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王前锋 周晋 石明虹
从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因此,选择成为代工企业通过代工可以接触到国外先进企业(委托企业)的知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国内制造企业能否有效通过承接代工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知识转移,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研究看,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知识流动问题研究较为成熟,对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联盟、合资公司等层面。系统研究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问题的文章还比较少,国外学者Hamel研究了代工企业学习意图和知识本身属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Dear-dorff和Alan等人曾以捷克企业为对象展开的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效率问题研究,Jao分析了代工模式下影响知识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台湾学者陈振祥等人研究了代工企业内部学习机制、消化吸收先进知识的问题,国内学者苏卉研究了代工模式下先进企业转移知识的动机。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对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不够,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证研究不足,对代工企业如何获取知识的对策缺乏研究。本研究认为如果将广义的代工模式看成一种特殊的企业间代工合作联盟关系,可以从以往研究得到更多启示,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出促进代工企业获取知识的对策。
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的归宿在代工企业,因此代工企业本身的特质将最大限度的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代工企业的学习意图和接受能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学习意图:代工企业自身的学习意图对知识的转移有较大的影响。Hamel曾指出学意图就是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向对方学习的动机,学习不会自动发生,必须有这种学习意图的推动。Tsang将“学习意图” 定义为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从对方伙伴那里获取知识的愿望和期望的程度。笔者认为在合作过程中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企业可以更多的从对方吸收管理和技术经验。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代工企业学习意图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
(2)知识接收方的接收能力:企业知识接收能力大小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代工企业原有知识储备与消化获取知识的努力。①原有知识储备。代工企业在建立合作关系前自身储备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越多,则在合作过程中接触到对方先进知识后可以利用已储备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②消化获取知识的努力。代工企业消化获取知识的努力就是指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加以应用,以及创新改造所作的一切工作,代工企业做出的努力越大,那么知识在其内部进行内化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代工企业接受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作用
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的发送方—委托方企业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委托方知识领先程度和委托方传递意愿。
(1)委托方知识领先程度,知识发送方的知识先进性要高于接收方水平,形成一定的知识差距,根据物理学势能原理推理,领先程度越大越容易产生知识转移。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委托方知识领先程度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作用
(2)委托方知识的传递意愿。Hamel曾经提出过知识透明度的概念,也就是合作伙伴知识的可了解性与开放性,这种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可能性大小。苏卉指出代工委托方知识转移的动机影响知识转移绩效,而这种动机也就决定了委托方知识传递意愿。笔者认为对于那些与自身核心能力相关性小的知识,合作方对其传递意愿就高,转移就相对容易;反之,则企业传递意愿就越低,转移的难度也就更大。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委托方传递意愿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作用
知识本身的因素可以影响知识在代工模式下企业间的传递,这主要是指知识的模糊性,笔者认为知识的模糊性主要由知识的隐性、复杂性和专有性构成,模糊性较高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会有更大的难度,美国学者Grant和Simonin曾分别就知识无法编码性(即隐性)和专有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做过研究。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代工模式下知识的模糊性对知识转移效果有负相关作用
代工双方的文化差异都会对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差异产生影响:(1)语言文化的影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差异,使用不同语言文字的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需要一定的翻译和理解过程,可能造成知识转移过程的失真等问题,影响转移效果;其次是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比如亚洲国家与阿拉伯国家“含蓄表达”和欧美的“直白表达”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容易造成交流障碍影响知识转移。(2)企业组织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主要指合作双方在企业远景、企业使命和公司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合作者之间的冲突,阻碍知识转移。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文化差异对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的效果有负相关作用
