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性及听力状况分析

2010-06-05 15:31刘敏江广理姜鸿彦陈锡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后效同年龄组响度

刘敏 江广理 姜鸿彦 陈锡辉

不同年龄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性及听力状况分析

刘敏1江广理1姜鸿彦1陈锡辉1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特性、严重程度及听力特点。方法 81名患者分为≤30岁组(16例)、30~岁组(32例)、45~岁组(16例)和>60岁组(17例),各组均进行纯音听阈、声导抗、ABR、DPOAE检测,并询问耳鸣对其情绪、睡眠、工作的影响以及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情况,由患者自我评价耳鸣响度和烦躁度,并进行耳鸣匹配和耳鸣掩蔽后效抑制试验。结果 不同年龄组耳鸣患者的听力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听力损失程度逐渐加重;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工作、睡眠和情绪受耳鸣影响、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自评耳鸣响度和烦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岁组的耳鸣响度大于31~岁组和45~60岁组;31~岁组和45~岁组的耳鸣掩蔽后效抑制时间均较≤30岁组长。结论 不同年龄耳鸣患者的耳鸣响度和耳鸣掩蔽后效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耳鸣; 心理声学; 年龄

耳鸣是一种在缺乏外界声、电刺激情况下出现的主观感觉,发生机制未明。目前在国际上已有较为公认的心理声学指标,如:音调、响度、最低掩蔽级和掩蔽后效抑制等(residual inhibition,RI)[1,2]来描述耳鸣的一些特征,这有助于对耳鸣的了解和对有关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耳鸣的严重性主要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关,目前常用量表和问卷的形式从耳鸣对工作与生活、睡眠、情绪的影响和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等维度方面了解耳鸣对患者的影响[3],来判定耳鸣的主观严重性程度,但不同年龄段、不同听力状况合并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是否有所不同值得探讨。为此,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的耳鸣患者进行了听力、耳鸣频率和响度匹配及耳鸣掩蔽后效抑制测试,分析耳鸣对工作与生活、睡眠、情绪影响和环境声对耳鸣的影响,以了解不同年龄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特性、严重程度及听力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81例病例来自2008年6月~200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治疗的耳鸣患者。病例入选标准:①病史超过3个月的单侧耳鸣患者;②间隔2周及以上的两次纯音测听结果一致,提示听力状况稳定;③经过详细的耳鸣临床咨询2次或以上仍就诊的患者;④自我评价自觉耳鸣的响度和烦躁程度[4]其中一项达到Ⅲ级的患者;⑤耳鸣频率匹配为白噪声、言语噪声的患者除外。

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①≤30岁组,共16例(16耳),男7例(7耳),女9例(9耳);②31~岁组,共32例(32耳),男21例(21耳),女11例(11耳);③45~60岁组,共16例(16耳),其中,男10例(10耳),女6例(6耳);④>60岁组,共17例(17耳),男11例(11耳),女6例(6耳)。

1.2 方法

1.2.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最初发病情况,记录耳鸣是否影响工作与生活、情绪状态、睡眠以及环境声状态对耳鸣的影响等,之后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和DPOAE等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首先进行耳鸣咨询和对症药物治疗,对复诊至少2次及以上的患者进行耳鸣匹配和掩蔽后效抑制试验,由患者自我分别评价耳鸣响度和耳鸣所至烦躁程度(0~VI级),自我评价的级别即为相应的分值(0~6分),将同组每个患者自评得分相加得出相应组别总分[5,6]。

1.2.2 耳鸣的测试

1.2.2.1 测试仪器及环境 在本底噪声小于25 d B(A)的隔声室内采用TinniTestTM(中国,四川)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对患者分别进行耳鸣音调匹配、响度匹配和掩蔽后效抑制试验。

1.2.2.2 音调匹配 如果耳鸣的对侧耳听阈优于耳鸣侧,则采用对侧耳匹配;反之则否。测试时使用调节法,从1 000 Hz到8 000 Hz、之后再从1 000 Hz到250 Hz进行初步匹配,频率步长最小为5 Hz,最大为1 000 Hz,在初步匹配相符后再经过倍频混淆法进一步确定,记录时取所给声信号的主频频率(Hz)。

