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模型与实证分析

2010-05-29 02:45侯淑霞王雪瑞
财经论丛 2010年2期
关键词:强制性乳品乳业

侯淑霞,王雪瑞

(1.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81)

从奶牛养殖到乳品的最终分配与销售过程,被称为乳品产业的纵向链条,其成员由原奶生产者(一般是指奶农)、原奶收购者、乳制品加工者、乳制品销售者、乳制品消费者等构成。乳品产业纵向链条成员之间的关系称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乳品产业纵向组织关系的形成和演变是乳品产业劳动分工不断专业化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乳品消费市场范围的限制,而且还受到生产技术、经济制度和生产基础设施 (如运输、通信和金融等)的限制[1][2]。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除强制性因素外,还受到多方面的诱致性因素的影响。在强制性和诱致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乳业诞生一百年来,乳品产业纵向组织关系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78年以后经历了从 “纵向约束”到 “纵向约束”、“契约与产权混合”、“纵向产权一体化”的多元化阶段[3][4][5]。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依据政府政策等强制性因素、乳品需求增加等诱致性因素对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影响,结合乳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模型,并对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进行实证分析。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亚当◦斯密 (1776)研究了分工的原因、程度和结果,为纵向关系理论提供了研究对象[6]。扬(1928)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工受市场需求限制的程度,形成了斯密-杨定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们讨论的都是分工与专业化 (也是早期的纵向关系形式)的形成动因。但是,这些研究仅从分工与专业化的原因这一视角分析经济组织和市场结构的形成与深化规律,并没有从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纵向关系方面分析产业和企业的演化规律,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典型的市场行为之一,它由一定的市场结构所决定,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市场结构,并形成一定的市场绩效[7][8][9]。纵向一体化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畴。

首先,垄断动机方面。二战结束后,初期的有关产业组织的文献大多从垄断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认为纵向一体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垄断势力,从而增加垄断利润、产生排挤行为与提高进入壁垒。例如,肯尼斯◦W◦克拉克森 (Kenneth.W.Clark)等认为,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能把未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排挤出去。

其次,产业生命周期方面。斯蒂格勒 (Stigler G.J.,1951)从 “斯密定理”出发,对纵向一体化内涵做了解释。斯蒂格勒的观点集中在特定产业存在成本-规模关系的差异上,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该产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新兴产业由于市场规模所限,存在大量的纵向一体化,这与斯密的观点是一致的。

最后,不确定性方面。实行纵向一体化可以获得比较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或比较确定的产品市场,从而避免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肯尼斯◦阿罗 (Kenneth Arrow)强调了上游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和下游企业未来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激励。他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前一生产阶段的企业和后一生产阶段的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同时,纵向一体化可以改进两个生产阶段的资源配置。

二、理论模型与实证设计

(一)理论模型

建国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完全垂直一体化到多元化的演变过程。

对制度变迁的源泉、动力和过程的分析框架,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是由诺斯等人建立的,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 “诺斯模型”。“经济制度之所以发生创新,是因为在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看来承担这些安排的成本是有利可图的,其目的在于创新者能够获取一些在旧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一项新制度的初始必要条件是贴现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只有这一条件被满足时我们才希望能试图改变一个社会中既存的制度结构和产权结构”。

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均衡时,由于强制性或诱致性因素的影响 (如外部环境、技术、规模或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等),有可能使原有制度安排下的净效益不再是最大的,出现了旧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外部利润。此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不再均衡,产生了新的制度需求和潜在的制度供给。即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发生制度变迁 (见图1所示)。

(二)实证设计

强制性因素与诱致性因素的影响是否显著,是模型合理与否的关键。在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时,一方面要选取适当变量表示组织关系均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表示强制性因素与诱致性因素在实证分析中的影响。

图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模型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不断演进,推动了我国乳业的发展,而乳业发展最大的表现就是奶牛数量的增加,故而将奶牛年末存栏数作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进的技术指标 (Y);将牧业总产值作为衡量乳品需求中的增长因素和乳品供给中社会可用于经营该行业的资本近似值,是我国乳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最直接的表现,故而将它作为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进经济效果的变量 (X)。从经济发展规律上看,我们有理由相信Y与X是正向相关的,且其关系可以代表一组稳定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

从理论模型可以看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进主要是由于强制性或诱致性因素的影响,需要构造变量来反映制度变迁的因素,因而我们建立如下假设:

H1:诱致性因素对乳品产业链变迁有显著影响;

