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的价值与层次

2010-05-18 04:42王金奎张利钧
广西教育·C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性人格

王金奎 张利钧

【摘要】教育反思是迭成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理想的根本保证,可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促进其快速成长,也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成熟。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多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包括社会文化层次,制度、法规和政策层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层次,教育内容层次,以及教育者的人格和教育行为层次。

【关键词】教育反思负教育价值层次

众所周知,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创造一种最为适合人成长的环境,以使人在其中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潜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由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所构成的实践活动,其理想的形态就是保证构成教育活动的每一要素及整个教育活动都是有利于人的发展与人性的成长的,至少是不能破坏和违反人性的。审视当下的教育活动,可发现其间充斥着不少有悖于教育目的、教育理想的“负教育”。如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爱”而对孩子活动的限制甚至剥夺,以及父母的情绪性谩骂和体罚,学校教育中不当批评、不当惩罚,等等。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活动能够沿着理想的路径以实现教育的理想,对教育活动的监督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反思的价值

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反思是达成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理想的根本保证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具有方向的动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从社会到人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具有目标的动态系统,要想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没有一个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机制作保证,是很难实现的。教育反思就是对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从社会到个人、从制度到活动进行的全方位的审查,其目的就是厘清并努力解决教育中现存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问题,清理教育中存在的不合乎教育目的、教育理想的成分。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大清理和大反思。然而。置身于当时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从学校到家长、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几乎都对应试教育达到了一种自觉,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教育是抑制人性的。这说明对教育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育反思可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促进其快速成长教育的一切目标、任务最终都要通过教育者来完成。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者的素质便决定了教育的发展程度。没有高素质的教育者,任何教育目的、教育理想都很难变成现实。而提高教育者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理论学习中获得的主要为理论性知识,实践锻炼中获得的主要为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能力。可以说,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是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两大路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践锻炼比理论学习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从理论学习中获得的理论性知识最终要付诸于实践锻炼,这样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能力才能起作用。因此,实践锻炼对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意义更为重大。然而,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应该是融人教育反思甚至是每时每刻都有教育反思相伴的教育活动。简单的周而复始的教育活动或许也会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但它必定很慢。融入教育反思甚至是每时每刻都有教育反思相伴的教育活动就不同了,它可以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意识以及敏锐地洞察教育问题的能力,可以使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使教育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快速地提高教育者的素养,促进其快速成长。

(三)教育反思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成熟犹如自我意识水平是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的标志一样,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水平也是教育科学成熟水平的标志。教育反思既标志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成熟,更促进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成熟。通过教育反思,可以敏锐地发现教育实践中现存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问题。既可以帮助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又能够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通过教育反思。可以洞察到教育理论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可能问题,从而发展教育理论、促进教育科学的成熟;通过教育反恩,可以对教育反思本身进行再反思、再认识.从而能够发现反思本身的欠缺与不足,进而改进反思、改善反思,最终促进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更加成熟。

二、教育反思的层次与内容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多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包括社会文化层次,制度、法规和政策层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层次,教育内容层次,以及教育者的人格和教育行为层次。

(一)教育文化层次的反思

社会文化是—个国家、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积淀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所赖以产生和生存的最原始、最彻底的土壤,所以教育也必然要受其影响。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又不完全都是精华,必然存在糟粕。这些糟粕反映到教育中就成為阻碍儿童人性发展的教育。对这种教育的反思与清理就是文化层次的教育反思。比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等这些隐喻隐含着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某种偏颇理解,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二)政策层面的反思

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是由一个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决定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所以也难免存在不合理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审视和清理就是制度层次的教育反思。

(三)方针、目标层次的反思

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对人性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国家民族当前的历史任务制定的人才培养规格。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因而人类对人性的认识很可能是无止境的,因此每种人性的认识结果也至多部分为真,同时国家、民族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有时也是违反人性的。例如,殖民时期、反动时期的教育方针就是这种情况。

(四)教育者人格的反思

与前面几种宏观的、理论性的反思不同,这种反思是微观的、具体的。对教育者的人格和教育行为的反思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教育者人格的反思。教育者的人格是其一切教育行为的发生背景,包括他的言语、动作、体态、眼神等都是其人格的投射,是在人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装而成的。因此教育者的教育行为都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其动机人格的心理追求在行为中的表现;二是教育内容本身的要求和含义。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正确地表现了教育的要求和含义的同时,也满足了心理追求,也即两者处于平衡的关系中;有时仅仅是为了心理追求的满足,而掩盖或破坏了教育的要求;有时相反,为了满足教育的要求,而压抑和忽视了心理的追求。这两者互相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动力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和体现。关键是要保证教育者的心理追求是健康的、合情合理的,同时教育内容是正确的、合适的。只有这种情况下的教育行为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可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促使其人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对教育者人格的反思要求教育者本人要对自身兴趣、爱好、动机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心理因素作出全面的审视,以防止不健康的心理追求表现在教育行为中。2对教育者的教育观、儿童观、人性观及知识结构的反思。教育者的教育行为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还受其所持有的儿童观、人性观的影响和制约。持有不同的儿童观和人性观,对学生等学习者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态度。如果对儿童和人性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也将是错误的、不适当的,最终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性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同时,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也将影响其教育行为的性质。

3对教育者的实时的心理状态的反思。教育者的具体的教育行为是由教育者的心理人格、人性观、教育观和实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决定的。可以说,教育者实时的心理状态是教育行为发生的平台,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任何其他的心理成分都将被削弱甚至扭曲。使最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敏感,而且也要学会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使其不影响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性人格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性的偏见地图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