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和马尔科夫方法结合的城市汽车行驶工况构建

2010-06-04 09:15陈无畏
中国机械工程 2010年23期
关键词:马尔科夫代表性加速度

姜 平 石 琴 陈无畏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

0 引言

汽车行驶工况分为标准工况和非标准工况。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以标准等形式提出了不同车型在不同应用时的标准工况,如日本的10-15工况循环、欧洲经济委员会的ECE-R15工况循环、美国联邦城市及高速公路循环(CVS-C/H)。我国汽车排放测试规程采用欧洲的排放标准,往往带来很不满意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待开发的目标车型进行工况调查和测试,并得到合适的行驶工况。所以,开发和设计汽车、考核汽车排放污染水平都需要有相应的行驶工况。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单纯的短行程和聚类分析法对汽车行驶工况进行研究[1-3]。国外很多学者采用“微路径”以及随机过程选择方法来构建行驶工况[4-5]。本文在构建汽车行驶工况时,不同于国内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未考虑汽车燃油消耗与平均速度、发动机工作状态分布等与行驶工况有关的因素,只是笼统地对整个汽车行驶工况进行构建。本文将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马尔科夫过程相结合,按照平均速度和速度标准偏差对汽车行驶工况进行类的划分,将每类行驶工况分别看作一个马尔科夫过程,计算每类行驶工况的片段转移概率和发动机比功率,提出构建候选工况的新方法。

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关系,把变量表示成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即将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从而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发动机工作状态分布一般根据发动机比功率、汽车行驶速度、瞬时加速度决定,而且它又与汽车排放、燃油消耗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汽车行驶工况时,应考虑发动机工作状态分布。比功率综合了速度、加速度、坡度以及风阻等参数,其物理意义为发动机输出功率与机动车质量的比值,其拟合公式如下[6]:

式中,v为车辆行驶速度,m/s;a为车辆行驶瞬态加速度,m/s2;θ为道路坡度,(°);Pa为发动机比功率,k W/t。

参考国外发动机工作状态分布[7],考虑国内混合交通实际情况,将我国城市典型道路行驶工况燃油效率划分为表1所示的分布。表1的工作状态分布是一个14维变量(B1~B14),这些变量分别由速度分布、比功率来确定。每个变量类似于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类似于一个“小抽屉”,在这个“小抽屉”中,存放着该工况下测点的平均燃油消耗。行驶工况是逐秒采集的,每秒所观察的数据被分配在表1中。如B1表示该工况下汽车制动时平均燃油消耗量,B2表示该工况下汽车怠速时平均燃油消耗量,B3表示该工况下汽车比功率小于0且速度大于0、小于40km/h时的平均燃油消耗量,依此类推,其他变量表示在该工况下不同比功率和速度区间的平均燃油消耗量。

表1 行驶工况燃油消耗分布的划分

本文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来减少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为主成分。因子模型的旋转方法选取方差最大变换法。对合肥市5条典型道路工作状态分布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碎石图见图 1。前 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4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3%,即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有变量84.3%的信息,所以可以取这2个因子来代替原有的变量。

图1 特征值碎石图

通过对因子模型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大小来判别因子主要解释的变量,本文选取载荷大于0.8的变量为因子的主要解释变量。因子1主要解释了变量 B9、B10、B11、B12、B13 、B14,由表1可知,这些变量主要是高速状态下的变量。低速状态变量因子载荷小,如 B0、B1、B2、B3、B4、B5、B6、B7,说明因子 1与平均速度有关,可以解释为平均速度。因子2主要解释了变量B1、B3、B4、B5,对怠速状态变量B2影响最小,载荷在低速时先增大,中间速度时减小,高速时先减小后增大,这表明因子2与车速偏离平均速度的程度有关,可以解释为速度的标准偏差。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 两步聚类分析

两步聚类分析是一种新型的分层聚类方法,目前一般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多元统计的交叉领域——模式分类中,其算法适合任何尺度的变量[8]。采用上述与燃油消耗相关的两个主要因子(平均速度和速度标准偏差)进行两步聚类分析。聚类准则采用贝叶斯信息准则 Akaike(AIC)。AIC利用N-L平均信息量最小的原则来确定系统的阶次和估计相应参数值,其定阶准则为[9]:

式中,N为模型独立未知参数的个数;θML为相应参数的估计值;L(θML)为在θML条件下的似然函数值。

在工程应用中,对于不同阶次 N,首先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系统的参数值,然后计算似然函数值及其AIC(N)值,以使AIC(N)值达到最小时的阶次作为该模型的阶次。本文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的两步聚类模型,采用AIC准则对合肥市典型道路的行驶工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聚类为3类:第1类行驶工况(类1)平均速度偏低,为0~20km/h,第2类行驶工况(类2)平均速度中等,为 20~40km/h,第3类行驶工况(类3)平均速度偏高,大于 40km/h。

