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木 黄丽娟
节目流程可以拷贝得一模一样,但节目气质往往根植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就像《英国达人》和《中国达人秀》,前者让你感受到平凡人创意的力量,后者让你感受到平凡人梦想的力量。
主角和配角
拿来主义,从来就不容易。
拷贝海外电视节目,有人认为“盗版”的不靠谱,拥有正宗版权才是王道。比如说山东卫视的《中华达人秀》没有多少动静,而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就风生水起,就是因为东方卫视付了版权费,他们拥有英国的“达人宝典”。且慢。就在几个月前,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在相亲节目上就演绎过类似剧情,差别就在于,付了版权的《我们约会吧》完败于《非诚勿扰》。
同样两个达人秀,究竟为什么成绩悬殊?
《中国达人秀》剪辑速度快,这正迎合了喜欢快节奏的年轻人,看得出节目组试图争取做到不播出一个没有信息量的镜头;场上的第一主角是选手,第二主角是三个评委,然后是观众,最后可能才轮到侧幕主持人程雷,选手们的故事可以在前期“策划”得非常精彩,但上了台后,就不能再有“安排”。宣传总监陆伟说过一句话:“做这档节目就要把选手视为灵魂,去尊重你的选手,包装你的选手,尽可能完全把他们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现在很多综艺节目还是习惯让明星、让大家熟悉的脸来撑这个舞台。”
不尊重选手,这可能就是《中华达人秀》最大的问题所在。这个尊重不只是人格意义上的,而是有没有把选手当作节目组策划流程中的灵魂。人们一次次看到,选手们表演完了节目,主持人吴宗宪和三个评委司马南、李文、关凌(某一期)立刻接棒成为了节目的主角,选手被晾在了一边,如果选手刚刚表演完劈叉的话,那李文很可能就会被吴宗宪邀请也来上一段。
主持人抢了嘉宾的风头,这也是《我们约会吧》很长时间内给人造成的印象。《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的母版节目都是英国的《TakeMeOut》,舞台场景相似、人物设置相似、节目环节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非诚勿扰》跟着英国人学,同样找了个光头主持人,这当然是玩笑话。孟非犀利,而何炅温和,颇像两档节目本身的味道。孟非似乎不那么显山露水,其实他非常善于把握节奏,这不是其他人轻易能模仿得了的;而何炅自身的主持特点在相亲节目里也展现得一览无余,他话有点多,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好像没自己的经验心得,也没出彩的言语,喜欢捧人哄人,基本不会一句话逼得人跳脚。
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因为《非诚勿扰》惊人的收视率,主创被邀请来上海交流经验,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并不把自己当成婚恋节目”。而《我们约会吧》一改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一贯“豁得出去”的习惯,整个节目气质不温不火,有人把败笔归咎于何炅。这有点冤,孟非的确以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经验而敢问敢说,何炅大多时间在《快乐大本营》里和明星们嘻嘻哈哈。但更深刻的原因是湖南卫视从十年前草根娱乐起家后,如今希望能更上一层楼,争取更加高端一点的广告资源,所以《我们约会吧》在策划思路上介于真实和娱乐大众之间摇摆不定,舍不得放弃低端和低龄性质的广告,但又希望自己能吸引到更多高端品牌的青睐。
定位时差之毫厘,播出效果谬以千里。往往如此。
无区别的“爱”
“不把自己当成婚恋节目”的《非诚勿扰》最终走火入魔,遇到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批评后,夹着尾巴改头换面。让很多批评者诧异的是,这档节目依然在安全播出,并且收视率还是稳居榜首,即使《中国达人秀》也没有超过它——仅仅用惯性收视是很难解释这个现象的。
其实《非诚勿扰》的母版节目《TakeMeOut》,最先起源于澳洲的《takenout》,然后被升级成《TakeMeOut》在英国、丹麦、瑞典、西班牙、日本和菲律宾等国生根发芽。以英国ITV电视台的《TakeMeOut》来说,这档今年2月才首播的节目也是靠出位的言论和生猛的话题作为收视保障的。从这点上来说,“盗版”的《非诚勿扰》反而深知其中三味,不像《我们约会吧》画虎不成反类犬。
英国当地媒体评价《TakeMeOut》时就说,谁也不能指望几分钟的时间就能阐述对莎士比亚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男嘉宾只能找找主持人的茬,跳跳舞,甚至来个后空翻,而且通常他们表现越卖力,灭的灯越多。女孩则是可怕的“奖品”,她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女人,喋喋不休的、愚蠢的、甜美的、哥特式的、年轻的、老的,反正没有一个是你愿意和她共度余生。当她们对着镜头说,我来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Mr.Right”时,台下观众会心一笑,谁真的想靠电视速配节目找老公?
