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中肌电图变化分析

2010-06-13 07:09:30杨蕴天江新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肌酶肌炎肌电图

杨蕴天,江新梅

(1.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在临床上,肌电图对于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1],为了探讨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中肌电图的作用,我们应用改良方法用家兔骨骼肌匀浆加佛氏佐剂制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的动物模型[2],观察其在肌酶、肌电图及肌肉病理上的改变,着重对EAM动物肌电图变化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16只健康英国短毛豚鼠(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300-400克,雌雄各半。4-5只同处一笼,每日给以适量的新鲜蔬菜,以免维生素C缺乏。第一周所有的豚鼠均于项背部皮下注射肌匀浆0.2ml+完全佛氏佐剂0.1ml。以后每周注射一次,连续4周。开始免疫注射6周后,取肌酶谱升高的豚鼠作为多发性肌炎的动物模型(16只豚鼠肌酶谱均升高)。随机分为A组(8只),B组(8只)。

1.2 实验方法

在开始免疫注射6周后,A组豚鼠每只经胃管喂以强的松3 mg/(kg·d),连续6周;B组豚鼠作为空白对照,继续喂养6周。

1.3 肌电图检测

于免疫前、免疫注射6周后及药物治疗6周后检测豚鼠的前肢近端外侧肌EMG,左右随机进行,肌电图仪为国产JD-Ⅱ型肌电图仪,室温15-25℃。

1.4 肌肉病理

免疫注射6周后及药物治疗6周后处死豚鼠,取股四头肌进行肌肉活检,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

1.5 血清肌酶检测

所有豚鼠分别于免疫前、免疫注射6周后和药物治疗6周后,经心脏穿刺取血1-2 ml,3 000 r/min离心5分钟,取上层血清,用日立747型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

1.6 统计学方法

各组内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 t检验,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动物的一般情况

免疫注射前豚鼠体型丰满,皮毛光滑,活动摄食好;免疫注射6周后各组动物均表现倦怠,消瘦,生长缓慢,肌肉软,喜卧位,局部皮肤破溃;治疗4周后A组症状明显好转,皮肤破溃处结痂、愈合,活动能力增强;B组动物症状进行性加重,直至处死。

2.2 肌电图

免疫6周后运动单位时限明显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运动电位超过基线4次以上者为多相波)。A药物干预6周后运动单位时限延长,波幅升高,多相波减少,各项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改变不明显(P>0.05),A组与B组各项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EAM豚鼠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肌电图各项值比较

2.3 肌肉病理

免疫6周后发现肌肉病理改变,病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镜下见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壁增厚,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见图1);A组药物干预6周后肌肉病损明显得到缓解,炎细胞浸润和骨骼肌坏死程度都有明显减轻(见图2);B组病理改变缓解不明显(见图3)。

2.4 肌酶

图1 免疫6周后出现肌炎改变HE×200

图2 A组药物干预6周后肌肉炎症改变减轻 HE×200

表2 EAM豚鼠治疗前及治疗后肌酶谱值比较(IU/L,s)

表2 EAM豚鼠治疗前及治疗后肌酶谱值比较(IU/L,s)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B组CPK 1567.540±160.49 480.200±237.309 888.717±211.730 LDH 232.767±187.734 28.840±34.763 125.671±83.165 AST 136.200±41.881 75.013±19.374 99.820±65.198

3 讨论

多发性肌炎(PM)是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常见病,是一种以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及血清肌酶水平升高为特点的骨骼肌特发性炎症,肌电图静息电位出现大量纤颤正尖波,运动单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募集反应呈病理干扰相[3,4]。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参考赵红东等的报道[2],成功的制成了与人类PM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免疫注射后豚鼠肌电图出现了肌源性损害征象,经过药物治疗后,肌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同时肌肉病理、血清肌酶亦平行好转。肌炎时肌细胞变性坏死,肌电图可较全面反映肌肉病变程度,肌电图的改变与肌肉病理改变相平行[5],我们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与肌电图相比,病理检查虽是最后的确诊标准,但因其创伤大,不易重复检查,不宜作为动态观察指标。因此肌电图对于评估EAM模型建立及药物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1]张乃峥.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3):184.

[2]赵红东,陈祖舜,沈鸣久.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5):275.

[3]Dimitri D.Inflammatory myopathies: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J].Presse Med,2009,38(7-8):1141.

[4]Kawai S.Diagnosis and therapy for 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J].Nippon Naika Gakkai Zasshi,2007,96(10):2171.

[5]Blijham PJ,Hengstman GJ,Hama-Amin AD,et al.Needle electromyographic findings in 98 patients with myositis[J].Eur Neurol,2006,55(4):183.

猜你喜欢
肌酶肌炎肌电图
miR-340、Th17/Treg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孟毅分期论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经验
左甲状腺素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38例甲减症对肌酶的影响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分析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实验室检测对多发性肌炎及皮肤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血钾浓度与肌力、心电图、肌酶水平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