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明,韩文龙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1978年)跃升到2007年的21 737.3亿美元。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1978年的第26位上升到了世界第2的位置(2007年)。以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出口额/GDP总额)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增长速度),其中2004-2007年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30.7%,34.2%,36.8%,37.5%,2004-2007年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6%、2.5%,2.2%,2.6%[1]。同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我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07底,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超过7 500亿美元[2]。从积极的方面看,利用外资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发展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以出口贸易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不断显现。随着出口额的增加,逐年增大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而且使我国成为近年来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仅为21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46亿美元,增加了1倍;2008年继续增至62亿美元[3]。另外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国际投机资本也不断涌入我国,这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二战后堪称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开始下滑,其中2009年1-11月我国出口额累计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8.8%,进口额累计总额下降15.8%。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以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外向型经济的结构和效益,用长远的眼光来制定新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自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围绕如何促进出口以防止对外贸易形势的恶化,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对外贸易摩擦等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学者们认为我国日益增加的贸易摩擦主要源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平衡(唐宁,2004),国际间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岳晋峰,2005),货物贸易市场结构的失衡(曹秋菊,2006)等等。对于解决我国贸易摩擦,学者们认为,应对贸易摩擦,政府是关键,企业是核心(罗双临,曹秋菊,2006);国际贸易要实现“要素驱动”模式向“技术驱动”模式转变,并建立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机制(黄晓凤,2008)。但是如何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者的论述却不多,只有较少的学者也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如商务部的金远(2005)在积极评价了外向型经济战略取得成就的同时,分析了新形势下该战略面临的问题。也有学者分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结构问题,如柴庆春博士(2009)利用我国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贸易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设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外向型经济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分析不仅要利用我国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对外贸易的结构,而且要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对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这样才能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更开阔的视角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做出分析。在认识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FDI流出量的分析,通过对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出量,才能清楚地知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另外如果要转变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就必须对其进行效益分析,即分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实行的优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积极走进国际市场,鼓励自由贸易,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①。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先进性,即企业以竞争性的国际市场为活动空间,虽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二是合理性,要素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实现规模经济;三是风险性,外向型经济高度的对外依存度会使一国经济随着国际市场情况的变化发生起伏,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即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利用我国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在国际分工格局下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同时大量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随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额连续几个月下滑,回升的幅度较小。面对出口下滑的局面以及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结构做出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通常来说,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衡量一国对外贸易水平的主要指标是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纵向来看,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1978)增加到了21 737.3亿美元(2007),年均增长率17.13%,而世界出口贸易的平均水平是5.0%(2007),进口贸易的平均水平是5.5%(2007)。显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在存量和增量的增长上都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测算,2000年、2006年、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44.2%、72%,65.5%。而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高依存度的趋势。以2007年为例,主要发展中国家中,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达到了90.5%,随后依次是中国65.5%,俄罗斯联邦52.2%,印度45.7%,巴西23.6%。主要发达国家中德国、加拿大和法国位居前三,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分别为85.7%、76.3%、55.0%。而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仅为28.8%(见图1)。其原因是美国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7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平均水平为54.57%。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对一国对外贸易水平的考察不能仅仅追求数量和规模,而是要看重其结构和质量。同时笔者认为对外贸易依存度不能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为外向型经济的唯一标准。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一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与该国国内生成总值的比值。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以2007年为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度居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46.2%、韩国45.6%、加拿大40.3%、中国37.5%、俄罗斯联邦30.3%、法国26.5%(见图2)。中国的位次排在德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之后,这说明出口货物和服务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有上升的空间。但是回归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加拿大和法国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主要是由本国企业生成的,而我国出口的货物和服务近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这种出口水平并不真正代表我国技术和制造水平,更不能代表我国的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
图1 主要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
图2 主要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重
1.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出口贸易一般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其中加工贸易是指依赖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出口到国外的贸易形式。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中间在内,两头在外”,原材料和零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本国生产后又运到国外市场。在我国最常见的加工贸易形式是“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其中补偿贸易是指国外厂商提供或利用国外进出口信贷进口生产技术和设备,由我方企业进行生产,以返销其产品的方式分期偿还对方技术、设备价款或信贷本息的贸易方式。
图3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图
根据出口贸易结构分析图(见图3)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出口中的比重过大。2003-2008年,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的平均数为52.62%。高比重的加工贸易虽然有利于增加本国的劳动力就业和利用本国过剩产能,但是其对一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还会对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产生挤出效应,一国出口贸易中,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上升,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会不断下降。加工贸易具有迁徙的特点,即其容易从生产成本渐渐增高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这是由资本总是追逐高收益的本质决定的。按照布雷维什和辛格等学者的观点,过度发展加工贸易会使一国形成贫困化增长,即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是指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制定合理税收和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一般贸易出口,逐渐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偏高的严峻现实。
2.高技术产品出口高度依赖外资企业。产品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占得比重不同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三种产品连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具体来说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考虑,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是最佳选择。但是从长期来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些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技术进步迅速、生产率上升快的特点,发展这些产业更加有利于我国提高累计率和生产技术[4]。
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制成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出口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测算,2003-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0%左右。其中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为30.3%,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地位处于新加坡、英国和韩国之后,与美国相当(见图4)。但是,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结构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由本国企业产生的,是该国科技实力的体现。而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主要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以2007年为例,外资企业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总价值为2 871.3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6.67%[5]。按照这一比例计算,真正代表我国技术水平的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仅为4.04%。如此低的比率说明发展对外贸易并没有真正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这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中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显得多么的重要。
图4 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
3.各类企业出口额比例失衡严重。在我国,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组成出口大军的四股力量。分析各类型企业在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也是发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的关键。以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为例,外资企业出口额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7.10%、55.34%(见图5)。其份额均超过了其他三类企业出口额的总和。如此不平衡的比例,笔者不得不重提贸易大国空心化的问题,即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出口额所占比重过大,会使我国沦为世界“代工厂”的境地。因为外方控制了设计、研究和开发、销售渠道和品牌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中国以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换来的只是可怜的加工费和被污染了的环境。资本总是追逐高利润的,如果我国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散失了,资本的所有者一定会将资本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那么我国以外资企业为主要支撑的出口贸易将去向何方?
