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0-06-08 02:00黄维俊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具体指出了文化差异在英语交际中的消极影响,表明了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则是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文化因素;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诸如问候、介绍、致谢、打电话、语言困难、常见标志和说明等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因此,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于是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因素融于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丰富英语内涵,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必经途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而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就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语言和文化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历来都是人类学者、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等关注的焦点。美国语言学家萨比尔(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社会语言学家Hudson 和 Goodenough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蕴涵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flatter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 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 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are a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言的得体性: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eat slowly.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

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老妇人:How old are you?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Ah,it's a secret.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秘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What '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种种体现,我们应该知道,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便消除在英语交际中的尴尬情景,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发扬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超越单纯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跨越文化鸿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即培养跨文化意识。

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也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中国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观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排演英语节目、举办英语晚会,鼓励学生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阅读英美原著和英文报刊杂志等。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了解真实、生动、具体、全面的社会文化。另外,还可以在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开设有关中西文化知识的课程和讲座,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特征、文化特点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理解。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是提供真实语言交际情景、传授异国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视听语言交际的真实场景及交际者的表情姿态,不仅能熟悉外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内涵和交际者所表达的语言之外的内心感情;教师在辅导时应注意讲解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在同一语境中的相同之处及其差异,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教师也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不单是语言符号的教学,语言与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去挖掘文化因素,通过掌握的文化因素来指导英语学习。

另外,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外籍教师虽然与中国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各具特色,但英语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对于本民族的东西他们感受最深,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外籍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学语言不懂文化就等于只有形似而无神韵,文化的导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这对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英语教学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并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英语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徐巍炜.“渗透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2.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黄维俊,女,贵州安顺人,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