1.2.2.3 响度匹配 音调匹配完成后,选用纯音为响度匹配测试刺激声,响度为感觉级(d B SL)。

1.2.2.4 耳鸣掩蔽后效抑制(RI) 对耳鸣侧耳给予声信号,声信号的频率为上述所测得的耳鸣主频频率,强度为最低掩蔽级阈上10 d B SL的纯音1分钟,停止给声后由患者自行对耳鸣被掩蔽的情况进行描述,记录耳鸣被抑制的百分比(%)和时间(秒)。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各组听力状况见表1,经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不同年龄组的听力状况构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7.12,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害的程度逐渐递增。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耳鸣对工作、睡眠、情绪的影响及环境对耳鸣影响调查结果及自体烦燥度和响度见表2,经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段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听力状况分布(耳)

2.3 不同年龄组耳鸣响度,RI百分比和RI时间见表3,各组耳鸣频段分布见表4。可见,不同年龄组耳鸣响度的差异经ANOVA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0岁组的耳鸣响度大于31~岁组(P=0.012)和45~60岁组(P=0.008);各组

RI百分比的差异经ANOVA检验无统计学意义(F=1.689,P=0.177);各组RI时间的差异经ANOVA检验有统计学意义(F=.2.941,P=0.041),进一步分析显示,31~岁组和45~60岁组的RI时间均较≤30岁组长。

表2 各组患者耳鸣对工作、睡眠、情绪的影响及环境对耳鸣的影响及自评烦燥度和响度(例)

表3 各组耳鸣响度、RI百分比和RI时

表3 各组耳鸣响度、RI百分比和RI时

组别(岁)耳鸣响度(dB SL)RI百分比(%)RI时间(秒)60 6.5±4.3 49.1±25.2 56.1±32.1≤30 7.1±4.7 44.2±25.9 28.2±8.7 31~5.3±3.3 59.8±28.1 67.6±32.9 45~60 6.4±2.3 65.0±25.5 69.2±54.0>

由于81例患者耳鸣频率为非正态分布,故将耳鸣频率为五个频段(表4),不同年龄组耳鸣频段的分布差异经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904)。

表4 各组患者耳鸣的频段分布(例)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耳鸣的严重性主要与患者对耳鸣的主观感受有关[7],目前对耳鸣严重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对工作、睡眠、情绪、听觉行为等影响程度的大小。本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听力状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不同年龄段患者耳鸣对工作、睡眠、情绪的影响及环境对耳鸣影响的均无明显差别,提示患者的年龄、听力状况与耳鸣严重性之间并无明确关系。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自评烦躁度和响度的方法简单快捷地了解耳鸣对患者的影响。从文中结果看,不同年龄组的患者自评耳鸣的烦躁度和响度的无明显差异,提示年龄因素对耳鸣患者在情绪烦躁和自我感觉的耳鸣响度方面的评价无影响。既往有学者发现耳鸣患者中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表现[4],本组患者中认为耳鸣影响情绪方面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睡眠、工作和生活也受到影响;感到耳鸣在安静时明显的人数有近七成,有15人嘈杂环境下仍可感知耳鸣,而认为环境声对耳鸣无影响的仅有10人。说明耳鸣对心理情绪感受方面的影响最大,这与耳鸣在安静环境状态下无掩蔽易被感知,进而引起边缘系统和情感系统的联系和反应有关[8]。提示在耳鸣治疗中可根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适当使用有关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同时进行恰当的心理声学治疗,如掩蔽和习服治疗,以有效地缓解耳鸣患者的心理感受不良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减轻耳鸣严重程度的效果。

从文中表4结果可见不同年龄组患者耳鸣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各年龄组患者耳鸣的音调感觉相似;而从不同年龄组患者对耳鸣响度的感知看,≤30岁组对耳鸣响度的感知较31~岁组和45~60岁组明显,但与>60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原因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听觉情绪学习观点认为耳鸣所引起的听觉可塑性变化现象在整个神经通路上均可能广泛发生[9],但不同区域的可塑性变化有所不同,推测可能由于≤30岁组的耳鸣患者听觉通路状况总体较好,听觉系统与与脑干部位的非听觉结构如网状结构、中线结构、边缘系统和情感系统的联系通路状态也较年长的耳鸣患者好[10~12],可能增加了该年龄段的患者对自身耳鸣响度的感受体验强度,导致耳鸣响度增加;而>60岁组的耳鸣响度增加的原因与≤30岁组可能有所不同。研究发现[13]在40~50岁年龄段耳鸣的发生率最高,但在70岁以后耳鸣的发生率开始稳定,而已知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提示老年人耳鸣发生的原因中可能包含有非听觉系统本身的功能异常,即可能是网状结构、中线结构、边缘系统和情感系统的老年性改变反过来增加了耳鸣响度的感受体验;其次,哺乳动物听觉系统中抑制性神经回路的成熟和优化依赖于自发性和经验性的神经活动[14],年龄增加可能导致耳鸣患者的听觉系统下行传导通路——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系统作用其中抑制性神经回路的失调或缺陷造成神经功能紊乱,这可能是导致耳鸣响度增加的原因[15]。

