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田二化螟预测预报及减量用药防治技术

2010-05-30 07:59郑春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诱剂叶鞘二化螟

郑春龙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农技站,浙江 余姚 315414)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栽培面积较广,以太湖流域栽培较多[1-6]。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浙江的茭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多个地区呈大面积规模种植,目前全省的种植面积达到2.7万hm2。二化螟是茭白上为害最严重的害虫,其幼虫钻蛀茭白植株茎秆和茭果,造成枯鞘、枯心和虫伤株而影响茭白的产量和品质[7]。当前主要依赖农药进行防治,但防治比较盲目,有的茭农甚至每隔1周就打1次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产生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茭白上二化螟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并进行合理防治是当务之急。我们于2007-2008年利用二化螟性诱剂和田间剥查等方法进行了茭白二化螟田间预测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田间用药方法的研究和试验,以其对茭白田二化螟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性诱剂及其田间设置

试验于2007和2008年度4-9月在余姚市河姆渡镇的茭白基地进行。该茭白产区的主栽品种为浙大双季茭。试验方法参考文献[8-10],二化螟性诱剂从宁波纽康生物信息有限公司引进,性诱捕器为塑料圆盘,上口直径21 cm、底口直径20 cm、高15 cm,盘顶盖下插一把钥匙,再把1根诱芯插入钥匙缝隙内,盘内装1/3水再加少量洗衣粉,诱捕器用3根竹子支架,高度随植株长势调整,始终比茭白高约20 cm,每天补充水量至界定高度。诱捕器间距为30 m,共设3盆,使用30 d后换诱芯。每天观测并记录诱集的雄蛾量。

1.2 茭白田二化螟发生调查

选定3块茭白田,随机选择虫伤株50丛剥查二化螟,每周1次,记录田间二化螟的虫龄结构及田间种群动态。

1.3 茭白田二化螟减量用药防治技术

试验于2008年在余姚市河姆渡镇试验田中进行。供试药剂:5%锐劲特悬浮剂 (法国罗纳普朗克农化公司生产)。防治时间及对象:茭白上第3代二化螟9月4日为初孵盛期,受为害叶鞘呈现黄褐色,于当日16:00施药。用药方法:将锐劲特1 000倍液分别对茭白植株进行全株喷雾和半株喷雾,全株喷雾是指对茭白植株整体,包括叶片、叶鞘及茭墩基部进行全面喷雾,半株喷雾是指仅对二化螟幼虫为害的茭白叶鞘部位集中喷雾施药。以清水作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 56 m2,全株喷雾的施药液 600 kg·hm-2,半株喷雾的施药液是300 kg·hm-2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喷雾。小区之间筑土埂隔离,药前灌水4~5 cm,药后保持水层深度。药后3 d剥去各小区所有茭白枯鞘,于室内观察二化螟幼虫的活虫数和死虫数,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和杀虫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预测茭白田二化螟各代成虫发生期

表1可见,2007年和2008年的成虫发生期相近,3个世代的成虫始盛期、高峰期基本只相差1~2 d,最多只相差4 d。越冬代的发蛾始盛期在4月上旬初,发蛾的高蜂期在4月中旬末;第1代的发蛾始盛期在6月中旬末,高峰期在6月底7月初;第2代的发蛾始盛期在7月底至8月初,高峰期在8月上旬的初期。在浙江茭区二化螟的发生情况与稻田二化螟的发生有相似之处,属1代重发兼3代多发。上述结果说明用性诱剂进行茭白田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是可行的。

表1 余姚河姆渡茭白区二化螟各代成虫的发生期

2.2 茭白田各代二化螟的田间发生动态

田间的观察和剥查2007年和2008年茭白二化螟在田间的实际发生期。表2结果表明,茭白田中二化螟的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在2007和2008年度 (以下括弧内为2008年度数据)的卵孵高峰期分别为5月7日 (5月10日)、7月7日 (7月5日)和8月31日 (8月27日),化蛹高峰期分别为6月14日(6月14日)、8月12日 (8月13日)和9月16日 (9月18日)。依据二化螟的不同虫态在具体条件下的发育历期推算,田间剥查的实际结果与性诱剂诱蛾预测的吻合程度非常高。如在宁波地区,第2代和第3代二化螟的常年平均卵历期均为5 d左右,加上二化螟成虫的产卵前期为1~2 d,据此计算出2007年和2008年余姚茭区第1代二化螟实际发蛾盛期分别是7月1-2日和6月28-29日,第2代螟蛾的实际发蛾盛期是8月24-25日和8月20-21日。与性诱集的预测结果非常吻合,一般只相差1~2 d,最多只相差4 d。

