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小成 骆慧菊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 陆小成 骆慧菊
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低碳城市群,促进节能减排,保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构建低碳化的城市群落生态体系。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区位、资源、人才、科技等优势和基础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而重化工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布局、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低碳消费与营销等。
两型社会 长株潭城市群 低碳城市群 低碳创新体系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空前重视。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概念。从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发展路径。英、美、法、日等诸多国家高度重视并已积极采取相应的低碳经济政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新愿景。低碳城市发展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系统革新,是建设在传统化石燃料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新型工业文明和低碳文明。发展低碳城市是保障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工业社会城市化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低碳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时期,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发展。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目前,全球各地的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现有城市经济发展由于缺乏城市之间的更多协调与互动,在加大资源要素整合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了城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速度,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存在加剧了城市间的环境污染和恶性竞争,资源利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的同质性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并容易形成叠加效应和锁定效应,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高频率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消费使城市对资源能源耗费产生巨大的刚性需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导致的高碳排放问题严重制约全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的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低碳城市群在现代城市化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低碳城市群所具有的人口密集、居民聚居、商业活动频繁等特征,比低密度地区或者单个城市更能有效地控制人均资源占有量以及能耗,城市群所具有的区域性低碳政策规划与低碳经济协调功能为共同治理区域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更大的优势。
低碳城市群的提出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向城市集聚,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武汉、长株潭等特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相对集中,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对此,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和创新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路径,标志着城市化建设进入到新的探索阶段。低碳经济模式代表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这正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相吻合,湖南比较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支持企业加快低碳技术改造,加强低碳自主创新,推进低碳产业升级。株洲市2009年8月20日召开了低碳示范城创建工作方案起草座谈会,计划在低碳经济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建设低碳城市群,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低碳经济协同发展上,使城市群发展不再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源头,而是节能减排、固碳或碳汇的“绿肺”和“绿心”,创新出明显区别于传统高碳排放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化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打造长株潭低碳城市群,促进节能减排,致力于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构筑低碳化的城市群落生态体系。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贯穿了湖南改革开放的历史,如表1所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面积占湖南省13%,人口占湖南省19%,GDP占湖南省的39.22%,建设低碳城市群具有独特优势。从自身的区位、自然环境、资源、人才科技等方面具有其内在的优势和基础条件,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的构建和提供了发展机遇,而存在不足或者劣势提出了挑战,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势在必行,机不可失。
表1 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历程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1)两型社会建设赋予难得机遇。湖南省由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具有实现科学跨越的大好机遇。湖南省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的前期阶段,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摒弃重化工和重污染的高碳发展模式,采取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抢占发展先机,实现低碳崛起。同时,长株潭地区已经得到国家批准的综合改革方案,有利于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促进“两型”产业的低碳发展,目前长株潭三市低碳发展也形成了良好氛围,如株洲市开展了“四创、四化”工作。(2)品字型结构发挥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三个城市相互距离很近,呈三足鼎立之势,彼此相距20-30公里,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可谓是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过渡地带的“金三角”,三市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大学、研究所、高科技产业和高级科技人才,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长株潭品字型结构发挥区位优势,有利于通过低碳城市群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湖南低碳崛起。(3)低碳型能源构筑发展动力。长株潭低碳资源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这些都为开展低碳城市群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湖南的水电、太阳能、风能、核能以及生物质能较为丰富,随着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桃花江核电项目的投入运行,低碳能源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带来大好机遇。(4)产业基础夯实发展基础。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并呈互补性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推广应用混合动力汽车的城市群,南车集团电动客车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湘电风电技术、电气牵引技术、电动车辆制造技术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天源生物清洁能源公司生物质能技术为全国先进水平。湖南的轨道交通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生物质能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技术及环保技术等发展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夯实了基础。株洲已经全面实施电动公交三年行动规划,并且株洲的风力发电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都给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面临挑战与劣势分析
(1)产业布局不够合理,重化工产业比重过大,加大资源与环境压力,已经形成且发展势头强劲的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工业结构。株潭两市的冶金、有色、化工等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分别占52%和63%,大大高于全省36%的平均水平,城市群的污染解决难;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难以根本改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新产品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够发达。(2)能源原材料消耗的持续增长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湖南的新型工业化仍然受到产业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局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就业人口数量大与素质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制约。从工业企业能源原材料消耗来看,2007年湖南省共消耗9104.66万吨标准煤,比2007年增长13.8%,生产消耗9050.24万吨,比2006年增长18.9%。从2001年到2007年,湖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由4642.3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9104.6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0.1%,如表2、图1所示。湖南工业的高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能源原材料消耗的增长,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表2 湖南省工业企业2001-2007年能源原材料消耗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图1 湖南省工业企业2001-2007年能源原材料消耗增长趋势图