代工模式下双方企业信任程度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使对方消除误会和戒心,增强其传递知识的意愿,从而促进知识转移。(2)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加合作双方人员的沟通,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完善沟通的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起到沟通催化剂的作用,促进知识转移。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信任关系对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作用
适度的冲突对知识转移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通过创新活动双方合作共进,改善知识转移环境。(2)有利双方达成一致协调行动,通过解决冲突的过程双方可以消除分歧,保持沟通顺畅,促进知识转移。(3)有利于双方加深了解,通过冲突可以使双方更加深入的去认识对方,发现彼此的深层问题,促进知识转移。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假设:
H8:适度冲突对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作用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代工企业在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实证数据调研和分析。
本研究的是实证数据主要是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等省市的80余家建立代工关系的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对每个企业一名主要负责人发放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七十一份。问卷对各假设影响因素进行量表度量指标设计,各指标问题根据已有文献的资料进行适度修改作为问卷中的提问问题,问卷设计的影响因素指标通过李克特5点计分法进行度量,同时通过对十几家企业的预调研来验证和调整我们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修改后通过了合理性检验。
根据问题的性质,本论文选择多元回归分析作为实证分析方法,其中因变量为联盟当中知识转移的绩效,自变量为联盟中的代工企业本身特质、委托方企业特质等因素。通过SPSS软件获得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八个影响因素假设种中有六个实证检验结果与假设相符,不相符的两个是知识的模糊程度与双方的冲突程度。根据与调研企业负责人的深度交流和分析,被调研人员对合理的冲突程度比较难以界定,因此被调查人员有可能主观认为所遇到的比较大的冲突造成知识转移障碍使调研结论与假设不符,但是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依然认为如果能够建立合理的冲突解决机制,冲突适度将会为知识转移带来促进。
促进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的绩效主要靠知识转移主体双方的努力,而从现实意义出发以一方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笔者主要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代工企业更有效获取知识的策略,以期给我国代工企业带来启示,希望他们通过代工获取知识进而能够有创新发展。
表1
代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代工模式下的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转移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1)代工企业首先要树立学习愿景,要明确通过代工合作方式向委托方学习的目的。代工企业有了学习的主观意愿,才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并加以吸收利用。(2)代工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团队—企业”自下而上三位一体学习制度,员工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接触委托方知识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委托方指导人员的接触和实际生产中的领悟对知识有所接收,同时利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合作团队实现交流、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目的,企业层面应当利用合作谈判为己方获取知识争取最有利的条件。(3)企业在内部应制定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获取知识,对员工促进知识转移的行为进行奖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知识模糊性,增加企业储备知识,提升知识消化能力。
代工企业可以通过文化融合策略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知识转移,主要可以依据以下三个方法:(1)代工企业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文化类型,使其类似于委托方,从而缩小文化的差距。(2)代工企业应当在合作过程中坚持求存异的原则,对不影响原则和自身巨大利益的分歧或矛盾,尽量予以接受。(3)代工企业应当通过明确的协商和交流,尽量站到委托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逐步使双方建立共同的认知角度,采取一样的行为模式。
代工企业要促进知识转移就要与委托企业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1)尽量避免会破坏信任的机会主义行为。为诸多机会主义的行为会是合作方产生厌恶而丧失对己方的信任,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合作方传递知识应当使对方相信对方的知识转移可以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能够为对方更好的创造价值。(2)培育双方企业员工间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家在工作中彼此有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信任程度。
代工企业与委托方的适度冲突具有建设性,有利于促进知识转移,能够使企业合作更具活力和创造性。代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建立与对方的适度冲突:(1)引入外部刺激,造成“鲶鱼效应”。代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寻求更多的委托方企业与之合作,以市场上其他潜在委托方为筹码与现有委托方进行沟通谈判,激起一定程度的冲突,寻求自身期望达到的合作条件促进知识转移。(2)采取竞合的态度进行经常性沟通。代工企业在生产安排、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运营方式上与委托方的要求可能有所偏差,通过与委托方既竞争又妥协合作的沟通,可以带来适度的冲突。
[1]Hamel, G .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 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82~111.
[2]Grant R .Knowledge and the firm: over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4):5~9
[3]Simonin,B,L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4:679~691
[4]苏卉.代工模式下知识转移动机研究[J].理论探索,2008,(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