不同年龄组患者耳鸣掩蔽后效抑制百分比无明显差异,但各组RI时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0岁组的RI时间短于其他组别,说明各组对耳鸣响度的后效抑制程度相同但抑制时间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听觉掩蔽机制有关。耳鸣掩蔽后效抑制现象可能是耳鸣这一目标声音和掩蔽声音之间在高级加工层次上出现了竞争与混淆,从而使耳鸣信号受到了掩蔽作用[16,17]。由于≤30岁组患者年龄较轻,发生在中枢部分的信息掩蔽能力可能较其他年龄组弱,使得后效抑制的时间要短于其他年龄大的组别,由动物试验推测,在这一过程中下丘神经元对掩蔽声诱导的兴奋前抑制性输入的时相性动态整合可能起关键作用[18],但也可能存在其他途径。

总之,尽管不同年龄组的听力状况有所不同,但耳鸣对其的影响却是相似的,因此,以情绪烦躁和自我感觉的耳鸣响度方面的自我评价作为不同年龄耳鸣患者主观感觉的严重程度的评估和疗效判定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耳鸣的诊断应包含耳聋的类型和程度、耳鸣掩蔽后效抑制的程度、自评严重程度等方面,治疗方面要注意患者情绪心理的疏导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对耳鸣响度的感受可能存在年龄差异,并在耳鸣后效抑制时间上有所不同,值得在诊治过程中加以注意。

1 Henry JA,Zaugg TL.Clinical guide for audiologic tinnitus management I:Assess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2005,14:21.

2 Henry JA,Zaugg TL.Clinical guide for audiologic tinnitus management II:Trea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2005,14:49.

3 Sigyn Z,Jan S,Kajsa-Mia H.Relationship between tinnitus severi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2006,47:2 8282.

4 石勇兵.耳鸣患者的非听觉问题[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225.

5 McCombe A,Baguley D,Coles R,et al.Guidelines for the grading for tinnitus severity:The results of a working group commissioned b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Otolaryngologists,Head and Neck Surgeon,1999[J].Clin Ololaryngolo,2001,26:388.

6 Hiller W,Goebel G.Factors influencing tinnitus loudness and annoyanc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2:1 323.

7 Zenner HP,De Maddalena H.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of three tinnitus self-assessment scales:Loudness,annoyance and change[J].Acta Otolaryngol,2005,125:1 184.

8 王洪田.耳鸣诊治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0.

9 邹丹,黄娟,李量.听觉情绪学习及其神经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9.

10 Savastano M.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Investigation of over 1 400 patients[J].J Otolaryngol,2004,33:248.

11 俞晴,宋为明,马芙蓉,等.186例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239.

12 刘敏,陈锡辉,江广理,等.性别、年龄和听力损害程度与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症状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174.

13 赵明亮,熊鹰.听觉系统抑制性神经回路的活动依赖性组构[J].生理科学进展,2006,37:141.

14 刘敏,苏振忠,陈锡辉,等.急性单侧耳鸣患者对侧白噪声刺激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3.

15 Larry ER,Gaeme M,Daniel JB.Residual inhibition functions in relation to tinnitus spectra and auditory threshold shift[J].Acta Oto-Laryngologica,2006,126:27.

16 Wang WJ,Wu XH,Li L.The dual-pathway model of auditory signal processing[J].Neurosci Bull,1,2008,24:173.

17 栾瑞红,吴飞健.后掩蔽效应对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的影响[J].生理学报,2005,57:225.

18 李安安,陈其才,吴飞健,持续与间断噪声前掩蔽条件下小鼠下丘神经元的不同反应模式[J].生理学报,2006,58:141.

(2010-01-05收稿)

(本文编辑 周涛)

10.3969/j.issn.1006-7299.2010.04.04

R764.45

A

1006-7299(2010)04-0323-03

1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广州 510080)

猜你喜欢
后效同年龄组响度
新型射孔技术的改进和对比试验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一种新型后效射孔技术及应用
响度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中的应用
微刺激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不同年龄组中的临床结局分析
数字时代中节目响度平衡浅析
台内音频响度控制方式
后效分析在录井现场的作用
电视伴音响度测量及控制技术
江苏省农村老年人体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