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预期与构想——以珠三角“民工荒”为例

2010-05-14 07:30谢建社
城市观察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工荒珠三角新生代

◎ 谢建社 谢 宇

近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引了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摆上高层领导的议事日程。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在关注农民工返乡与回厂问题,于是产生一个热门话题——“民工荒”。“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民工荒”的真正原因何在?值得讨论。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进程的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把自己看成“准城里人”,希望在公民权利、择业就业、工资待遇、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而不再被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据《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在珠三角打工的两代农民工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已占求职者的绝对主体。广东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5%,且92%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中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四市最多。根据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的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占求职者的近90%,年龄30岁以上的仅占9%。佛山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市场的70%,而40~50岁年龄段的农民工仅占10%。2010年1、2月份,江门求职者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87%①。

正当媒体在不断地披露“民工荒”现象的时候,众多学者也在寻求解释“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原因,政府更是力求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最佳方案。然而,“民工荒”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民工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工资低、条件差、劳动累,生活苦”,一言以蔽之。农民工的这一声音究竟意味着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是我们学者的责任。在我们试图从劳资关系角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呼声比较接近珠三角“民工荒”的真相。我们仿佛从“民工荒”现象中透视到了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关键,也触及到了珠三角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

一、现象:珠三角“民工荒”

(一)从缺工数量看“民工荒”

2010年春节一过,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又一轮“民工荒”在珠三角再现。2010年2月24日,深圳龙岗春风行动首场招聘会,共有大约1万个岗位,但只有400多人入场;中山富华总站智通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会,提供2000多个岗位,入场人数不到1500人;东莞厚街鞋业专场招聘会,提供约1.5万个岗位,来了3000多人。广州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等三大行业,缺工最为严重,缺工量预计达15万。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全市劳动力需求人数达194.4万,求职人数为112.5万,用工缺口为81.9万。2010年2月24日,广东省人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当前广东缺工约90万,其中近七成为普工缺口②。

从相关媒体报道可知,珠三角大量缺工主要是一线普工,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用的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东莞缺工近30%,已接近该市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状态,缺工当在百万以上;高明企业最缺的是普工,如缝纫工,有的一个厂就缺1000人以上;还有制鞋类企业也招不到工人,因为是手工操作,如用胶水粘鞋底,味道重,很多工人不愿做。另外,第三产业服务业,比如餐饮业服务员,也很缺人。有记者从顺德区劳动服务中心获悉,粗略估算今年顺德用工缺口约5万~6万人,集中在家电、家具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二)从加大薪水看“民工荒”

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新生代农民工,纷纷提高工资,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个普工每月薪水可达1700~1800元,如果加班量再大些,薪水可以达到2000元。东莞市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举行节后首场招聘会,200余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4000多个,这些岗位月薪普遍在1800元左右。

(三)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看“民工荒”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解决招工难的问题,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政策是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问题、改变目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拉动消费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广州市将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780元提高至每月860元,增长幅度为10.26%。近期,广州市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000元/月。2008年7月,深圳市也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特区内1000元/月、特区外900元/月,目前,深圳准备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认为深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应该定在1500元到2000元/月之间。东莞“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长安添诚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福寿大胆进言,东莞最低工资标准应由现在的770元/月调至900~1000元/月。中山市最低工资标准770元,中山市一些商会纷纷商议,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30%。中山市的普工和技工的工资,都比去年大幅上涨,不少企业开出的最低工资已过千元。现在,中山市最缺家电安装、机械冲压等普工,普工月薪1500~2500元,电工、焊工、钳工等技工也大量需要,月薪多在3000元以上,最高可拿到5000元。

二、本质:透过现象讨论“民工荒”

伴随着“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发展,学界、官方、各大媒体就其存在与否、存在的程度、影响的范围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一)真假问题之争

在各媒体关于“民工荒”的报道蜂拥而至的时候,有学者冷静地提出,所谓的“民工荒”根本上就不是一个真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仍然是充裕的,不要将“用工紧”误传为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在农民工绝对供给数量充裕的情况下仍然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如何作出合理的解释。可见,所谓真假问题之争,只是面对同一事实真相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正如当时媒体报道。“民工荒山雨欲来风满楼”,网站、报刊、电视台等媒介分别从不同侧面报道“民工荒”的新闻。诚然,民工荒关系到你我他,涉及到整个社会。2010年2月24日,富士康的招聘却显得非常火爆,约7000人将招聘处挤得水泄不通,一天就有5000人应聘成功。也就是说,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招工还是不难,难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二)“荒”与“紧”之争

