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喜
摄像头,俗称“电子眼”,在人们心目中,它似乎就是和监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当这一设备进入校园时受到很多争议。其实,监控的作用只是它的一个方面,用好了这一现代化的设备,它能发挥除监控之外的许多作用,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平时听课后,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挑毛病”式教研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会对讲课老师上课时的衣着是否得体、肢体语言是否恰当、时间分配是否科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因为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由于教学情境的“忘我”投入,往往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状况。通过这样一种教研活动,能让老师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反思和改进,让自己的教学更完美。但是,这样的活动次数还是有限的,不可能天天开展。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后,老师们就可以在课后看到自己的教学录像,并通过录像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让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更加完美。如果可以让摄像头发挥这一作用,它完全可以成为老师们成长的好帮手。
其次,摄像头还可以成为教学管理的“监控器”。众所周知,眼下的体制还达不到“教育家办学”的要求,所以校长们往往静不下心来办学,身不由己地陷入一些事务性的应酬中,校长们也是有苦难言,担心学校“失控”。不过,在有了摄像头的“立此存照”后,校长们便可忙中偷闲地调看录像,仍会对校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再说,校长即使在学校,要想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大检阅,最好的办法也莫过于发挥“电子眼”的特殊功效。需要说明的是,可别小看这样的“第一手资料”,它能够为校长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摄像头还可以成为教学史料的“播放器”。平时,校长借助摄像头发现一节好课的话,还可在征得教师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将“实况录像”挂到学校校园网上,向大家推而广之,做到资源共享,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久而久之,学校借助“电子眼”建立起的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在有效剪辑成“册”后,便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了。也说不定,这就是未来一个个名师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