3 各类行驶工况的构建

3.1 样本的采集

本研究中试验车为轿车,试验车尽可能跟随测试路段上的车流正常行驶。速度信号采样频率为1Hz。城市道路行驶工况的研究一般是从多条道路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道路进行研究。典型道路的特征是能综合反映整个城市的主要交通状况,即反映整个城市道路的道路等级(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以及车道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等),交通强度(交通流量、饱和度等),交叉口密度(路段内交叉形式和数量等)和时间(早晚交通流量变化明显程度等)。本文选取了合肥市胜利路、屯溪路、明光路等5条道路进行样本采集,使采集的数据能反映合肥市整体道路的交通情况,统计的汽车交通流量具有代表性。

3.2 数据的分离

数据分离就是把行驶工况的速度时间曲线划分成许多反映加速度变化的模型事件,包括加速模型事件、减速模型事件、怠速模型事件和匀速模型事件,这些模型事件是构建行驶工况的基础。模型事件使用(a1,a2,δ,n)准则进行定义。为了确定分类的最优值,需要考虑以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CAP是一个加权函数:

式中,k1,k2,k3,k4,k5为目标函数的权值。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满足以下5个约束条件:①加速度模型事件含有连续的加速度,因此,加速标准差θ1应该很小;②对于任何匀速事件,最大速度和最低速度差θ2应该小;③对于任何加速或减速事件,最大速度和最低速度差θ3应大;④任何匀速事件的平均加速度θ4接近0;⑤因为一个单独点的特征依赖于相邻点特征,所以一个好的分类标准应该包括一小部分单秒数据θ5。

通过迭代法使目标函数CAP最小,得到最优的分类准则——(5,1,3,2)分类原则[10],即加速事件定义为单一瞬时加速度不小于2.22m/s2或者连续观测加速度大于0.71 m/s2,或持续3s或以上时间,而且要实现3.2km/h以上的速度递增;减速片段定义为单一瞬时加速度不大于-2.22m/s2,或任何连续观测加速度不大于-0.71m/s2,持续 3s或以上时间,而且实现3.2km/h以上的速度递减。其余的被列为怠速或匀速事件。这种分类原则考虑了现实世界的行驶工况,匀速模式事件可以包括一些小的加速和减速模型事件。按照这个分类原则,行驶工况片段划分结果如图2所示。怠速模型事件指速度为0的模型事件。

图2 速度时间曲线片段划分结果

3.3 转移矩阵的计算

马尔科夫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记为Zτ,τ=1,2,…,T,Zτ代表每个状态的模型事件。当前时刻τ状态的概率只与前一个时刻τ-1状态有关。换句话说,汽车下个时间τ+1的状态(如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片段)的概率只与当前时间τ的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片段有关。

在马尔科夫链中,假设X是方程X=pX时(p为转移矩阵,X为p的特征向量)的唯一解,则X为马尔科夫链的静态分布。对于一个静态的马尔科夫链,随着马尔科夫链的增长,整个模型事件分布保持不变。应用这个性质,根据模型事件转移矩阵构建的代表性行驶工况能代表整个试验数据的行驶工况。

为了估计每类行驶工况的转移矩阵,运用Lee等[11]的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对于一个固定的马尔科夫过程,应用贝叶斯公式得到连续的有序状态的概率为

假定每个过程都是重复观察的,N rs为τ-1时刻状态r转移到τ时刻状态s的事件数,则N次重复观察的公式为

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得到状态转移概率方程

依据上述原理,得到合肥市典型道路不同类别的行驶工况的片段转移概率,如表3所示。例如,在类1工况中,若当前状态是减速片段,则下个状态为加速片段的概率是53%,为匀速片段的概率是38%,为怠速片段的概率是9%。类3工况常为高速工况,通常没有怠速,故只有3个状态。

表3 片段转移概率 %

3.4 候选工况的构建

构建行驶工况的基本思路是截取若干段实测的数据片段,拼成一个完整的速度—时间历程。随机选择一个小于100s的片段作为开始片段,即初始状态。初始状态的起始速度可以为0。下个状态的选择,即片段的选择一般根据速度、发动机比功率和转移概率来选择。依照以下步骤构建候选工况:

(1)初始状态一旦确定,它的终点速度和比功率就确定了,假设为当前状态。下个状态的初始速度与上个片段最终速度绝对值误差小于0.5km/h,而且下个状态初始发动机比功率与当前状态的终点比功率相比不能超过15k W/t。

