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董丽梅
惠州市口腔医院(51600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也成为衡量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初步了解企业职工的口腔健康状况和防治需求,以便今后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牙病防治工作,提升员工口腔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水平,惠州市口腔医院从2007年起连续3年对当地某公司全体职员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同时出具口腔健康检查报告,并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惠州市某高科技企业全体在职员工,2007年430人,2008年418人,2009年452人。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分别为33.7岁(2007年)、32.5岁(2008年)、32岁(2009年)。
挑选8名从事口腔临床工作3年以上医师参加全部3年的口腔检查工作,其中牙体牙髓医师2名、牙周医师2名、正畸医师2名、修复医师2名,事先全部进行系统口腔健康调查培训,统一检查诊断标准,能够熟练掌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按照科别分4组分工负责检查龋病、牙周病情况、错 畸形情况和缺牙及修复情况。均在良好自然光线条件下进行,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进行检查,每人检查时间至少3min。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有关要求执行。
图1 2007至2009年惠州某企业员工口腔疾病发病率
图2 2007至2009年惠州某企业员工口腔疾病治疗情况
惠州市口腔医院设计的口腔健康调查报告,是根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表简化改编而成,只包括调查的各类口腔疾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意见以及相应的保健指导。
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各病种的患病率和治疗情况。
企业由于人员流动,2007年至2009年人员增加8%,但因为主要是企业新毕业年轻员工流动,且年轻员工口腔健康状况较好,故对调查统计影响不大,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结果见表1~2。
表1 2007年至2009年惠州某企业员工口腔疾病发病情况
表2 2007年至2009年惠州某企业员工口腔疾病治疗情况
龋病的发病较高,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32.06%,2009年最低时也有18.81%。龋均较高,50%存在临面龋,2007年为2.03,经过治疗已下降至1.34。
牙结石发病最高达52.87%,2007年约25%的员工患不同程度的牙周病,2007年调查有10%员工患严重的牙周病。经过不断的治疗和宣教,牙周病患病率已下降约10%。
2007年检查牙列缺损人数为50人,其中有41.1%的人已作修复治疗,多数缺失牙是第一恒磨牙,牙列缺损比例为11.96%,经过修复治疗,2009年这一比例降至8.41%。
通过对惠州市某高科技企业连续3年口腔健康进行调查研究,期间多次对企业员工进行口腔保健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解答员工的理解误区,发现口腔保健意识已经成为影响成年人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每天刷牙就能防止龋齿和牙周病,其实不然,《口腔流行病学》[1]全面阐述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口腔健康的影响。经过治疗和宣教,3年来牙周病减低9.9%,结石发病率降17.69%,明显低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结果[2],口腔卫生习惯直接影响牙周健康,与刁玉全[3]的调查结论相近。因此加强口腔卫生宣传教育和施以必要的洁治术是防治牙周病的有力措施。员工缺乏定期的口腔检查和保健知识,2007年成年人龋齿发病率较高达32.06%,但远低于1995年广东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4],经过连续几年为企业员工作防龋治疗,患龋率2008年降低6%、2009年降低7.26%,龋均从2.03降到1.34,降幅较大,但还有部分员工有龋齿,说明我们的宣教工作仍需加强深入。牙列缺损发病率3年分别为11.96%、9.24%、8.41%,降低较少,与修复治疗率的提高相反。分析原因主要是部分人牙缺失长久,邻牙倾斜严重,不能直接修复,还有部分人的龋齿残根、残冠或严重牙周病的患牙在检查之前拔除,没有及时修复。杨涛[5]对13788名上海女性口腔健康进行调查显示牙列缺损占24.1%,义齿修复率为39.7%。与之相比,惠州某企业员工的牙列缺损率较低,而修复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差异和口腔保健治疗水平的改善。错 畸形同样是影响成人口腔健康的不可忽视因素,2007年高达28.23%,之后2年有所降低,但幅度很小,分析其主要原因有观念因素、工作因素和心理因素。说明成人对正畸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口腔健康观念和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调查发现,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理想,完全健康者只有5%,龋病和牙周病仍是防治难点。通过3年时间对于企业员工口腔健康的检查、治疗和教导的一系列过程,能够使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柱状图1~2十分清晰地体现这一种点对点牙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成果,员工龋病和牙周疾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对缺失牙的修复率不断提高。结果证明把口腔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保健指导和宣传口腔健康观念后续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是一条口腔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但仍需我们不断改进方法,坚持下去,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
[1]林彩焕,卢展民,杨军英.口腔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9-255.
[2]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
[3]刁玉全.1935名健康成人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6,4(3):192.
[4]张颂农,黄少宏.广东省城乡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1999,7(1):3-6.
[5]杨涛.3788名上海女性口腔健康状况分析[A].FDI世界口腔医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