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课件可以分为辅助课堂教学型课件、辅助学生单人自学型课件和学生协作学习型课件,教师上课使用课件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尽可能短的时间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又希望尽可能被学生掌握,这种课件的开发理念倾向于主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流派,反对学生用课件,学习者具有较大的学习自由度,其开发理念倾向于活动主义的教育思想流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主知主义与活动主义的思想出发点虽然截然相反,课件的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二者完全对立,而是按实际需要有选择的将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在开发课件的具体环节当中。
定位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开发思想在于辅助教师的教,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提供帮助,增强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作用。此类课件开发定位于教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绝对权威,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尽可能短的时间传递尽可能多的知识,又希望尽可能被学生掌握,这种课件的开发理念倾向于主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流派,教师关心的是教学后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没有将重点、难点阐释清楚,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课件的开发,出发点基于这几个方面。
使用这种定位课件的教学过程类似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首先,老师针对一定学科的定律、法则、现象进行讲解、说明,随后提示一些有关的问题或者例子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定律、法则去解决、解释这些问题,以求得对这些定律、法则等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一般情况下,课件的逻辑结构(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和排列组合)与教师课堂准备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大体一致,这种定位课件首先是对教师体力的解放,教师原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课堂板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将这种多媒体课件展示在课堂上,教师把摘抄绘图等机械的体力操作交给了课件,不仅教学内容瞬间被学生获悉,而且关键内容以不同色彩的文字突出显示(相同色彩的文字一般具有相同的结构暗示),事半功倍,自然非常受教师欢迎。其次,此类课件充当教师的多媒体教案,课堂上教师可能会辗转于教科书、挂图、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具的使用上,纷繁的活动或者突发事件常常使经验不足的教师教学节奏被打乱,以致出现停顿,随后的课堂教学混乱等情形。课件能直观且周全地显示教学内容和活动,教师即使忘记了部分教案,也可以去课件中翻页查看,得到提醒。
课件开发者将这些资源整合在课件中,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能便利的获取所有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包括侧重于难点和重点的FLASH或PPT,这些资源以符合内容逻辑的组合排列组成课件的结构。此类课件往往附带电子教案,为教师使用资源和展开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当然教师不必例行惯例,所以此类课件往往是“积件+控制结构”的集成。
在教师看来,课堂定位课件是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传递工具,课件一般会尽量将教师可能使用的积件集成在课件当中,在教师看来,计算机就是信息储存工具、数据处理工具,甚至是电子黑板。助教型课件正是迎合了信息传递的观念,而这种课件的开发,恰恰是要扎根于教师教学中,不但要投其所好,而且要符合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什么信息传递是助教型课件的观念?李康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在受教育人口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且升学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存在面前,教师们选择最容易掌握、最容易实施、且能在较短时间见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况且,教师又面临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对网络教学的探索不可能排斥课堂教学这个领域,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可能排斥现实中存在的其他资源。两者或两方面的结合将是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值得发掘的领域。当然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课件登上课堂之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教师用课件的成功开发,离不开对这些思想和理念的认识。
课堂教学定位的课件强调要根据知识内在性质和逻辑结构来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这种开发思想的基本论点是:(1)课程是传递社会文化的最系统、最经济有效的形式;(2)课程以合理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课程要素及其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事实和概念。
定位于学习者个人自学的课件在于辅助其自学,为其查缺补漏和兴趣的培养,知识的迁移提供帮助。课件开发定位于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认知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目的是通过操作、练习等得到巩固与提高,以人机交互、意义建构、游戏等方法产生学习结果,尽可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这种定位的课件开发理念倾向于活动主义的教育思想流派,学习者比较重视学习结果,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的能力,因此,个体自学型课件的开发,出发点基于这些方面。此类定位的课件的开发力求从学生出发,尽可能合情合理的诱导学生思维朝着“邻近发展区”前进,用于学习者课堂之余的自学,学习任务相对宽松,学习的广度和自由度大大增加,巩固提高的训练也较充足,一般设计情境导入、探究新知的功能模块,利于发现式、探究式的学习,提高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学习者学习环境比较宽泛,在CAI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终端或者一台微机上进行自学。课件的主要内容开发者对各个知识点的解释及习题和答案,主要作用是供学生对某门课程进行课后复习,作为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学生对这类课件之所以感兴趣,部分原因在于它有大量的习题,而且还有标准答案,对提高考试成绩颇有裨益。
个体自学型课件一般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这一方面来讲,承担了传统教学材料中的复习资料和预习资料的作用,但是由于课件本身的特性,比起传统教材,具有显著不同的特长。祝智庭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个别化,二是交互性。个别化和交互性在课件中往往相辅相成,互为基础。表现为,个别化的学习时常借助交互性的应用,交互性的应用目的在于实现个别化的学习。交互性的成功应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有效展开,针对自身学习的问题和障碍,学习者本身能及时得到提示与反馈。在小马过河的课文学习中,学习者学习 “马”、“深”、“您”、“浅”等生字的时候,可以用鼠标选中自己想要掌握的生字进行练习,还能点击小喇叭听取读音,如果学习者想知道“深”这个字的笔画顺序,点击一旁的按钮便可以看到连续的笔画过程,甚至学习者还可以由分步重复练习选项着重学习其中任何一笔的写法,着重学习的笔画将以不同色彩的笔迹显示,一目了然。可以说学习者使用这样的课件可以充分弥补课堂学习中未来得及掌握或者不稳固的知识点。辅助学习者个体学习的课件,需要在分析学习者群体特征后,附加充分的交互针对不同学习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分析学习者群体特征是实现个别化的一个环节。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基于自己的内在认知结构所进行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往往与学习者的发育阶段、专业特点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它表现了一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界面设计前应充分考虑该课件的使用对象及其专业特长。