图5 2007年、2008年各类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
与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大量利用外资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FDI的流出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首先,我国FDI流出量占GDP的比重较小,以2005、2006、2007、2008年为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122.6亿美元、211.6亿美元、224.69亿美元、559.11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0.56%、0.78%、0.67%、1.3%,总体来说,FDI流出量占GDP的比重偏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DI的流入量,以近十年FDI流入量最低的2007年为例,其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2.18%。其次,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DI流出量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FDI流出量远低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以2007年为例,美国的FDI流出量是我国的14倍,FDI流出量较低的日本的FDI流出量则是我国的3.27倍(见图6)。FDI流入量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国生产技术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如何改变我国FDI流出量较低的形势?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国际金融业,发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服务型项目。
图6 世界主要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图
效益是指某一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外向型经济的效益可以用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净出口增量/GDP增量)和拉动作用((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增长速度)来衡量。以2007年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GDP总量为34 160亿美元,出口额12 177.8亿美元,进口额9 559.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1 737.3亿美元,出口额总GDP的比重为35.65%。而2007年美国的GDP总量为138 075亿美元,出口额11 485亿美元,进口额19 67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1 164亿美元,其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8.32%。进出口贸易额对中国和美国经济的效益哪个更好?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则以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见表1)。
首先,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来比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低于其他两大需求。由此可以进一步判定我国并不是外向型经济体。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比较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效益。2005-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分别为63.86%、72.0%、65.5%,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34.2%、36.8%、37.5%,而净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1%、19.3%、21.5%,拉动作用分别为2.5%、2.2%、2.6%。对比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相对较低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存在较大的效益损失的。再次,比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的效益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以2006年为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居于前5位的依次是新加坡42.61%、中国22.92%、德国13.36%、澳大利亚11.82%、俄罗斯8.76%,拉动作用居于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新加坡3.49%、中国2.66%、俄罗斯0.65%、德国0.4%、澳大利亚0.32%,这12个国家中GDP增长速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中国、印度、新加坡、俄罗斯和韩国(见图7)。这反映了发展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是有差别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高的贡献率并不代表其对该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最大的。
表1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图7 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当然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注重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不注重贸易结构和质量的趋势令人堪忧,这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将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具体讲,首先,从出口货物和服务的结构来看,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近年来平均占比在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在制成品出口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同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了50%,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其次,从FDI流出量来看,无论是从其占GDP的比重还是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FDI流出量来分析比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很大,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从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来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效益还是较低的,其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面对出口产品结构不平衡,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过大,FDI流出量过低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外向型经济新的发展战略的要义必须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方可在进出口贸易中积极主动、克敌制胜,具体讲可以采用以下的政策措施:
1.给予非外资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尤其是给予民营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虽然我国已经取消了外资企业和非外资企业在所得税上的差距,但是在现实中地方政府从招商引资出发更加偏爱外资企业,认为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外资可以利用,但是不能忘记其国际资本的本质是追逐最大利润的,他们的根本目的决不是帮助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国企业,给予他们宽松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其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企业竞争力。一个国家只有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才能更好地参与对外贸易竞争,并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利益。
2.利用出口退税等政策重点支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其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潜在的风险性。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能在更加合理的结构上发展,应该利用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
3.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给予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其从事科技和产品创新活动,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地提高本国企业的积累率和生产技术水平。支持更多的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行补贴。
4.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一些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建立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立国际化的销售渠道,开展对外工程咨询和服务项目的合作。同时也鼓励有技术、资本、市场等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市场的拓展,参与海外企业的兼并和收购。
5.支持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在参与中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益。同时我国的金融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本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和海外投资,为其提供资本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支持。当然也得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防范金融系统风险,警惕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注释:
①王仕元:《市场经济大辞典》,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②数据来源:本文图表中所用数据均根据world Bank Database,UNCTAD Database,我国历年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中国商务统计年鉴(2005—2008)、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3—2007)、世界经济年鉴(2003—2008)相关数据计算。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8.
[2]陈德铭.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500亿美元[EB/OL].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8-01-19/000003200614.html.
[3]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09)[R/OL].http://ibdaily.mofcom.gov.cn/showbkf.asp?id=10003 2486,2010-01-18.
[4]Ojimi,v. Japan’s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1970.
[5]柴庆春.关于建立新型外向型经济的理性思考和正常建议[J].国际贸易,2009,(4).
[6]国家商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商务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