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2010-05-31 03:25叶翠莲王红
当代医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膜血流量颈动脉

叶翠莲 王红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颈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脑的缺血性改变。早期发现其病变性质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应用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的住院患者,男54例,女66例,年龄55~76岁,平均(65.9±6.7)岁,采用1999年WHO ISH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正常对照组90例,年龄50~70岁,男48例,女42例,临床上无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体征的体检者。

1.2 检查方法 采用ALOKA.SSD-3500 PLUS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7.0MHz,受检查者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分别取其横切面、长轴切面,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中段和远端至分叉处、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管壁厚度,斑块及血流情况,每一指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二维超声检测:观察其管壁及管腔情况,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确定斑块的位置及回声,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管壁细微硬化斑,溃疡壁龛,有无狭窄或阻塞,有斑块者测量内径狭窄。多普勒超声检测,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有否充盈缺损及湍流,确定狭窄或阻塞部位。用频谱多普勒测狭窄血流速度,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期末最低流速(ED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用超声仪器软件分别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量(血流量=平均流速×血管截面积),据此可计算出脑血流量(脑血流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量+椎动脉血流量)[1],所有血流测量夹角均为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测量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为增厚;管腔内中膜局部增厚,厚度>1.2mm视为粥样硬化。

1.3 资料分析 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2mm视为斑块形成[1],根据斑块的形态和回声,将其分为四种类型[2]:⑴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聚集,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显示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⑵软斑:随病程纤维组织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可显示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的光滑纤维帽;⑶硬斑:强回声型部分伴声影,来自斑块内的纤维组织及钙化灶;⑷溃疡性:斑块表面不平,有时可显示壁龛,溃疡边缘回声较低。

2 结果

正常的颈动脉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低回声带所分离,两线之间的距离即为IMT,正常值≤0.09mm;正常对照组69例管壁清晰,内膜光滑,IMT≤0.09mm;21例动脉壁有粥样硬化斑,单纯内膜-中膜增厚粗糙15例(71.43%),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例(29.57%)。缺血性脑卒中组:检出异常120例,异常血管118支,单纯内膜-中膜增厚、粗糙9例(7.5%),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2例(76.67%),管腔狭窄19例(15.83%),其中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2例。病变多发部位顺序:颈动脉分叉部、ICA起始部、ECA起始部、CCA。二维超声:内膜-中膜增厚、粗糙,斑块不规则,分弱回声、等回声、不均匀回声、强回声、强回声后方可见声影。多普勒超声:内膜-中膜增厚及轻度狭窄者,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参数在正常范围,中重度7例,于狭窄处血流速度加快,达2.3m/s~3.0m/s,狭窄远端血流峰值速度,平均速度,血流量均减少,频谱呈单峰连续波,形态圆钝,频窗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血流边缘呈毛刺状,斑块处充盈缺损,狭窄处血流呈五彩镶嵌状,血流方向均正常。对照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发生率,经x2检验,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5)。粥样硬化斑在两组不同年龄段发生情况见表1。缺血性脑卒中组共有斑块198块,斑块分布特点:CCA分叉部>CCA主干部>ICA起始部>ECA。斑块声像图分类:缺血性脑卒中组中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发生斑块,90例正常对照组中仅21例(23.33%)发生斑块。而两组之间比较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2。缺血性脑卒中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而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两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发生情况[n(%)]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情况[n(%)]

3 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3]。据报道,近6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脑梗死研究所认为23%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颈动脉病变所致。颈动脉病变的检测不仅能够评估颅内动脉的病变情况,而且可以推断由于颈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应用超声技术可以明确检测颈动脉血管内情况,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部,其次为CCA主干处及ICA起始部,ECA较少见。以左侧较右侧为多见。这可能与两侧CCA起源,长度不同有关。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液流动缓慢、紊乱、复杂、管径急速伸展,血流产生漩涡,故脂质易于沉积。根据斑块回声强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较均匀的低回声脂质型软斑块;等回声的纤维型斑块;强回声或伴有声影的钙化型硬斑块;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型混合斑块。因此,应用超声方法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本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中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达100%,从表1中显示两组斑块的发生,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分型,国外学者较注意病理改变与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关系研究。一般分为四型,即扁平型、软斑、硬斑和溃疡斑。Bluth[5]等报告50例颈动脉斑块声像图表现。通过与病理检查比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内出血的斑块,另一种是无出血斑块。前者显示为非均质性,后者为均质性。非均质性斑块内可见到无回声区或内部回声呈混合型;均质性斑块内部回声均匀一致,组织纤维化。有出血的斑块是造成日后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本文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不仅与血管管径狭窄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动脉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6]。目前认为,软斑、溃疡斑属于不稳定斑块,发展快,易于脱落出血。扁平斑、硬斑较稳定,属于稳定性斑块。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演变发展的参考指标。故早期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病变并及时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

[1]黄铮,龚兰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其超生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5):35-36.

[2]王新房,李治安.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

[3]李敬府,黄一宁,金征宇,等.颈动脉狭窄的超声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8,7(4):199-201.

[4]Palak J,shemansk L,O Leary D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cident stroke and severity of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J].circlation,1994,90(partII):1399-1404.

[5]Bluth EI.Son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J].AJNR,1986,7:311.

[6]Spaguole LG.Hisopat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s echolmography[J].IM Angiol,1988,7(1):75.

猜你喜欢
中膜血流量颈动脉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不同内部构型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控制方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
奶山羊乳腺血流量检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