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时期的“上学难”

2010-06-19 09:51咸丰县教育局冉启权
湖北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咸丰县班额寄宿制

◎/咸丰县教育局 冉启权

学生“上学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就现阶段而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已基本消除。目前的“上学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偏远山村学生因路远“上学难”。咸丰县有初小34所,教学点52个,80%以上的初小和教学点的服务半径都在10公里以上。多数教学点学生少、年级分布广、班级撤不掉,师资不好配备。如高乐山镇头庄教学点,一年级学生8人,二年级学生4人,配备教师1名,学校教师超编50%。全县初小和教学点低年级学生总计5571人,大多数学生家庭在山中零散居住,而且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山路崎岖。学生上放学极不方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如清坪镇5所初小和7个教学点的服务半径均在6公里以上;大路坝区汪大海、蛇盘溪和谭家坪三个教学点,最远的学生每天上学要走3个小时左右;小村乡大村初小一年级5名学生每天早晨5点半必须出发,冬季父母还要用手电或火把接送。

二是部分留守儿童因心理问题“上学难”。部分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有的甚至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一部分学生因为教育管理不到位,学习行为习惯极差,思想品德存在问题;一部分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加之家庭环境相对较差,导致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际,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咸丰县父母外出的留守学生有8523人,占学生总数的18.5%。其中大多数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他们拒绝接受帮助和管理,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三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导致学生“上学难”。农村初小和教学点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乡镇完小和城区学校差,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催生了城区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批小区的相继建成,吸引了大量外来客商、进城务工人员和购房户落户城镇,使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因为交通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的实施,为城镇周边乡镇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入城区学校就读提供了极大便利,加剧了城区入学需求的快速增长,造成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实验小学和县民族中学学生爆满。如咸丰县实验小学33个教学班,平均班额71.4人;县民族中学39个教学班,平均班额70.77人;高乐山镇一小18个教学班,平均班额68.6人,人数最多班级83人,最少的59人;尖山乡民族初中现有学生1849人,26个班,平均班额71.1人,人数最多的班级87人。

四是高中学生因贫困“上学难”。据统计,县一中有17%、县职校有20%左右的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难以承担较重的学杂费及生活费用。如县一中高一(1)班的李某,父亲因犯罪服刑,母亲生病在家,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十分艰难,全靠学校和亲朋救济勉强维持学习生活。

“上学难”折射出新时期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解决好“上学难”问题既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上学难”问题,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缩小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学校的办学差距。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配备,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要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在学校撤并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接纳能力,避免盲目性。继续坚持学生按辖区就近入学,缓解乡镇学校和城区学校学生过多的压力。加强远程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提高学校现代化教育水平。科学规划城区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以实施“国家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为契机,提高全县初中的办学条件。切实抓好高乐山镇中学重建工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学校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县民族中学通过实施学生食堂工程和学生宿舍工程,使学校规模由现有的39个班增加到50个班,增容扩班11个,确保平均班额下调15人左右。县实验小学通过实施特殊教育项目工程,使学校规模由现有33个班增加到39个班,增容扩班6个,确保平均班额下调10人左右。通过上述措施,有效解决城区学校“超级大班”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咸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优化寄宿制小学布局,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重点建设好一批寄宿制完小,力争到2013年,全县设立寄宿制中小学52所,其中小学39所,初中13所,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使离校路途较远的初小和教学点的中低年级学生到完小寄宿,解决上学路途遥远及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初小和教学点的管理。对于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村教学点予以保留,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不断完善“完小管初小”的管理模式,逐步实行初小按照班级配备教师,教学点采取复式教学和走教制,有效改变教师年龄结构,逐步改变“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加强初小和教学点的教学管理,促使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大留守学生管理力度。采取属地管理办法,乡镇、村、社区、学校分别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积极搭建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及时感受到父母打工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关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要突出留守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弱化的家庭教育。要积极开展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五是进一步抓好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学校对贫困学生要给予极大的关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积极给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争取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学校根据自身的财力,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多方努力,确保贫困学生不会因贫失学。

猜你喜欢
咸丰县班额寄宿制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咸丰县南河“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万亩藤茶富茶农
我省出台教育规划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蓝河历沧桑 古镇焕新颜——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小村乡推进“民俗人文古镇”改造纪实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