H2:强致性因素对乳品产业链变迁有显著影响。

由此,在解释变量中加入a、b两个虚拟变量,其中a为诱致性因素,b为强制性因素。a的取值及对乳业规模变化影响程度为:a=1,强;a=1/2,一般;a=0,较弱。b的取值及对乳业规模变化影响程度为:b=1,强;b=1/2,一般;b=0,较弱。模型如下:

(三)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选取数据为1957-2005年 (1999年除外①1999年的 “牧业总产值”没有官方统计。)的 “奶牛年末存栏数”和 “牧业总产值”,共有29组统计数据。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首先,为统一变量单位,以1957年为基期 (100)将Y和X指数化。其次,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和计量单位的影响,用GRPI②这里的GRPI为我国以1957年为基期 (100)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分别去除指数化的Y、X,得到标准化的奶牛年末存栏数和标准化的牧业总产值。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数据描述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乳品产业自1957年开始呈逐年发展壮大之势,在1993年后,变化较快。变量Y与X是同方向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具有正相关关系。表2是将表1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

(二)虚拟变量a、b的取值

1957-1978年,我国乳业的规模严重受到国家强制性因素的影响,以市场为前提的诱致性因素影响较小,故b=1、a=0。1978-1993年,这一期间国家大力提倡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以市场为主导的诱致性因素逐渐发挥作用,强制性因素逐渐减弱,故b=1/2、a=1/2。1993年以后,乳业开始市场化改革,国家放开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开放乳品市场,实行市场竞争,推行产业化经营。这一时期,乳业发展由计划调节完全转变为市场调节,政府逐步退居幕后而以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方式在战略上引导乳业的健康发展,故a=1、b=0。这样的取值,可以代表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发展过程中,强制性因素与诱致性因素不断变化的趋势。

图2 Y与X的变化趋势图

表1 奶牛年末存栏数与牧业总产值数据表

表2 奶牛年末存栏数与牧业总产值标准化数据表

图3 虚拟变量取值与趋势变化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主要结果如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回归效果显著。另外,决定系数R=0.953、R2=0.908,表明因变量Y与自变量X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1,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从回归的结论可以看出,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效果都非常显著。

由于a、b对Y的解释效果显著,证明了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模型”的合理性。又因为决定系数较高,所以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过程可以由以下的回归模型表示 (散点图见图4所示):

回归模型近似地描述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拐点,我们从制度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其分析如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放开而与牛奶销售价格改革不同步,使养牛效益开始下降,乳业出现滑坡现象。这一时期,乳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素投入全方位扩张和产出总量高速增长。我国乳品不断增长的产量进一步推动了乳品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了整个乳业的发展,刺激了产业链上游的农户和乳品加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不断向更高级形式演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把发展乳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乳业扶持力度加大,乳业经济效益显著,乳品需求旺盛,国外乳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乳业竞争十分激烈。由此,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进入了 “纵向约束”、“契约与产权混合”、“纵向产权一体化”等多元化阶段。

图4 回归模型散点图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首先,强制性因素和诱致性因素是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在制度经济学理论看来,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主要是在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原有制度安排下净效益不再是最大的,出现了旧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外部利润,导致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不再均衡,进而产生制度变迁。

其次,在强制性因素和诱致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经历了四次大的演变过程。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变迁因素对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作用也逐渐发生改变。在各种变迁因素动态作用下,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也已在动态变迁中进入了集 “纵向约束”、“契约与产权混合”、“纵向产权一体化”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最后,限于目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回归分析中个别变量的历史数据缺乏完整性,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逐步完善数据,进而有效修正模型参数。另外,模型中对诱致性因素与强制性因素的量化处理,是在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研究,对经济环境中的实际因素还可进一步加强探索,增强模型的实践性。

[1]周勤.纵向关系、产业集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形成——以江阴市纺织业为例 [J].东南大学学报,2004,(1).

[2]何玉成.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88-90.

[3]王玉海.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进及其应用价值[J].东方论坛,2004,(4).

[4]辛志红.熵、信息与企业组织结构演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2).

[5]周任重,肖丹.保障我国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对策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9,(2):385-386.

[6][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6-20.

[7][美]肯尼斯◦阿罗著,何宝玉等译.信息经济学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16-228.

[8][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著,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523-524.

[9]Murat Isik.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S.Dairy Secto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Nov.,2004,Vol.86,No.4,pp.949-962.

猜你喜欢
强制性乳品乳业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书法欣赏:天下乳业是一家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消费者进口乳品的安全选择
产品创新为乳业增添新活力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乳业两巨头缠斗中共进“500亿俱乐部”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
首批强制性气象国家标准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