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新生活

2010-05-17 09:47陈宏飞
河南电力 2010年9期
关键词:电闸赵伟李子

陈宏飞 张 恒

盛夏酷暑,雨后初霁。8月初,笔者在当地供电所所长的带领下,踩着崎岖、泥泞的山路,前往陕县张汴乡草庙村李子洼自然村,探访通电三年来村民生活的变化。

梦想变成现实

李子洼村位于崤山腹地,绿树葱茏,环境优美,距乡政府所在地近30公里。全村7户27口人,全都住在窑洞里,祖籍有陕西商洛的,有河南汝州的,也有陕县当地的。该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逃荒而形成的村落。

村民钱玉琴家就在村口,见了我们,她一边招呼让座,一边打开电视机。

对于以前没有电的种种不便,钱玉琴记忆深刻:李子洼地处深山,每到小麦收获季节,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因为不通电,又没有脱粒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麦出芽。打下粮食也不容易吃到嘴里,磨面要赶40多里山路,到张汴乡政府所在的街上去,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好几天才能回到家。现在磨面简单多了,电闸轻轻一推,雪白的面粉就出来了。前些年,每到除夕,李子洼村民都冒着严寒结伴到几十里外的国有农场去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结束返回时,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而现在,天天坐在自家炕头看电视,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听说电业局的人来了,村民吕万清、朱建国也过来串门。吕万清告诉笔者,以前到沟底挑一担水得用一个钟头,通电后有了抽水泵、蓄水池,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就哗啦啦地流出来。现在家里电视机、电磁炉、电风扇、洗衣机都有,生活条件好多了,手机能充电、有信号,与山外联系也方便多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电工巧治“电视病”

朱建国拉着我们,一定要我们去他家里,尝一尝自产的蜂蜜。

朱建国家门口有棵大树,他搬来几个小板凳,让大家坐到树荫下,一边聊天,一边喝着冲泡的蜂蜜水。他家孩子放暑假了,坐在屋子里看电视。朱建国指着孩子说:“以前可没有这么美,夜夜煤油灯相伴,听听收音机都是享福。孩子每天放学回来,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鼻孔熏得乌黑乌黑的。”

1.李子洼村全景

朱建国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刚通电那会儿,村民赵伟买回一台21英寸的彩电,11岁的孩子一下子被电视里的精彩世界吸引了,几天几夜不停地看,晚上看困了打个盹儿,早上睁眼就打开电视,不上学,也不出去玩。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赵伟生怕孩子出毛病,便找村电工帮忙。电工白建朝50多岁,是村里最有见识的人,他就每天早起把赵伟家的电闸拉了,傍晚再送上。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孩子的“电视病”纠正过来。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娃娃们见识也多了,心都变‘野’了!”朱建国扳着指头告诉我们,村里15岁以上的孩子,一共有6个,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都到外面去了,大山留不住孩子的心呀!

言谈中,朱建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学,将来能有出息,能够走出大山。他不愿看到孩子重复他的生活。

日子越来越红火

不一会儿,村里人都聚到了朱建国的院子里,顿时热闹了许多。说起通电的时间,大家都脱口而出:2007年9月26日。这一天,一直烙在他们的脑海里。

2.村民家中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一应俱全

问到收成,村民都说党的政策好,种粮还有补贴,粮食够吃了,钱也够花了。倒是电工白建朝说了大实话:“现在,家家户户腰包都是鼓鼓的,每家都在镇上给孩子盖了房,钱还花不完!”他说,村里地多人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玉米,以前没有脱粒机,收割、晾晒、搬运、脱粒,样样靠手工,土地都是种一半、留一半,即便那样,从秋天一直忙活到春节,玉米还收不到仓里。现在有了机器,村民就把土地全种了,每家光玉米都要种三四十亩,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还不算养牛、养羊的收入呢! 笔者不禁对如此殷实的日子感到惊讶。

“现在,我们啥都不缺,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电视里的大城市去见见世面!”白建朝说出了李子洼人共同的心声。

离开时,村民纷纷留我们吃饭,朱建国还杀了一只鸡,准备招待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我们才谢绝挽留。

但愿李子洼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堂。

猜你喜欢
电闸赵伟李子
到底谁会赢?
3秒给答案
假如你有很多钱,该怎么花?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如何求函数y=Asin(ωx+φ)中φ的值
奔跑吧!李子柒
别当“电闸人”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