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旭,曾茹英
免疫接种是大面积预防特定传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为探讨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成效的途径,前瞻性的研究了早期护理干预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从2008年1月—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中选择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选取的新生儿其家庭为本地户口或在本地居住1年以上的外地户口,家长愿意接受早期护理干预。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各项主要指标(如体重和身长)及两组家长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指定专人负责每月的护理指导和追踪。主要内容包括在新生儿满1个月前1 d~3 d,防保科根据产科提供的信息,经电话通知家长带婴儿打预防针的日期。接种之日与婴儿的父母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介绍疫苗接种的意义,解答各种问题,并详细交代下1次接种的相关事宜。同时提供预防接种知识指导月卡,及有关印刷资料,供进一步查阅。注射疫苗后1 d~3 d再通过电话进行随访,了解婴儿接种后的状况,指导接种反应的处理方法。以后每个月实施大致相同的护理干预,共进行6个月,每次指导的内容与当月接种和下个月将要接种的疫苗相关。
1.2.2 评价方法 在第6个月的护理工作将要结束时,对两组婴儿家长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参照有关文献[1-4]设计,包括: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计划内疫苗和计划外疫苗的接种现状,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向他人传播了预防接种知识的意愿等。发放问卷前,向婴儿家长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解释填写要求,在填写时解答相关问题。发放问卷100份全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2.1 两组婴儿计划内疫苗与计划外疫苗接种率比较 两组婴儿的计划内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计划外疫苗接种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婴儿计划内疫苗与计划外疫苗接种率比较 %
2.2 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情况(见表2)
表2 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情况 人(%)
2.3 家长自愿传播预防接种知识的情况(见表3)
表3 家长自愿传播预防接种知识的情况 人(%)
2.4 家长希望获得接种知识的途径(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希望获得接种知识的途径 人(%)
2.5 两组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我国长期实施计划免疫制度,人们对预防的重要性已具备一定的认识,只要医护人员能给予常规引导,计划内疫苗的接种率即可达到十分满意的程度。在本研究对照组中,其比率为94%~100%。显而易见,强化护理干预对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的作用有限。但在计划外疫苗方面,干预组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计划外疫苗不是规定程序内的疫苗,家长的相关知识常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有费用等因素,因此对其接受程度不及对计划内疫苗。在干预组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利用每个月面谈及电话联系的机会,介绍计划外疫苗的意义,从而明显提高了这类疫苗的接种率。
从表 2、表 3可以看出,在本研究结束时,干预组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及自愿传播相关知识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家长。早期护理干预实行分月个体化引导,可以更细致地了解每位家长的认知程度,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方案,达到更佳的护理干预效果。由于积极教育引导,家长的学习意愿及兴趣增强,能主动探讨有关问题,自愿协助传播预防接种知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水平及传播意愿,可间接影响整个人群的认知层次,在实践中给予必要的重视,有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整个强化的早期护理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和家长互动较多,家长多能更全面地了解相关问题。如各种疫苗对人体都是异物,它既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反应,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接种副反应的抱怨大为减少。在各种健康信息渠道中,本研究发现略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从医护人员的现身说教获得接种知识,而早期护理干预为家长提供了这样的途径,且采用了个性化教育模式。这些优势显著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计划外疫苗的接种率,能提高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水平、自愿传播相关知识的比例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当然,早期护理干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宜适度合理应用。如在流动人口中的预防接种效果一直不理想,是一个薄弱环节,若实行强化早期护理,就可能增进对这一特定人群的接种工作成效。随着预防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疫苗将不断出现,早期护理干预亦可作为推广手段之一。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免疫接种率[5]。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适用人群加以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将能高效益地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
[1]陈晓燕,岳秀艳.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48.
[2]许桂,欧阳红.家长在婴儿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08,21(5):670.
[3]张敬旭,黄丽萍,康楚云,等.青海省0岁~7岁儿童母亲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2):53.
[4]张莉萍,许慧琳,金宝芳,等.民工学校学生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61.
[5]靳小平,张书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探讨[J].家庭护士,2006,4(6B):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