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姗,薛世明,钟 声
(1.云南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12;2.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12)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云南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由于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气候环境优越,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最近30年来,德宏畜牧业发展迅速,但至2009年末,德宏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23%。从畜牧业内部结构分析,当前德宏畜牧业结构不尽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养猪业所占比重过大,草地畜牧业及家禽业等所占比例低。实现德宏州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对德宏州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稳定养猪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草食畜、家禽业等其它畜牧产业的发展速度。本文从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德宏州饲草资源条件做系统分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E 97°31′~98°43′,N 23°50′~25°20′,总面积 11 526 km2。德宏州为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气候类型,总体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充足,霜冻日少。这种气候特点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利弊兼有。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11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46万人,城镇化率33.0%;少数民族人口59.44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产值115.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1.53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7%。农业产值中,种植业30.1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9%;畜牧业1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林业6.1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12%。
德宏州天然草地资源和农副秸秆资源均十分丰富,各种饲草资源的理论载畜量高达71.36万黄牛单位(天然草地资源载畜量27.56万黄牛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4.50万黄牛单位,农副秸秆资源的理论载畜量39.30万黄牛单位),是2009年末德宏水黄牛存栏总数的3.82倍。为德宏州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德宏州天然草地资源以山地热性草地为特征,可分为山地草丛类草地、疏林草丛类草地、灌木草丛类草地、林间草丛类草地、撩荒迹地草丛类草地和农隙地草丛类草地等6大类。依据云南省草地资源普查结果[1],德宏州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为35.77万hm2。通常情况下,德宏州天然草地牧草3月份左右开始萌发,6—10月为牧草生长的旺盛季节,11月份左右牧草开始枯黄,12月份枯萎,可利用时间约8个月。总体来说,德宏州天然草地资源由于水热条件好,产草量高,平均鲜草产量6.41t/hm2,理论载畜量27.56万个黄牛单位。
德宏州较大规模地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始于1997年启动的“中-欧”水牛项目。至2001年项目结束时,人工草地建植面积达510.4 hm2,经测定,人工草地牧草(鲜)产量通常高达112.5~283.5 t/hm2,比天然草地高20倍以上。至2005年,德宏州人工草地累计建设面积达8 493.3 hm2。2006年,德宏州完成种植和改良草地1 532 hm2,其中:人工种草241.3 hm2、草地改良140 hm2、冬闲农田种草1 153 hm2。2007年完成种植和改良草地2 341 hm2,其中:建植人工种草254.3 hm2、改良草地113.3 hm2、农田种草1 973.3hm2。2008年完成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及农田种草共计 2 806.7 hm2,其中:建植人工种草840 hm2、改良草地130.7 hm2、农田种草1 833.3 hm2。2009年新建人工草地3 220 hm2。图1为最近5年(2005-2009)德宏州人工草地建设情况。从图1可见,近年来,德宏州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8.74%。
按照德宏州近年来多年生人工或改良草地建设实际情况推算,德宏州目前水牛饲养较为集中的低海拔(<1 500m)坝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现有2 300余hm2,主要种植牧草品种为热研4号王草(Penniseqtum purpureum×P.typhoideum cv.Reyan No.4)、德宏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Dehong)和贝斯莉斯特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Basilisk)。上述牧草饲草产量较高,例如: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营养生长期多次刈割利用时,鲜草产量可达203.4t/hm2,折合干物质28.5t/hm2,粗蛋白产量高达2.56t/hm2,其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分别为未退化天然草地的16倍和24倍,热研4号王草和德宏象草等产量更高。人工草地载畜量约4.50万黄牛单位。
图1 德宏州最近5年人工草地建设情况