笔者认为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也是此种定位课件的重要特点,这是传统教材无法企及的方面,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教师的讲解,而且要有多媒体课件的表现。“不能只限于文字信息的呈现、传递,还应大量地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以此尽量模拟教师的言传身教,如果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性,此类课件不仅存在缺憾,甚至还不能完成自身使命。如果在英语的单词学习中,没有声音的课件无法帮助学生练习正确的发音,小马过河的课件中小马、老马、老牛和松鼠的形象展示必不可少,笔者还察觉到许多历史课课件中常常以视频或者动画作为情境导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代替或辅助教师的教学功能,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计算机不具备教师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更不具备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和控制的智能性。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看,面向计算机的显示屏幕进行学习比面向教师的学习更为单调,很容易疲劳。对于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学习者尚可坚持一段时间,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习者,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学习不可能持续下去的,计算机的多媒体性,模拟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但能提供学习的范例,也能提供声音、图片等具有亲和力的多媒体信息,试图将学习者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学习任务中,弥补了这种课件不足之处。
个人自学定位的课件开发思想强调学生需要、兴趣和目的,有三个特征: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围绕学生而不是学科体系;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校教育中学习者的变化而变化的。计算机模拟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师生关系依旧存在。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研究信息化教育的兴趣从个别化学习转向群组学习,计算机应用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支持协同作业的软件技术——“群件”(groupware)系统,目的在于促进群体的交流合作及资源分享,充分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我们也许注意到,比起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的理论,小组协同理论更受重视。协作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学生透过教学软件设计者的刻意安排,可在网络上与不同的社群交流意见,亦可与同学进行美国奥斯朋博士所倡导的脑力振荡活动来激发构想,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新的产物。
定位于协作学习的课件以交流、协调、合作及信息共享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对小组或群体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构筑学习者学习之间的通讯,构筑友好的信息流通、互助学习界面。课件定位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任务,协作互助,使用此种课件学习者可以在网上组合学习小组或教师分组,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共同寻找、利用和开发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平台,能有效解决协作沟通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习者来讲,这种课件就是认知工具、学习环境、信息平台,课件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即知识本身是客观的,但是知识的意义却是由个体赋予的。认知工具的理论基本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的,它把重点放在思维技术以及思维环境的开发上,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协作学习定位课件的开发通常不会局限于单一的课程类型,融合性课程、问题性课程、活动课程均适合于此类课件开发的课程理论。问题解决式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仅要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一定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现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课程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并不一概反对学科课程,而是要打破那种认为对完整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个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各种类型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故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将是多类型的。因此,协作学习定位的课件包括探究、发现、情境创设、协作、会话等活动,多数在群体间协作进行。
定位于协作学习的课件开发思想强调学习者对社会的改造或适应,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迫切关注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上。不仅认为学习者要在社会文化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还应当学会怎样参与制定社会规划,这些能力是学习者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而得到发展的。
不同定位的课件由于适用范围的不同在开发思想上有显著不同,在教学应用中也有差异,因而将其做以下总结:课
件是有教学倾向的,即有的课件适宜教师用,作为知识的系统传授工具,有的则适宜学习者自主学习,有的还可以实现学习者群体交流,万能的、适用于一切教学形式的课件是不存在的。本文就不同类课件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介绍。从总体上看,课件的开发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其基本特点是“整合”,也就是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而产生符合信息化教育要求的课件。值得强调的是,课件如何开发设计并非本文最终目标,据此梳理课件开发的思想,把握其发展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表1 不同定位的课件开发思想之比较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信息化教育中的CAI基本模式[J].高等发展教育,2007,(9).
[2] 李康.论网络教学的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 2002,(11).
[3] 祝智庭.CAI的概念及技术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新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4] 傅德荣.CAI课件界面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5] 李康.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思想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