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东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
神经外科手术中引流管通常需缝合固定,并须留置预置线以防止引流管拔除之后的皮肤切口渗出,常规的缝合方式常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改进的引流管缝合固定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报道如下:
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5~60岁,平均40.6岁;骨窗位于额部5例,颞部26例,枕部7例,顶部4例。实验组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7~63岁,平均41.3岁;骨窗位于额部6例,颞部22例,枕部4例,顶部6例。
1.2.1 对照组 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不缝合或减张缝合,硬膜下置18号橡胶引流管,经皮肤另切口引出体外,4号线间断缝合两针,一针打结后固定引流管,另一针不打结,待术后3 d拔除引流管后,再打结以封闭皮肤切口。
1.2.2 实验组 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不缝合或减张缝合,硬膜下置18号橡胶引流管,经皮肤另切口引出体外,用4号线行“8”字形缝合,“8”字缝合的两针位于切口的两端,“8”字缝合的第2针回头线不抽出,自针尾部剪断缝线,这样就同时形成了两根缝线,一根为“8”字形缝合线,另一根为回头线所形成的间断缝合线,间断缝合线打结固定引流管,“8”字形缝合线作为预置线,待术后3 d拔除引流管后,再打结以封闭皮肤切口。
术后观察记录皮肤切口渗出情况,利用χ2检验进行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术后对照组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皮肤切口渗出16例(38.1%),其中6例(14.3%)渗出量较大,均再次行皮肤切口缝合,3例(7.1%)缝合次数>2次,2例(4.8%)术后确认颅内感染,经抗感染治疗、腰大池引流均无效,1例最终死亡,1例自动出院,随访显示患者1个月后发热消退,切口愈合而痊愈。实验组: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皮肤切口渗出3例(7.9%),其中1例(2.6%)渗出量较大,经再次行皮肤切口缝合后痊愈,无颅内感染所致死亡病例。见表1。
表1 皮肤切口渗出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在皮肤切口渗出例数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皮肤切口渗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改进的引流管固定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皮肤切口渗出的出现率。
神经外科手术,特别是脑外伤、脑出血等去骨瓣减压术后常需放置引流管以引流血性或炎性渗出物[1-2],通常笔者均采用间断缝合的方法固定引流管,并另外预置一针缝合线封闭引流管拔出后的皮肤切口。然而,这种常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封闭皮肤切口,临床常见引流管拔除后切口的脑脊液渗出,常须多次缝合甚至行腰大池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分流脑脊液,减少脑脊液的渗出以便头部切口愈合[3]。这些治疗不仅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脑脊液的渗出导致切口水肿、敷料渗透失去隔离作用、多次缝合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4-5],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虽然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切口漏,但其可能导致脑疝、中枢系统感染等危险性仍不可小觑。只有在早期的手术阶段就采取措施,一次性封闭头皮切口,防患于未然才是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原有的引流管缝合固定方法存在以下缺陷:①引流管拔除后,原皮肤切口已被引流管扩张为椭圆形,切口两缘相距较远,原有的预置缝合线已位于切口的一端,已无法将切口缘牵拉在一起而闭合切口。②通常预置线只有一根,即使能将切口拉在一起,也无法较好地封闭切口,完全阻止脑脊液的渗出。③引流管的固定线仅仅起到固定引流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受“8”字形缝合方法的启发,笔者对引流管口的缝合固定方式进行了变化,弥补了原有缝合固定方法的缺陷。首先,采用“8”字形缝合方法进行引流管皮肤切口的缝合,将缝合的两针定位于切口的两端,引流管位于两针之间,这样在拔除引流管后皮肤切口虽已扩张,但仍在“8”字形缝合的两针之间,拉紧缝线能很好地闭合切口,比单纯的间断缝合要严密的多;其次,笔者对“8”字形缝合进行了改进,在缝合第2针时保留回头线,利用回头线完成引流管的固定作用,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回头线,在不增加缝合针数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原有的作用,因此并不增加手术损伤。采用这种改进的方法,能在引流管拔出后一次性地封闭皮肤切口,起到细菌良好培养基作用的脑脊液无法渗出,细菌无法大量繁殖,减少了感染机会,故实验组无皮肤切口感染,而对照组由于长期脑脊液渗出,细菌容易生长,且切口在脑脊液的浸泡下苍白松脆,严重影响切口愈合,细菌便于侵入颅内,导致颅内感染[6]。本研究显示,对照组出现颅内感染2例,其中1例切口多次缝合仍不能愈合,颅内感染无法控制,最终导致室管膜炎而死亡。因此,新的缝合方法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切口的愈合,重要的是能明显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实验组中仍有切口渗出3例(7.9%)的出现提示,“8”字缝合法并非完美无缺,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切口中央部位仍不能较好地牵拉在一起,因此,笔者还改进了间断褥式的缝合方法,原理同“8”字形缝合方法,初步观察具有更好的效果,正在进一步观察对比,以便彻底解决这一常见而缺乏足够重视的问题。
[1]张庆林.神经外科手术规范及典型病例点评[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9.
[3]李彤,顾征,孙永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3):206-208.
[4]杨家应,王蕾,许炎武.脑脊液切口漏的原因、治疗及预防[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5):280-281.
[5]唐莎,周莉,刘群,等.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14-218.
[6]李树志,岳修臣,邓昌武,等.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脊液切口漏的原因及预防[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