据调查,德宏州各种农副秸秆资源虽然多达数10种,但历年来均以蔗梢、稻草和玉米秸秆占绝大多数。最近30年来,上述3种秸秆资源年产量及变化情况见表1(数据源于德宏州统计局德宏农业经济数据(1980-2007)、2006至2009年德宏国民经济年度统计公报)。从表1中可见,德宏农副秸秆产量不仅较为稳定,而且总体上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最近3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从数量变化角度分析,稻草数量在多数年份都居首位,其次是蔗梢,但蔗梢产量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从增长速度角度分析,玉米秸秆增长最为迅速。2009年,德宏州仅农副秸秆的理论载畜量高达39.3万黄牛单位。
德宏州尽管全年降雨丰沛,但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其中,5—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6%~92%;7月为全年降水高峰月;11—翌年4月,降水量较少,仅占年降水量的8%~14%。因此,雨季洪涝灾害与冬、春季旱灾有时都非常突出。受降水规律的制约,德宏州牧草的自然生长规律大致是:雨季来临后返青萌发,在降水量相对集中的6—9月份,生长相当迅速,雨季结束1个月左右后开始枯黄。牧草实际生长季节约7个月,其中,降水最充沛的6—9月份为牧草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其产量超过全年总产的80%。图2为德宏州盈江县水槽河畜牧场伏生臂形草多年生人工草地干草产量与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关系,清晰地反映了牧草生长与降水的密切关系。从家畜需要角度考虑,家畜对牧草生长的需要长年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这就造成了雨季牧草生长大大超过家畜需要,干季饲草供应则严重不足,缺草季节一般长达4~5个月。
德宏州天然草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长期超载过牧,天然草地退化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飞机草(E.odoratum)经东南亚自然传入德宏州后,加之德宏州部分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和大量“撩荒”的原始耕作习惯,给上述两种杂草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使其在德宏州天然草地中呈失控性蔓延。至1986年,德宏州天然草地因上述两种恶性杂草入侵导致天然草地的退化面积占德宏天然草地总面积的41.5%,至2000年底,经德宏州畜牧兽医站再次调查,上述两种恶性杂草的侵占导致的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超过德宏天然草地总面积的70%。目前,德宏州退化草场面积已达32.84万hm2,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0.5%。其中:严重退化草场占25.7%,中度退化占32.3%,轻度退化22.5%。德宏天然草地的严重退化,不仅给草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德宏州大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表1 德宏州主要农副作物秸秆资源
图2 德宏州牧草生长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天然草地牧草和各种农副秸秆是德宏州当前饲草的主要来源。从天然草地角度分析,德宏州由于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天然草地以热性禾草为主,草质通常较为粗劣,粗蛋白含量明显偏低。根据不同时期的样方调查结果,德宏天然草地牧草粗纤维含量通常高达29.79%~47.50%,粗蛋白含量3.05%~5.07%。农副秸秆由于多处于植物成熟后期阶段,这时植物细胞木质化程度很高,粗纤维含量很高(35%~50%),而且秸秆的木质化程度通常较高,牛、羊的干物质消化率很少超过50%,例如,牛对稻草的消化率通常只有40%~50%,玉米秸47%~51%。农副秸秆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蛋白质含量低,一般为3%~6%,仅能满足家畜维持需要的65%左右。秸秆的第三个不利因素是粗灰分含量很高,但对动物有营养意义的矿物元素含量都很低,特别是钙、磷含量很低,远低于动物的需要量[2]。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宏州饲草资源十分丰富,但存在草畜季节矛盾尖锐、天然草地退化严重、优质饲草资源,尤其是蛋白质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养殖业的效益两方面考虑,德宏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水牛由于在长期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形成消化力强、耐粗饲的特点,特别是水牛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在各种反刍家畜中名列前茅。据相关测定,水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可达79.8%,比荷斯坦奶牛高15.6个百分点[2]。故从热区饲草资源,尤其是农副秸秆的利用效益角度考虑,水牛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德宏州饲草资源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同时来源途径多样。不同种类的饲草资源在营养价值、可利用季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例如,从供应季节角度考虑,多年生草地的饲草供应季节主要集中于雨季,各种农副秸秆资源则集中于旱季。从营养价值角度分析,绝大多数野生牧草及农副秸秆资源属能量型粗饲料,粗蛋白含量不满足家畜营养需要,栽培牧草,尤其是冬季生长型栽培牧草粗蛋白含量通常较高。因此,多种饲草资源的合理搭配,不仅有利于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同时,也利于实现饲草的全年均衡供应。
德宏州现有饲草资源由于品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草地畜牧业的高效养殖需要。另一方面,德宏州天然草地退化严重,从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德宏当地丰富的轮歇耕地及冬闲田种植优良牧草,大幅增加优质牧草供应量,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现有饲草资源营养价值偏低的不足,同时可以缓解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
[1]云南省畜牧局.云南草地资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27.
[2]章纯熙.中国水牛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