(3)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近年来,湖南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业“三废”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明显减弱,但是从总体来看,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湖南用于生态保护的成本高昂。2006年,湖南2736家工业企业总共生产排放工业“三废”100023.7万吨、5985.94亿标立方米、3687.68万吨,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71686.5万元,如表3所示,“三废”的艰巨性与生态保护成本的高昂性严重影响了湖南重化工业发展的质量。三市之间的湘江水域是整个湘江污染最严重的。每年有近5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和数千万吨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至湘江水域。长沙的工业污染和污水处理情况虽然相对上游的城市较好,但是被迫接纳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染。株洲市在清水塘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产业,而该区位于湘潭、长沙的上游 。
表3 湖南工业“三废”污染基本情况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布局、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低碳消费与营销等全方位发展,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抢抓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面对挑战,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引领湖南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并为全国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闯出新路,是全省上下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创新系统。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在本质上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湖南低碳崛起不仅需要加强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需要加快地一次性能源技术的研发和绿色技改,特别是绿色煤电技术的创新与改造。湖南省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性能源结构导致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湖南能源供应的主体。构建低碳经济的根本是要通过技术的变革来减少各种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特别是绿色煤电技术创新非常重要。要加强绿色煤电技术发展规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绿色煤电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大型高效煤气化技术、煤气净化技术、氢气轮机发电技术、CO2储存技术等,如图2所示 。
(二)优化低碳产业布局,完善低碳创新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在低碳产业布局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加强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经济,通过资源整合和低碳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同时要应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咨询、金融等服务业体系建设,如加强低碳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低碳信息咨询、低碳技术推广、低碳宣传培训等,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企业、行业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认同,培养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增加低碳技术创新知识储备等,创立低碳技术创新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
图2 绿色煤电技术创新规划
(三)加强低碳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长株潭城市建设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资源、能源开采利用量,提高利用率,着力加强低碳能源的研发与高效利用。低碳能源也可称为绿色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或者是经过传统能源技术改造的能源等,主要是低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能源开发与利用。目前世界上对“绿色能源”开发比较重视,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仅1989年到1992年,美国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递增就达16%,由此可见“绿色能源”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加拿大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90%的电力需求要由零排放能源(绿色能源),如水电、核电、清洁煤和风能提供。为此,加拿大政府将支持生物燃料,风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加护拨款2.3亿加元执行生物能源技术计划。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应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费资助,同时要提供新能源的利用率。
(四)倡导低碳城市消费与营销,构建长株潭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群建设,提高群众的低碳消费与营销意识是关键。倡导和实施低碳城市消费与营销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低碳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保法律建设与生态道德建设同等重要,把低碳消费教育引向深入,深化理论研究工作,为低碳消费与营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注重和提倡市民参与低碳消费实践,构建长株潭低碳社会,进而促进低碳城市群建设。
(五)发展低碳建筑与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低碳建筑是推动能源改革、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建设低碳城市的新动力与新战略。长株潭发展低碳建筑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建设太阳能屋顶和屋顶花园等。低碳交通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机动车辆的燃油效率和通过人们对机动车辆以及其他交通模式的选择,达到减少能源的耗用,长期内则需创新车辆设计和改善交通计划,使用新能源作为主要动力。如株洲市打造低碳示范城,以推行公交汽车低碳化为突破口,启动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实施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低碳化社区示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等“四大工程” 。以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为重点,并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如加强湘江风光带、昭山风景区等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与保护,建设贯穿和环绕城市的绿化廊道,改善城郊结合部的生态景观等,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环境建设,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曾万涛.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J].城市,2009(1):21-23.
[2]朱翔.“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湖南发展思路探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9(2):133-136.
[3]朱有志,李友志.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R].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40-241.
[4]朱有志,李友志.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7)[R].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22.
[5]陈雯,李伟,帅树新.浅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优劣势及其前景[J].商情,73-74.
[6]罗波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 2008 (5):17-30.
[7]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70.
[8]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349-353.
[9]国家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9)[R].科学出版社,2009:14-15.
[10]湖南株洲打造低碳示范城[DB/OL].http://www.cnfjw.net, 2009,8,22.
A Strategic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onstructing the Energy-saving and Eco-friendly Society
Lu Xiaocheng, Luo Huiju
The key issues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nergy-saving and ecofriendly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metropolis is to build a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to kee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t a low leve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in this process. Location, resources,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while the issues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the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n energysaving and eco-friendly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shall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low-carbo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the utiliza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marketing.
energy-saving and eco-friendly society;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F127
陆小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骆慧菊,湘潭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李钧)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9YJC63013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