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涛,高宝峰,邵 琳
(山东省交通医院,济南250031)
2007~2009年,我们对40例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患者采用复合镇痛法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20例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患者,年龄25~35岁,体质量55~80 kg,ASAⅠ~Ⅱ级。随机分成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组及复合镇痛组各40例。三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镇痛方法:三组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施术。PCI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中药物含芬太尼(6~10 μg/ml)+生理盐水共100 ml;PCEA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镇痛泵中含0.2%罗哌卡因+芬太尼(3~5 μg/ml)+生理盐水共100 ml;复合镇痛组术毕硬膜外腔单次注药0.2%罗哌卡因+芬太尼(3~5 μg/ml)共6 ml,然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药物同上。
观察指标:①镇痛效果:接镇痛泵后4、8、12、24 h行术后镇痛Prince-Henry评分,0分:咳嗽时无痛,1分:咳嗽时有疼痛,2分: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时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评分低于3分为镇痛满意;②镇静效果:接镇痛泵后4、8、12、24 h 行镇静效果评分,0 分:无镇静(清醒),1分:轻度镇静(偶尔想睡,易于唤醒),2分:中度镇静(经常想睡,易于唤醒),3分:重度镇静(嗜睡,难以唤醒)。③不良反应:接镇痛泵后48 h观察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R<8次/min)及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较基础值降低达30%)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 10.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术后镇静及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PCIA组发生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低血压例数分别为0、20、12、8 例;PCEA 组分别为 5、3、1、9 例;复合镇痛组分别为 1、2、3、5例。复合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PCIA组和PCEA组(P<0.05)。
表1 三组术后镇痛和镇静评分(n=40,分,±s)
表1 三组术后镇痛和镇静评分(n=40,分,±s)
注:与PCIA组和PCEA组比较,*P<0.05,△P<0.01
评分4 h 8 h 12 h 24 h镇静评分复合镇痛组 2.13±0.47△ 2.17±0.39△ 2.17±0.39* 2.11±0.42*PCIA组 1.23±0.47 1.27±0.39 1.57±0.39 1.31±0.42 PCEA组 1.26±0.34 1.10±0.21 1.51±0.37 1.73±0.42镇痛评分复合镇痛组 1.23±0.47 1.27±0.39 1.57±0.39 1.31±0.42 PCIA组 1.30±0.35 1.21±0.32 1.61±0.41 1.68±0.49 PCEA组1.20±0.21 1.11±0.31 1.51±0.22 1.28±0.02
讨论:术后镇痛可减少机体内儿茶酚胺及各种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对维持患者术后的呼吸循环功能有重要意义。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方法多种多样,PCEA较为常见,目前通常是局部麻醉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产生协同或相加作用,可延长作用时间,减少各自用药量,从而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异构体酰胺类局麻药,有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微、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是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的理想药物。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脑和脊髓内的阿片受体与罗哌卡因有很较强的亲和力,经PCEA给药后,芬太尼直接与脊髓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但我们发现,由于产褥期代谢增高,产热明显增多,加之哺乳等活动增多,常致硬膜外镇痛时硬膜外导管位置移动,甚至脱落,被迫以肌注或换用其他方法镇痛。PCIA亦为剖宫产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为全身镇痛,用药量相对较大,不良反应较多,而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则导致镇痛效果欠佳。复合镇痛法是我院采用的一种新型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其既无自控镇痛导致硬膜外导管容易脱落的弊端,又大大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本研究复合镇痛组在保证良好镇痛效果的前提下,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