在有关民工紧缺程度上,各方统计和估算的数字有较大的差异,关于珠三角地区缺工的数量就有90万、100多万和200万等几个不同的版本。在这些差异背后有一个规律就是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总是相对偏低,并且认为这样一些用工缺口的存在是正常的,谈不上是“荒”,只是有些“紧”。“荒”与“紧”虽然是一字之差,其意义却很深刻。

(三)“局部”与“全面”之争

一些学者认为“民工荒”只是局部区域、某些行业,并不是整个地区、所有行业。因此,从“民工荒”的影响范围来看,目前的民工紧缺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矛盾关系问题,由于在农民工输出地同样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民工荒”问题本质上不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城乡关系问题。

我们多次深入珠三角的广州、东莞、佛山、深圳等地对民营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观察,有几个发现可引起我们深思。

第一个发现:95%的民营企业招不到民工,原因不是工资低。

绝大多数企业民工工资超过广东省最近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我们所到的厂家,最低工资都有1000元/月以上,大中型企业已经超过1600元/月,再加上加班工资,应该说不算低了。为此,有些厂家打出招工广告,声明男女不限、年龄不限、地区不限、试用期不限。按有的企业老板的话说,只要人来就行。有的厂家派车到车站拉人,若是条件不满意,开车送人。因为厂家急需要人,一些厂家开工不足,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放弃一些订单。

第二个发现:珠三角城镇,满街都是外来人,就是不做工。

在珠三角地区城镇,你可以看到满街都是人来人往,游手好闲的青年人占更大比例,他们大多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到珠三角实现他们的城市梦想。然而,进城后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解决温饱,更多的是把打工当作开眼界,找机会的手段。他们的求职取向更倾向于工时短、工资高、环境好、发展快的企业,而不是靠加班计件来获得更多的收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在加班问题上,对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只要加班费高,加班1个小时和5个小时没什么差别,但新生代农民工很多宁愿少赚点钱,也不愿太长时间地加班。因此,伴随着“民工荒”的持续,一些企业的工人们也开始躁动起来,“辞工”甚至“罢工”成为他们对企业待遇不满最常用的表达手段。

第三个发现:“民工荒”挑战企业老板,给外来民工带来机遇。

20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似大海潮水一般掩盖了我们的视线。民工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并近乎“无限供给”。这无疑误导了用工企业,使之产生了“无限供给”这样一种“充裕的错觉”。这种错觉决定了企业对民工的态度,这也是“民工荒”的主要成因。实际上企业也有“难言之隐”:如果提高工资吸引工人的话,企业就提高了成本,同行业别的企业不提高的话,自己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在人力资源“充裕”的前提下,逐利的企业对工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地给予漠视。

我们对这几年珠三角企业的招工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些用工企业受“民工潮”的影响,以“我国劳动力供给近乎无限”为由尽可能地向民工压价,而且开出的招工条件是一家比一家高。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虽然这些年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但民工的工资待遇却是多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不过,我们同时又了解到,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企业根本不存在“民工荒”问题,而如今这些企业老板整天为招工难而苦恼。

我们认为,“民工荒”也误导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率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 .08次③,因为到处在闹“民工荒”,这些青年民工出了这家厂就进那家厂,如今民工不愁没人要,所以民工开始拿架子了。一个企业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厂有几个青年工人,由于每月保底工资1000元,但是他们每月干600元的事就磨工,也就是厂家每月要补贴每人400元。

可见,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尚不足以解决当下“民工荒”的难题,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得到市民待遇,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换言之,今后的劳动力流向,将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临时性的涨一点工资,而要看哪座城市为外来工提供怎样的接纳条件。也正因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条件。

