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梅,张 丹,刘二明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1]引起稻瘟病是危害世界各国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致病性变异频繁,故一些抗病品种在大面积推广种植3~5 a后就变为感病品种[3]。因此,不断发掘新的抗性资源、鉴定新的抗稻瘟病基因,尤其是从地方品种中发掘具有持久抗性的资源、鉴定和克隆持久抗性基因对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籼稻湘资3150是湖南地方品种,是从38 000份国内外栽培品种、野生稻等资源中,经全国稻瘟病病圃抗性鉴定及原产地考证,优选而来的材料。1990~1994年,该品种分别在6个不同纬度的病圃同步进行抗性鉴定。22 a、68个病圃抗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湘资3150的平均发病级数为1.245,在吉、浙、湘、闽、粤、琼等地的抗菌频率均在94%以上[3]。这表明湘资3150具有抗、中抗稻瘟病,抗谱广,抗性稳定、持久等特点,是良好的抗源品种。同时筛选的持久抗瘟水稻品种还有小粒野生稻、天津野生稻、魔王谷、大白谷、Tetep等[3],上述这些具有持久多抗性抗源的发现,在国内外均系首次。
为了探明湖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区域分布和消长规律,笔者利用我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1 供试水稻材料 湘资3150(D1),籼稻,属于湖南省地方品种;CO39,籼稻;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即特特普(Z1)、珍龙 13(Z2)、四丰 43(Z3)、东农363(Z4)、关东 51(Z5)、合江 18(Z6)、丽江新团黑谷(Z7),均由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疾病控制研究所提供。
1.1.2 供试稻瘟病菌 供试的稻瘟病菌株共303个,均由采集的病样经单孢分离获得。
1.2.1 菌株分离与筛选 将收集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稻瘟病穗颈瘟标样,在整理、编号后,于低温干燥状态下储藏备用。采用林代福[2]的眉毛针尖法进行单孢分离。分离的单孢菌株在28℃恒温箱中培养,反复纯化,直到长出的菌丝没有杂菌为止,然后放入4℃冰箱中存储备用。
1.2.2 菌株产孢、接种与鉴定 (1)稻瘟病菌的孢子培养。将已纯培养的供试菌株接种到酵母淀粉斜面培养基上,待菌丝长满后,加入1.5 mL的灭菌水并轻刮菌丝,移取菌丝液到盛有燕麦片培养基的培养皿(15 cm)上,涂布均匀后放置在28℃恒温箱中培养。待平板上菌丝长满后(约7 d),在无菌条件下刮除平板上的菌丝,置于室内组织培养架上进行24 h光照培养,室温25~28℃。等到充分产孢(约3~4 d)后,每皿用含有0.02%Tween20的20 mL蒸馏水洗下孢子,显微镜下计数孢子数量50~100个孢子/视野(物镜 10×)。(2)播种与育苗。供试的水稻材料预先在室温下浸种,露白后播种于塑料育秧盘中(30 cm×25 cm×5 cm),每品种15粒(8品种/行×3行),每行按 Z1、Z2、Z3、Z4、Z5、Z6、Z7、D1的顺序播种,以丽江新团黑谷(LTH)和CO39作为感病对照,每处理设置两个重复。育苗土为预先经过酸化处理,并添加了草炭、N、P、K肥和杀菌剂敌克松的田间土壤或草炭蛙石(2∶1)混合的基质。冬春季育苗在温室内进行,夏秋季在田间进行。当稻苗长到二叶期时,浇施(NH4)2SO41次(2 g/盘),促使秧苗嫩绿、健壮。(3)接种与调查。在水稻苗长至3叶一心期时,将其移至保湿箱(50 cm×40 cm×35 cm)内,用与空气压缩机连接的喷枪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喷雾接种至秧苗上,并将保湿箱放入温度26~28℃、控湿的组培室内,黑暗保湿24 h,然后按正常光照周期进行培养,并注意保湿和控温,确保病斑的的正常扩展。接种后7 d调查发病情况,调查标准参考国际水稻所[3]报道的方法。(4)小种划分。按照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的标准划分[4]。(5)水稻品种湘资3150的抗谱分析。抗谱 RS(Resistance Spectrum)(%)={表现R反应的菌株数/总菌株数}×100。其中,RS<35%的水稻材料归为窄抗谱类;35%
在湖南省多个县市采集的稻瘟病菌标样,经单孢分离获得303个有效单孢菌株,于苗期接种至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我省稻瘟病菌分属 A,B,C,D,E,F,G 等 7群 41个生理小种,见表1。其中,A 群有 ZA1、ZA3、ZA9、ZA11、ZA13、ZA15、ZA 27、ZA43、ZA57、ZA59 等 10 个生理小种,共20个单孢菌株;B群15个生理小种,共141个单孢菌株;C群8个生理小种,共35个单孢菌株;D群4个生理小种,共18个单孢菌株;E群2个生理小种,共23个单孢菌株;F群1个生理小种,共13单孢菌株;G群1个生理小种,共53个单孢菌株。就致病力而言,B,A,C种群的分化较强,分别为 15、10、8 个生理小种,D,E,F,G 群的分化较弱,为 4、2、1、1 个生理小种。其中,ZG1 为湖南省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见表2。但是ZB种群出现的总频率高于ZG种群,并且籼型小种出现的频率高于粳型小种,见表3。这充分反映了稻瘟病菌与大面积抗瘟性水稻品种长期竞争的态势。
经试验测定(表4),水稻品种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达到了95.37%,该品种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品种。
表1 303个稻瘟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
表2 303个稻瘟病菌菌株所属的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
稻瘟病菌存在着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而生理小种的变化和区系分布是决定水稻品种抗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探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在湖南省的区系分布及其消长规律,对湖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病害发生流行的预测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表3 稻瘟菌种群出现频率
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比较复杂,生理小种的数量较多,以ZG1小种为湖南省优势小种,但是强致病力的籼型小种出现频率大于粳型小种。因此,加快培育或引进广谱抗稻瘟病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选用抗病品种时,应结合当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主要致病小种,合理布局,方能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湖南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存在栽培稻、野生稻等各类种质资源。科学考察表明,江永县、茶陵县至今存在成片生长的野生稻,在耒阳市、永兴县也有“野禾”的分布[6]。野生稻是人工驯化水稻以及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资源,亦是发掘稻瘟病抗源品种的重要途径。研究所用水稻品种湘资3150,是从野生稻选育而来的抗源品种,含有丰富的抗性基因,其抗瘟性具有广谱、持久和稳定的特点。此外,试验选用来自湖南省的稻瘟病菌小种鉴定其抗性,有利于获得具有地方特色的抗瘟基因,为湖南省抗病育种提供优质、有效的基因资源。
表4 水稻品种湘资3150对308个菌株的抗谱
[1] Couch B C,Hohn L M.A multilocus gene genealogy concordant with host preference indicates segregation of a new species,Magnaporthe oryzae,from M.grisea[J].Mycologia,2002,94:683-693.
[2] Ou S H.Rice Diseases[M].2nd ed.Kew,England: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1985:109-201.
[3] Ou S H.Pathogenic variability,and Host Resistance in Rice Blast Disease[J].Ann Rev Phytopathol,1980,18:167-187.
[4] 彭绍裘,刘二明,黄费元,等.水稻持久抗瘟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6,23(4):293-299.
[5] 林代福.单孢分离的眉毛挑针法山地农 [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5):462-463.
[6]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for Rice[M].4th Edition.Malina:IRRI,1996.
[7] 全国稻瘟病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80,10(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