其实中国女人和英国女人区别没那么大。英国的女孩们也会以貌取人,带伦敦口音的男嘉宾肯定更受欢迎一些,那些说话时带有格拉斯口音的男嘉宾一般总会遭冷遇;也有男嘉宾直接提问,我怎么知道你是喜欢我这个人还是喜欢我的钱。聪明的女嘉宾可能会这样回答他,你怎么知道我以后不会比你有钱呢,而不会在那儿解释一大堆自己看上了他的什么优秀品质。这档节目在英国也被讽刺了够,只是英国人见得多想得开,你觉得这档节目不真实那就换台吧,收视率不行的话电视台自己会祭起铡刀的。
欧美多个国家还有一档很流行的名为《黑暗约会》的相亲节目(国内的长沙电视台也做过类似的节目),在黑暗的房间里,男男女女交换姓名,靠声音和交谈来相互了解性格,然后有一对一的单独相处,一切都是在黑暗的房间里进行,摄像头通过夜视技术记录下一切的交谈。直到节目结尾,嘉宾才有机会见识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决定是否再进一步交往,整个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以貌取人”,不考虑一切背景,没有亲朋好友的意见“干扰”,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你喜不喜欢与对方相处。
但是这档《黑暗约会》节目有一个很容易被国内人诟病的环节,即节目组除了让男嘉宾为女嘉宾做晚餐之外,还会要求女嘉宾为男嘉宾按摩——这也是要在黑暗中进行的。节目组可不会对按摩的动作和体位作出细致入微的规定。
又扯到了国民性
节目流程可以拷贝得一模一样,但节目气质往往根植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就像《英国达人》和《中国达人秀》,前者让你感受到平凡人创意的力量,后者让你感受到平凡人梦想的力量。最明显的就是欧美盛行的博彩类节目,移植到了国内就成了益智类节目:英国的《GO?BINGO》本来是在电视上抽大奖的博彩节目,央视的《幸运52》就变成了益智类的综艺节目,猜猜商标和价格,奖额也很小,主旨是和李咏一起欢乐为主;还有克隆美国ABC电视台《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人家真金白银的拿出来当大奖,我们强调的是“一人参加,全家开心”和“百万人参加的盛大游戏”,一个以“你确定吗”为台词的主持人就此成为了中年人最爱的国民偶像。
赫赫有名的《超级女声》脱胎于《美国偶像》,借鉴了平民偶像、零距离和观众投票等基本元素,也增加了海选、PK、玉米和凉粉等新鲜词汇,但最终《超级女声》能获得创意口碑,甚至引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狂热,还是因为那种亲手投票决定别人命运的感觉。这是一次全民狂欢,也是一次全民实验。最终短信投票环节被禁后,偶像选秀也就沦为了明日黄花。
在偶像选秀节目式微相亲节目兴起之前,由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带领着《谁敢来唱歌》和《挑战麦克风》等其他卫视的小兄弟们占据了晚间综艺节目的大部分时间,那段时间的“歌唱类节目”真可谓是雨后春笋,好乐迪和钱柜难免抱怨:电视台怎么抢起我们的生意来了!
这一招其实也是美国人教的,2007年在《美国偶像》和《美国达人》的节目形态已经成熟后,美国NBC推出了《歌唱小蜜蜂》这档测试参赛者记忆歌词能力的竞赛类节目,错过了偶像选秀节目的浙江卫视以最快速度找到了这档平民娱乐节目的窍门,中国人不像以前那么羞涩,抢着表现自己的人多了去,而主持人朱丹也因其伶牙俐齿成为国内综艺界的新“一姐”。
在娱乐节目之外,商业真人秀如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制作的《学徒》,比拼商业战场上的生存规则和为人处世,全方位体现团队合作、个人奉献、领导才能和销售技巧,比商学院的案例学习可能更实际。《学徒》的信徒在国内同样遍地开花,央视有《赢在中国》、《绝对挑战》和《实习生》,浙江卫视推出过《天生我才》,东方卫视也制作过颇为成功的《创智赢家》。
双方最大的差距就是中国电视业找不出像唐纳德·特朗普这个集游戏规则制定者、最终评判者和绝对控制者于一身的灵魂人物,他不仅自己有商战经历,而且必须要对选手做出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淘汰别人时给出合理的商业解释等等。中国电视制作者们能力平庸,自己都不具备完备的商战知识,可能只有央视《赢在中国》的核心人物王利芬稍稍与众不同,而中国的商界人士们偶尔会去电视上抛头露面,或者挂上一些顾问的名义,但是他们不可能成为长伴电视节目的策划核心。如果非要在华语电视界找出一档最像《学徒》的节目,那可能还是TVB连续剧《珠光宝气》里的一段“戏中戏”——由陈宝珠、黄宗泽和王喜等人一起完成的创业真人秀,这绝对是国内观众人数最多的商业竞争真人秀节目了。
如果追溯到更早一点,2000年8月,央视引进了美国CBS同年热播的《幸存者》,这是世界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野外生存真人秀这个全新的电视节目类型诞生。随后,广东、湖南、四川、贵州、河北等多家省级电视台纷纷涉足该领域,《生存大挑战》、《完美假期》、《重走长征路》和《城市别动营》等多档真人秀节目开始了本土化的尝试。
制作成本上的差距战且不论,国外生存真人秀节目最具看点的“人性纷争”在我们这儿触礁。我们习惯了在电视上展现美好的东西,一旦电视上出现了“勾心斗角”,评论自然视其为令人恶心的丑剧,于是节目要么是淡而无味,要么就是被叫停。
就在生存真人秀节目难以为继、慢慢淡出时,今年上海外语频道ICS向迪斯尼集团购买了《极速前进》(连续七年获得艾美奖黄金时间最佳竞赛类实境节目)的版权,自制了正在热播中的周末档真人秀节目《冲刺!中国》(极速前进中国版),收视率效果也非常不错。从《中国达人秀》到《冲刺!中国》,可以说,这两年,SMG各频道已经开始了购买正版的探索之路。或许,“照搬”才是“王道”,真正的“密码”是掌握在节目核心团队手中的。光靠“偷师”可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