(2)根据转移矩阵和上面提到的速度与比功率原则,选择下个状态。

(3)依据上述原则,不断选择下一个状态,直到候选工况达到理想的长度为止。

3.5 代表性工况的选取

为了从众多候选工况中选取合适的代表性行驶工况,本文考虑2个参数,即候选工况与试验数据的速度—加速度频率差 d 1,4种模型事件(加速、减速、怠速、匀速)时间比例差值的绝对值d2:

式中,fr(a,v)为候选工况速度v和加速度a的比值;p(a,v)为试验数据中速度v和加速度为a的比值;fm为候选工况中第m种模型事件的时间比值;pm为试验数据中第m种模型事件的时间比值。

速度 —时间频率按照速度间隔5km/h、加速度间隔0.278m/s2进行计算。

综合考虑 d1与 d2,选择综合加权测试法(composite performance measure,CPM)进行评价,即取 CPM最小的候选工况为代表性行驶工况:

式中,w1为d1的标准偏差的倒数;w2为d2的标准偏差的倒数。

4 结果分析

以合肥市5条典型道路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方法把汽车行驶工况分成3类,再分别对每类行驶工况按照马尔科夫方法构建代表性行驶工况,并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特征参数包括平均速度v m、速度标准方差σv、正加速度的平均值av+、负加速度的平均值av-、怠速时间比例p i、加速时间比例 p a、减速时间比例 p d、匀速时间比例p c、正的发动机比功率平均值P+、负的发动机比功率平均值P-、发动机比功率平均值Pa、发动机比功率方差σvsp。

每类行驶工况所构建的代表性行驶工况与试验数据的特征参数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低速行驶工况怠速比例高,高速行驶工况怠速比例为0。类1、类2和类3所构建的代表性行驶工况与试验数据特征参数平均误差分别为3.47%、1.26%和1.28%。表明构建的行驶工况与试验数据相符,比较合理。

表4 试验数据与代表性行驶工况的特征参数比较

为了检验各类行驶工况模型事件分布是否与试验数据分布一致,将3类代表性行驶工况的片段转移概率与试验数据的片段转移概率进行χ2检验,3类检验概率P值都大于0.05,说明构建行驶工况与试验数据来自同一样本。构建后的代表性行驶工况的χ2检验统计值、d 1、d 2和CPM值如表5所示。

表5 代表性行驶工况周期、评价参数和χ2分布检验

类1、类2、类3三类工况构建的代表性行驶工况分别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图3 类1代表性行驶工况

图4 类2代表性行驶工况

图5 类3代表性行驶工况

5 结论

(1)本文先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方法把行驶工况分成低速、中速、高速3类行驶工况,然后采用马尔科夫方法构建行驶工况。构建行驶工况时考虑了与燃油消耗相关的因素(国内发动机工作状态分布),因此构成的代表性行驶工况能较好地估计汽车的实际燃油消耗。

(2)利用新的分类准则将行驶片段联系为特殊的模型事件来定义行驶变量,将速度—时间曲线划分为加速、减速、匀速和怠速片段,根据速度、比功率和转移矩阵求取各片段间的转移概率,建立了新的特征参数评价准则和代表性行驶工况的选取原则。

(3)利用组合方法构建的代表性行驶工况与试验数据的特征参数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小,即构建的代表性工况能准确地反映城市道路上汽车的实际行驶工况。

[1] 吕林,锁国涛.不同路况下汽车行驶工况的测试与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0(5):781-784.

[2] 张建伟,李孟良,艾国和,等.车辆行驶工况与特征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5,27(2):220-224.

[3] 杜青,杨延相,郑伟,等.机动车实际道路排放特性及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2,20(4):297-302.

[4] Lin J,Niemeier D A.An Exploratory Analysis Comparing a Stochastic Driving Cycle to California's Regulatory Cycle[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36(38):5759-5770.

[5] Eisinger D S,Niemeier D A,Stoechenius T,et al.Collecting Driving Data to Support Mobile Source Emissions Estim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6,132(11):845-854.

[6] 姚志良,贺克斌,王岐东,等.IVE机动车排放模型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6,27(10):1928-1933.

[7] John K,Mitch C,Megan B,et al.MOVES2004 Software Design Reference Manual Draft[M].Ann Arbo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4.

[8] 陈超,邹滢.SPASS 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 张济民,王开文,池茂儒.基于AIC信息准则法的摆式列车倾摆伺服系统建模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3,24(6):6-9.

[10] Zhen Dai,Niemeier D A,Eisinger D.Driving Cycles:a New Cycle-building Method that Better Represents Real-world Emissions.Task Order No.66[R].Berkeley:Department of Civi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8.

[11] Lee T C,Judge G G,Zellner A.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Markov Probability Model from Aggregate Time Series Data[M].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0.

猜你喜欢
马尔科夫代表性加速度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基于三维马尔科夫模型的5G物联网数据传输协议研究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基于叠加马尔科夫链的边坡位移预测研究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基于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风机沉降中的应用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