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黎,孔永红
( 1.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9;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在对外汉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知识背景,尤其将民俗文化穿插到教学中去讲解,对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从对外汉语听说课程教学实践出发,从课程教材中民俗文化因素的介入、课程中蕴含民俗文化意义的讲解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三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听说课程中民俗文化的因素。
对外汉语听说课程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课本中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和社会生活很贴近,所涉及的民俗内容也很多。从留学生本身来看,他们来到一个完全异质的文化环境之中,面对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无形之中会将自己国家的不同之处与中国进行相比而产生疑惑。最令留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的是在与中国朋友初次相识,会被问起年龄、工作单位、收入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是属于隐私的范围,询问是属于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则属于关心的范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中外之间的民俗差异,并从这方面入手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解答留学生的疑问,进而并将一些有趣的民俗内容穿插进我们的课程当中,从而使枯燥的词汇教学课程生动起来,这样留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使用他们所学的词汇,同时会使留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更加容易和深刻。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听说课程》上下册。教材本身也试图在结构、功能、文化上进行结合,使其理论框架更加完善。教材内容在6个单元当中涉及文化、山水、人物、故事、民生等贴近现代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汉语听说能力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华民族的民俗世相。如下表所示:(以上册为例)
不难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文中所讲的内容能够很自然地和民俗联系在一起,在民俗中得到体现。
课程内容功能涉及民俗旧识新交寒暄、攀谈拜访礼节待人接物接待、应酬社交礼俗左思右想商议、请求生活陋习来龙去脉陈述、说明民间传说人逢喜事祝贺庆贺习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同时网络、书籍、电视、广播中都充满了民俗的影子,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从其中摘取比较简单的片段来进行讲解,这样即使留学生在课堂上对其中的内容得不到消化,在课下还可以从媒体上温习。从现实实践来看将民俗穿插在课程讲解中,以媒体上的相关内容进行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并进一步扩大其知识面,确实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情。
如何将民俗文化的讲解贯穿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对外汉语听说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课程教材大致安排每个单元是6个课时,内容包括词汇、课程内容、课后练习三部分。
在每节课程之前,重要内容首先是给学生的词汇的讲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其民俗意义讲解一下,让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通过关于风情民俗的学习可以弥补一些知识的缺陷。例如:我们在文本当中会遇到好多俗语,其来源范围比较广,在我们的词汇解释过程中,就要适当地讲解。在做讲解的时候,可以运用谐音、联想的方法。可以从谐音的角度讲解一些简单的民俗,如在中国有关祝福的画中经常有蝙蝠、鱼、鹿;在结婚的时候带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在分别时不能吃梨、送礼不能送伞、钟等等。在讲解完结之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学或知道的类似词语或现象进行讨论,教师可以主持讨论并对其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便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除了谐音联系之外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思想中国的一些话语,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口吃个大胖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是说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家父母是我们的依靠;而在外面,只有依靠真挚的朋友;“一口吃个大胖子”就是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步来,一件件完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则理解为水向下游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人追求向上,不断奋斗的志向也应如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通过这样口语化、通俗化的解释这些俗语,学生即可以对课程产生兴趣,更能加深印象。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的讲解、说明当中,要考虑在教授学生相关表达功能、具体表达形式、如何展开话题的时候,针对性地把相应的文化知识点,也就是说侧重于课文中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课文原意的情况下,将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告诉学生,使其有更生动、形象的概念,这样对于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很有帮助,同时也使其理解课程会更深刻、更主动一些。例如:我们在讲“人逢喜事”这课的时候,一些结婚、过年的习俗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结婚的习俗包括:登门相亲、送聘礼、选择吉日、迎亲、拜堂、洞房……,每个环节也需简要的讲明,当然我们民族众多,各地又有各自的习惯;过年的习俗也非常的多,过年的来历,还有过年的时候,我们需要扫尘,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尤其在饮食上,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尤为讲究,饺子、年糕……这些民俗风情的讲述贯串于课程中,益处很大。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讲解的系统性和侧重点,因为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很多习俗都有繁琐的程序,另一方面许多的风俗都已经改变。前者在结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古时的男方提亲、媒人介绍,八字合婚、行奠雁礼、选送聘礼、选取吉日、迎娶新人到今天相对简单的结婚环节,都是一个系统的事件,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应该有整体观,而不能流于细微,这样利于学生从词汇整体上来把握中国文化;后者用一个浅显的例子可以说明:过年的时候贴春联上联是贴左边还是右边、春联上下联的平仄、春联内容与自己身份的配合。有很多像这样的礼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怎么讲究了,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在侧重讲解核心范畴时应该提供这样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询资料以完善自己的所知。
再次,针对不同地域的留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日、韩、朝、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文化同质性很强,欧洲、美国还有非洲等国家的文化受西方影响比较大,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差很大。对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生,他们对于汉文化的认识和现实基础不同,汉语听说教学及涉及民俗的深浅程度也应因人而设。另一方面针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欧美等异质文化圈的学生在最开始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教授处于文化底层的物质文化。从实际的教学活动来说就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而又连续的将民俗学知识加以传授,将民俗文化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之中,确定几个层次来循序渐进地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学好汉语。对于日韩等儒家文化圈的学生,在经过刚开始的适应期之后,就应该给他们摄入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侧重于引述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比如引用成语、歇后语、典故等具有深层次引述作用的民俗文化概念。
课程讲解完毕以后,练习是记忆的重要环节。包括有听力、表达、情景会话、简单叙述等类型的习题,有围绕课程的相应联系,更重要的是对于所学内容的升华。在讲到社交礼俗的时候,我们可以相应地多讲解一些打招呼、请吃饭时候的习俗。使学生能很感性地接受,理解的东西才可以记住,在这里民俗文化的作用也更加显现出来了。
当然,完美地去完成汉语听说课程的讲解,对教师来讲还是有难度的,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汉语修养和语言教学能力外,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是必须具备的,这就对教师有深层次的、宽泛的要求。首先,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轻松、愉悦的沟通平台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民俗文化素养。我们要明确的是听力、口语的学习背后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对外汉语教师身兼此责。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隋 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12).
[3]柯 玲. 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
[4]毛海莹.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8,(10).
[5]华霄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解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