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恰当地运用新课引入,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例,提出了新课引入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新课引入 初中物理
所谓新课引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新课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原则上要求自然、能吸引学生、突出本课重点、且行之有效。引入方法可根据授课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条件、授课者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去选择。另外,引入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一、暴露问题
在《长度的测量》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认为“量长度”简单容易,哪个不会量的想法,先让他们比赛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宽,收上记录纸条公布几个相差较大的结果,我不是急于指出问题马上进入正题,而是讲述了一个“因小失大”的小故事:“五十年代国外一架大客机失事,使一百多人丧生,飞机摔成碎片。问题就出在一个只值几分钱的小零件上,原因是加工太不精密(相差头发丝粗细的百分之几)。”学生既感到震惊,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时,因势利导地讲授测量的基本知识,学生就不会漫不经心,原来以为没有什么学头的教材也聚精会神地学了。
二、做好演示
引入新课的演示,要处理得当,运用巧妙。讲《惯性》一节,我是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试验入手的。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演示前,我问:“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向下。试验的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听讲自然会更加细致更加认真了。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间或后面的演示也可以用于一堂课的开头。例如,讲《大气压强》一课,我就是先作了“马德堡半球”的演示:没有抽出空气或放入空气时,一个力气小的女同学一拉就开;抽调空气,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也拉不开,这样,学生听讲、观察其他演示实验,目的更明确,注意力自然会更集中。讲授蒸发时,我先提出问题:扇扇子为什么觉得凉爽?扇扇子会使温度降低吗?然后,作对比演示:对着(温度表的干燥球)温度计干燥的液泡扇扇子,玻璃管中的液柱纹丝不动,温度计(表球部)液泡包有酒精侵湿过的棉花球,扇子一扇,液柱急剧下降。犹如磁石吸铁,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三、设疑引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陷阱”,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自己的回答自相矛盾,引起他们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如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出示两个灯泡,一个“220V,100W”,另一个“220V,40W”。提问“将这两个灯泡接到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亮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100W的灯泡亮。接着,教师将这两个灯泡并联后接人电路,结果与学生的答案果然一样,学生们正为自己的判断正确而高兴,教师再将这两个灯泡串联后接人电路,这次实验结果太意外了,即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暗得多。学生正在感到疑惑而积极思考时,教师点题引人新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电功率》。”
四、引用史料
物理课本中有不少典型的科学史料: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托里拆利的大气压实验……这些材料,不论是在课文叙述,还是列为阅读教材,或是在练习中出现,都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引入新课的好资料。《液体压强的公式》一节,我就是从讲述帕斯卡裂桶实验并作模拟演示入手的,当学生看到这样鲜明的现象后,就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产生强烈的要求,并能对液体压强与液体体积无关而决定于液体深度的结论信服无疑。另外,讲述一些应用物理知识的典型事例和趣闻逸事,也可以很好地导入。譬如,上杠杆一节,我是这样开头的:公元前199年,罗马的军队开始围攻意大利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为了抵抗侵略,保卫祖国,阿基米德利用杠杆技术制造了投石器,射出的各种飞弹和巨石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利用阿基米德发明的作战器械,叙拉古人将罗马军队阻挡在海湾达三年之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应当重视如何引入新课。根据初中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意识尚未成熟。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潜心琢磨怎样开好课“头”。
参考文献:
1.胡凤莲.初中物理导入新课十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2.戈晓刚.关于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9)
3.孔玉梅,林海霞.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方法及原则[J].新课程(教师版).2006.(4)
赵士华,性别:男.籍贯:江苏扬州.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