘,为胃经郄穴,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用来治疗急症。阳经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疼痛,所以梁丘是治疗胃痛不可缺少的穴位。即本研究所选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相对本经非特定穴疗效有特异性。
(4)针灸治疗FD的现代医学机制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途径在针灸调整胃肠作用机制中起作用[7]。胃肠道功能的神经调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ENS)[8~12]。当针灸信息到达下丘脑时,可以进一步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13](HPA)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调节,这可能是针灸持续效应的重要机制。针灸刺激躯体感觉神经的游离末梢所释放的神经肽如P物质(SP)、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能增强或抑制各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功能,诱导或抑制炎性介质体液成分产生,从而参与局部免疫功能的调节[8,10-12,14]。 也就是说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和非经非穴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途径在针灸调整胃肠作用机制中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完成和1个月随访时两组FDI相对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调整胃肠作用明显高于非经非穴治疗组,两组同期比较治疗组FDI明显低于对照组。
由以上的结果及解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两组针刺对FD餐后饱胀不适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两组在改善FDI方面不但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针刺非经非穴。
[1]Tack J, Talley N J, 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 466-1 479.
[2]莫剑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罗马Ⅲ [J].胃肠病学,2006,11(12):726-733.
[3]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孙 菁,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64-765.
[6]Drossman D A.Rome III:the new criteria[J].Chin J Dig Dis,2006,7(4):181-185.
[7]许冠荪,申国明,方正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30-32.
[8]易受乡,林亚平,严 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对大鼠胃运动影响及其与P物质的关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0(3):65-67.
[9]侯晓华.消化道运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1.
[10]常小荣,严 洁,林亚平,等.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5):283-284.
[11]严 洁,常小荣,刘建华,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黏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6):350-352.
[12]李江山,严 洁,何军锋.针刺内关、足三里等对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55-58.
[13]龚洪翰,王永正,肖香佐,等.fMRI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和下巨虚穴的大脑功能区分布[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3,12(3):13.
[14]严 洁,阳仁达,易受乡,等.从针刺不同经穴对家兔胃黏膜保护作用探讨多经司控同一脏腑的规律[J].中国针灸,2004,24(8):57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