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郑 慧,蒲元林,戴炳基,向定国,郑克纯
1.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1]。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2],我国调查显示,FD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3,4]。FD治疗需要相当高的费用,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其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严重的医疗卫生问题。大量研究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FD与慢性妇科疾病二者之间的关系。
1.1临床资料84例FD患者系选自本院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的消化内科女性住院病人,年龄35~56岁,平均(46±1.2)岁。选取同期五官科女性住院病人84例,年龄35~58岁,平均(46±1.3)岁。两者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入选对象进行随访,检查其妇科病的患病情况。
1.2诊断与排除标准全部病例均经过胃镜、腹部彩超及血液生化等检查排除胃、肠道、肝、胆等器质性疾病,符合修正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5,6]。慢性妇科疾病患者按照子宫及附件彩超、妇检及阴道镜检查结果统计慢性妇科疾病的发生情况。包括: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阴道炎等。
1.3治疗方法从84例FD病例中筛选出40例FD及慢性妇科疾病重叠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各20人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制酸剂和促进胃动力剂治疗的同时,针对其妇科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制酸剂和促进胃动力剂治疗,不进行抗感染治疗,两周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疗效判断治疗两周后,对两组FD患者症状(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参照文献[7,8]为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 仍有一些躯体不适症状,较原来减轻;无效:患者症状没有改变,工作、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1.5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FD组和五官科组病人患慢性妇科病的情况(%)、FD组治疗组与对照组FD症状缓解情况(%)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FD患者与五官科病人的妇科病患病情况FD患者共检出慢性妇科疾病患者40人,患病率约为47.6%。五官科女患者共检出慢性妇科疾病患者16人,患病率约为11.9%。经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两组FD患者与慢性妇科疾病重叠情况见表1,治疗组为75%,与对照组(4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比较(%,n=20)
通过对消化内科FD患者与五官科患者的妇科病患病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妇科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或者加重FD的发病;通过对妇科病的抗感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FD患者的症状。妇科病与FD的关系国内外尚无相关方面的报道,其机制不详。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精神因素目前国际国内均认为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精神障碍有关,FD患者焦虑的发病率很高[9,10]。调查表明,FD患者个体异常、焦虑、忧郁积分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并运用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11,12]。
国外学者还提出功能性胃肠病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FD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及抗抑郁治疗有利于FD患者症状及病理生理的改变[13]。女性一旦患上慢性妇科疾病会产生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可能通过脑—肠轴使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紊乱,或使内脏感觉过敏。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诱因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经久不愈,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14]。
对女性患者来说,如果妇科病治疗效果较好,就会从心理上消除由于妇科病带来的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脑-肠轴减缓肠运动,降低内脏的敏感性,从而减轻FD的症状。
3.2感染因素有学者提出感染因素与FD发病有一定关系。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能是FD的病因之一[15];有研究发现急性胃肠炎后可引起FD,称为感染后FD(PI-FD),此类患者占FD患者总数的20%左右[16]。大约25%的急性肠道感染的患者会发展成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或消化不良的症状[6];有学者认为外周血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影响FD患者的症状特征[17]。炎症性的妇科病,如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阴道炎等,大多会产生外周血炎性因子,而增加FD的患病率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外周血中的炎性因子影响FD的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3多因素近年来发现FD的发病呈家族聚集性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仅仅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6],FD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在环境中是否存在一种因子是FD与妇科疾病共同的病因,而这种病因是否能导致两种疾病重叠患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的来说,FD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FD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国内外研究示87% FD患者有精神心理障碍,FD不是单纯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其病因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心理障碍[18]。
对FD的治疗,通常采用制酸药和促进胃动力药,能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采用抗抑郁药物并重视心理疏导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进行抗感染治疗后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症状。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女性FD患者来说,在诊断和治疗FD的疾病的同时进行妇科方面的相关检查和治疗,特别是抗感染治疗,是很重要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2] 王友清,叶子.曲美布汀与多虑平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3):3 218.
[3] 柯美云,战淑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34(4):280-282.
[4] 李启裤,李光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机械感觉阈值和胃液体排空异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3):27-29.
[5]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1 bowel disease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 480-1 491.
[6] Drossman DA.The functio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S].Gastroenterology,2006,130:1 377-1 390.
[7] 廖新勤. 黛安神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2000,(1).
[8] 赵树立. 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临床观察[J]. 辽宁医学杂志,2008,(4).
[9] Tack J, Talley NJ, Camilleri M, 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 466-1 479.
[10] Tack J, Bisschops R, Sarnelli G.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Gastroenterology,2004,127:1 239-1 255.
[11] 顾喜明.黛力新与吗丁啉(或雷尼替丁)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50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3(12):1 146.
[12] 郭峥嵘,王向飞.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6):476.
[13] 侯晓华.开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2):69.
[14] Wiklund I,ButlerWD.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symptomat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J].Scand J Gastroenterology(Sup),1996,220:94.
[15] 李尚勤,孟丽秋.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05,11:952-953.
[16] Kindt S,Caenepeel P,Arts J,et al.Characteristic and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utcome in acute onset functional dysp ep-sia patient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suppl2):A134.1
[17] Liebregts T,Adam B,Bredack C,et al.The link between meal related s ympotoms and cytokine release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J].Gastroenterology,2006,130(suppl2):A625.
[18] 周吕.胃肠功能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J].中国实用内杂志,2001,21(1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