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怡 龚琛琛 陈于全
【摘要】本文从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三大方面对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梳理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依据。
【关键词】合作学习;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一.引言
把握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是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维普资讯网、百度以及Google等搜索引擎,以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评估体系”为关键词对1979年至2008年的文献进行搜索,并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共搜集到文献3339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文专著有9部。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中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二是集中于实证的研究。三是集中于合作学习的评估策略研究。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有: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由学员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美国学者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员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Slavin, R. E.)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员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合作学习是学员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我国学者王坦则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员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
三.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深厚而宽广。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不同的观点: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吴向丽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 。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Th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以及行为学习论(The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四.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对合作学习的一些方案、试验着手进行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之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言论有: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在借鉴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体现在:① 过分夸大了合作学习的适用性,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鲜有明确的界定;
② 缺乏系统化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③ 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不成体系。
2.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家教育部门更是加大了对传统的支配式教学方式和传统评分制的批判,并加大了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我国的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都在介绍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学习策略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教育研究界对合作学习普遍达成了共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已经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基于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有关合作学习的论文也大量涌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优良教学策略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推崇。
梳理和分析已有文献可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
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优势逐渐受到了教育系统内部成员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于合作学习的概念模糊不清。在一篇论文当中,同时把合作学习界定为学习模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的现象并不鲜见;②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普遍停留在小组合作的层面上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质未能作深入的探讨;③我国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90%集中于中小学教学领域,对于高校合作学习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既不成熟,也不完善。
作者简介:
张怡,安徽合肥人,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助教
龚琛琛,安徽肥东人,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助教
陈于全,安徽怀宁人,炮兵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