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一
近几年来,有关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但“学海无涯苦作舟”依然被无数学校和家长奉为圭臬,从小学到中学,作业,依然是目前孩子身上最重的负担。
举个最近的例子——拖着书包去上学:在陕西省延安市,一部分小学生的书包由过去的手提包、单肩背包,慢慢发展到双肩背包,现在居然用上了拉杆旅行包。学生的书包一换再换,书包里装的各科作业、各种复习资料、辅导用书越来越多,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课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
家长与老师们都真诚地希望祖国的花朵们在经过他们精心培育后能成为有用之才,于是双方共同努力,每天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抄、写、背作业,还有做不完的测试题……结果是越来越重的书包、越来越多的各类兴趣班、越来越少的睡眠、越来越厚的眼镜片,令孩子们不堪重负。我不知道,有多少位老师曾拎过自己学生的书包,但看着大街上孩子们被书包压弯的肩膀,我想,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却依然只是个口号,这是孩子的不幸、教育部门的不幸还是国之不幸呢?那被书包压弯了的肩膀,那埋在作业堆里的眼睛,如何让他们挤得出一丝闲暇来环顾宇宙、仰望天空、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又怎能培育丰富灵动之心灵世界,培养善于想象与创造的杰出才能?
许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高喊“万岁”,自觉解脱,这是多么的可笑!大学本该是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地方,在他们的眼中居然变成了玩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没有好好地玩过,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和人生!
作业之累,使得许多孩子的学习生活刻板而无生气。老师们的错误一是源于没有真正地解读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想当然地认为多读书、多写作业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二是由于客观的压力,受陈旧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评价的影响,教师们只能狠抓应试能力,大搞题海战术。另外,也许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不对,但由于习惯惰性或環境局限等原因,无力用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展,只好沿袭旧的模式。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累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是不是因为说的太多,我们反倒遗忘了呢?只有拥有一定的积淀,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劲健康成长。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揠苗助长,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压弯孩子的腰身,遮住孩子自由环顾的目光,最终受损害的仍然是孩子。
教育部号召“减负”。目的是让我们的教育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管理部门应该更新观念,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方式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落实,健全制度。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强民主管理,多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贯彻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各项基本要求。据教育专家阐述,目前各地学校所设置课程传授的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求知需要。我们老师应理性地从一味强调成绩的状况中走出来。走出教育的误区,倾听孩子的心声,提升自身的课堂授课质量,精讲精练,让学生在加分钟内学会、理解透该学的东西。要做好这些,教师还须努力在自身学习上下工夫,不断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让自我也得到成长。
幸喜,相当多教育工作者已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作出了积极的探讨。如武汉和郑州就设立有“无作业日”;深圳市一部分学校开始研讨如何让学生带着荣耀去完成作业;部分学校如山东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小学则从学校管理入手,不布置任何书面家庭作业,而是鼓励孩子积极动手、动脑,支持他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些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适量布置作业,如何布置创造型、实践调查型、趣味型等新型作业。还有的教师从逆向思维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创造性地采用“罚你不准写作业”的策略: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如果你不想学习,那就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当学生因为不能写而焦急、痛苦,深入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时,作业自然不会再成为他的负担。这些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借鉴。
只有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他们才会逐渐在生命轨迹中寻找到正确的定位,成长为一棵棵生命昂扬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