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幸
为了改变的“作文难,难作文”的教学现状,我在教学中尝试加强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过“死记硬背”关
6~12岁,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个时期,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死记硬背”。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
只教人花钱,不让人攒钱是虚枉——“多读多背”就是攒钱。
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可以说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积累的多少所显现出来的状态。从总体上看,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比较强,阅读量小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比较弱。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词汇集累极少,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后,作文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滔滔不竭。
所以在孩子开口说话时,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就应该把各种各样的儿歌、古诗、散文等文章采用各种形式,读也好,唱也好,演也好,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去听,去跟读,去背诵。上了小学,作为学生的语文老师更有责任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吟诵唐诗宋词,并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课外书阅读考级活动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背诵多读多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过“哑巴说话”关
何为“哑巴”?如学生习作“外婆在做饭,叫我管弟弟。我不肯。外婆非让我管。我只好管”,文中的外婆和“我”都成了哑巴。猜,外婆会说什么,“我”会说什么。将人物还原成“活”情景,这就叫“哑巴说话”。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让文中的哑巴都开口说话,而且说好话,那么我们就不愁作文写不具体了。
如何才能让“哑巴说话”呢?哑巴说话,铁树开花,难!奥运健儿训练,一次又一次,无数次的反复,才能练就辉煌。作文教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入浅出,反复进行。
1.说话训练。每个人一分钟一般说话120个字左右,想想,你和你的同桌每天要说多少话;猜猜,你的老师一节课会说多少话;再算算,你的爸爸妈妈每天要将多少话。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你作文中的人物,他们其实能说会道着呢,千万不能让他们在你的笔下成了哑巴。首先要学会把话说具体。完整的说话句有两部分,说话内容和提示语。一句话的提示语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也可以省略。但怎样写才是最棒的呢?杜绝“某某说”的提示语,我们可以把平时说话的神态、动作、表情来当作一句话的提示语,如,“你的做法令人简直不可思议!”“她气得脸都发紫了”。
2.影视练习。出示一段学生喜爱而且对话比较多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反复观看。如《喜洋洋和灰太狼》,在看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真听人物之间的对话,看清楚人物说话时候的动作,还要关注人物对话时候的表情和神态,看了几遍之后,把影视中出现的人物对话请学生写下来,在写的时候注意说话的内容和当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灵活运用提示语的形式。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对于对话的叙写掌握比较到位了。
3.现场表演。在上完一篇课文之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口头的作业。如给文中的几个人物(以对话形式)来演一演,或者你给这篇文章再加一集(续编),时机成熟之后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生活场景。几个学生上台一演就是一出好戏,下面学生一看下笔就是对话,写话之后我们还要来让表演的学生来当评委,看看谁写的剧本最出色。
三、过“自我批评与批评”关
许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只能把几个错别字找出来,对于语句通顺与否,内容的完整根本不知如何改,有的学生干脆不改,因为他压根不知道有什么不足,还欠缺些什么,该怎样改。我把修改作文叫“自我批评”和“批评”。标准如下:
优秀:①我的开头很精彩。②我写的事情中的人物都会说话,而且说得清楚、明了。③所有的句子都围绕一个主题。④故事的结尾也很精彩。⑤只有个别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搞错。
有待提高:①我的开头可以更精彩。②还需要让故事中的人物都开口说话,而且有些废话需要删减。③划掉不相干的句子。④另外再加一个结尾,文章会更精彩。⑤有多处错别字和多处标点错误。
根据以上标准自己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批评”,每一个要求都要一一对照,有待提高的地方自己做好标记,以便等会儿的修改。自己修改完之后,文章就要传阅给四人小组的每个成员。当你是读者的时候,你也要像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一样按照以上标准进行“批评”,并中肯地记录你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了“钱”,在赚取的同时学会“理财”,再将修改作文还给学生主动权,才算是真正意义的——稳稳当当过三关,轻轻松松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