表2 余姚河姆渡茭白田二化螟卵孵和化蛹田间发生情况

2.3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产卵和钻蛀行为及为害症状

二化螟将90% 以上的卵块产在茭白叶片上,少于10%的卵块产在叶鞘上。卵块孵化后,蚁螟沿叶片爬行至叶鞘,蛀入叶鞘疏松的内侧叶肉内。蚁螟喜群集,常见数十乃至数百头蚁螟聚于同一张叶鞘。蛀入后不久即呈现明显的为害症状,从叶鞘外部可见密集的白色条状斑点,白斑边缘呈水渍状,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渍斑颜色逐渐变深,先呈黄褐色,至第2天即呈褐色乃至深褐色。这一显著的为害症状可以作为判断各代二化螟是否进入卵孵盛期和虫情严重程度的有效依据。卵块孵化后,幼虫通常在倒4、倒5叶鞘上钻蛀,在叶鞘上也钻蛀的时间达5~6 d,这时是化学防治的最佳阶段,此时用药可事半功倍。发育到3龄后,幼虫钻入内侧叶鞘和茭白茎基部,这时药液就不能直接接触到幼虫,而靠杀虫剂的内吸性发挥作用。

2.4 茭白田二化螟精准防治技术

5%锐劲特悬浮剂全株喷雾和半株喷雾对二化螟的1龄和2龄幼虫均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3)。但相比较,半株喷雾对二化螟1龄、2龄幼虫的杀虫效果接近100%,而全株喷雾则分别为88.60%和83.82%,比全株喷雾低10余个百分点,尤其是对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半株喷雾。说明适当时间用药,及在二化螟初孵幼虫为害特征出现之后用药,对二化螟防治效果明显。半株喷雾方法针对为害部分精准施药,效果显著。全株喷雾虽然用药量比半株用药多出1倍,但施药不匀,难免有漏喷,因此杀虫效果反而不如半株喷药。而对3龄后的二化螟幼虫,2种施药方法的杀虫效果接近,均为50%,说明半株喷雾时和锐劲特内吸杀虫毒力全株喷雾时接近,不影响对3龄以上幼虫的防治效果。

表3 5%锐劲特悬浮剂防治茭白田二化螟的效果

3 小结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用于茭白种植区二化螟测报,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其预报的结果与田间的实际发生有很高的吻合度。在实际预测预报工作中,可以将性诱剂诱捕蛾量情况与田间观察结果有机结合,尤其是二化螟初孵幼虫茭白植株上转移为害时具有其典型的易于识别的为害症状,可以作为二化螟用药时机的判断依据。

目前,使用化学农药依然是二化螟的主要防治手段。在使用杀虫剂时一般为全株喷雾,施药频次高、用药量大,而茭白植株高大茂密,给施药带来很大的麻烦,农民在田中打药时常不能保证喷雾质量而导致防治效果欠佳。本研究在二化螟初孵幼虫行为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半株用药方法,强调在有二化螟幼虫为害症状的叶鞘上集中用药。结果防治效果优于全株用药的方法,并且节省了50%的药量,在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劳动力的投入。对于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大有裨益,这一施药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王燕,王甲云,洪穆峰,等.茭白在宁夏的表现及其栽培技术 [J].宁夏农林科技,2002(1):10-11.

[2] 江解增,曹培生.长江中下游茭白品种资源的研究 [J].中国蔬菜,1991(6):30-32.

[3] 严龙.苏州茭白资源的初步调查 [J].中国蔬菜,1994(2):38-40.

[4] 柯卫东,孔庆东,周国林.我国茭白生产及研究概况 (上)[J].长江蔬菜,1995(5):3-5.

[5] 柯卫东,孔庆东,周国林.我国茭白生产及研究概况 (下)[J].长江蔬菜,1995(6):3-5.

[6] 李挺.双季茭白“三改两优化”栽培技术总结 [J].浙江农业科学,2001(1):8-9.

[7] 顾国平,王济良,董涛海,等.茭白田螟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J].浙江农业科学,2000(增刊),32-33.

[8] 苏建伟,盛承发,宣维健,等.二化螟性诱剂和诱捕器设置技术的研究 [J].植物保护,1999,25(4):1-3.

[9] 杨辅安,韦永保,祝春强.用二化螟性诱剂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发生期预测 [J].植物保护,2000,26(2):14-16.

[10] 盛承发,杨辅安,韦永保,等.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试验 [J].植物保护,2000,26(5):4-5.

猜你喜欢
诱剂叶鞘二化螟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