三、变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廉价劳动力

(一)托达罗理论模型

人口流动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保罗·托达罗针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但农村人口仍然大规模地向城市地区流动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型。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此,农村人口转移主要是由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经济参考(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有心理因素)所促成的;促进人口的转移,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二是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向关系;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人口迁移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根据托达罗的城乡预期收入差理论,认为只要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存在,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必然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这对于解释当前农民工迁移现象的确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的城乡人均收入比不仅超过了2.0,而且还呈不断增大之势,由1995年的2.47上升到2002年的3.1。这种持续扩大的预期收入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不断地涌入城市的直接动因④。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呈现正向流动状态。但在预期收益差距缩小的情况下,这种流向则可能出现逆转,如我国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政策实施,使得城乡收入差异发生改变,“民工荒”现象恰好验证了托达罗模型的合理性⑤。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预期

我们从媒体报道和政府公布的珠三角缺工情况可知,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且大多是廉价劳动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预期不同,所以产生的实际结果也不一样。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他们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理想特别强烈,有着更为强大的利益诉求。而老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基本是挣钱回家,一般都把最终回到农村作为自己的归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一般都没有种地经历,没有吃苦精神,更不想再回农村。随着老一代农民工“解甲归田”,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1亿新生代农民工正“喷涌而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从“卖苦力”到“拼智力”,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从单向涌入城市到开始回乡创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见图1)。

四、对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我们分析和讨论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现象,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一)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搭建一个公平就业的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公平就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基本民生性服务”,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从政府角度来说,应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的突出位置,强化促进就业的职能,保证就业服务的均等化。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依靠非正规就业。由于大多数非正规部门都没有在政府统计中登记和记录,大多不能得到政府的承认、支持和规范,所以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进入有组织的就业市场,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享受公共服务和待遇。因此,非正规部门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风险较大。

图1 新老农民工融入城市预期差异

推行平等就业制度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键。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最基本的权利,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承认和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

(二)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落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

城乡统筹是城乡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落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是公共服务的“公益基础性服务”,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城乡统筹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乡公民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关键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互动过程中的认同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主体是构建城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一种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备素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就是指农民工进城后,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作出种种调整,从而顺应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定位成功者顺利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定位失败者其中一部分回到农村成为新农民,一部分被送往监狱成为犯人。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再社会化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好,就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角色转换失败。新生代农民工从一个熟悉的农村社会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社会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就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从农村到城市时,社会情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或者是社会化失败或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基本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是一场文化、知识的启蒙运动,因为1亿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创业理念,在整个过程中,农民工却要完成再教育任务。

(四)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分期分批融入城市形成一个良好环境

1亿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同时融入城市,必须分期分批融入城市,有一个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即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权益保障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等方面使他们获得公平的对待,享受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因此,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设计一个可考量的融入城市的社会指标体系,如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并有若干年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与分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舒尔茨曾经指出,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他们是微调企业家。农民是否愿意迁入城镇,表现出严格计算的经济人行为。政府的立场、态度和政策可以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但不可能政府一声令下,农民就蜂拥入城。因为农民要全面比较、衡量自己的进城收益和进城成本。陆学艺先生认为,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准,一要看他从事什么职业,二要看他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多少。李强教授则另辟蹊径,在分析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时,发现以分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五种基本模式,即单身子女外出型、兄弟姐妹外出型、夫妻分居型、夫妻子女分居型和全家外出型。这些模式对农民工融入城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根据经济标准、政治标准、社会标准、生活标准、价值标准、文化标准和职业标准等综合思考,将进城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五个层次。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也将随着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分期分批融入城市。

第二,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工享有融入城市的“优先权”。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落户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标志。目前,一些城镇对优秀农民工出台了优惠的户籍政策,采取“积分制”方式,吸引了许多优秀农民工前往城市务工落户,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事关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责任在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涉及到我国约五分之一劳动人口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待遇,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平等就业、维护权益、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健康教育等制度方面,营造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他们融入城市的伟大梦想。

注释:

①欧阳少伟.求职农民工新生代已占八成[N].南方都市报,2010年2月25日

②朱朱.五大原因致广东缺工90万[N].南方都市报,2010年2月25日

③《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困境:婚姻难进”围城” 身份非城非乡》,2010年1月12日《经济参考报》

④吴兴陆,等.农民工迁移决策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

⑤张术环,等.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综述[OL].(2009-5-25)http://www.studa.net/jingji/090525/16333640.html 2009-5-25

[1]谢建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教育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4]谢建社.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6(10).

猜你喜欢
民工荒珠三角新生代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