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周勇 熊周芳 金华
(江西省新建县中医院 新建3300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烧心、泛酸、胸痛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向,部分病人得病后很容易忽视,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使病情加重。西医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动力,治疗后易复发。我们采用胃消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抗反流的作用,且可根据不同的体质差异,辨证后加减用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50例,均为2006年10月~2008年11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均符合GERD诊断标准,男190例,女160例,年龄30~60岁,平均46.5岁,发病10~42年。
1.2 治疗方法 350例按随机单盲法分成治疗组180例和对照组17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中药经验方胃消散:西党参、焦白术各15g,柴胡、枳壳、广木香、川厚朴、杭白芍、法半夏、海螵蛸、郁金各10g,生甘草、西砂仁各6g,蒲公英20g。随症加减,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片,每次0.15g,每日2次,清晨及睡前服;同时服多潘立酮片,每次 10mg,每日 3次,饭前 15~30min服,4周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如复发则按原方案继续治疗1个疗程。第1和第2疗程结束后均作相关检查(HP测定、胃镜观察等),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液色澄清,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食管下段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黏液色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食管下段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复查黏液色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治疗前后对照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2.1 两组总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0%,两组比较,χ2=3.95,差异有显著性(P <0.05),表明治疗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较好。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HP)、食管及胃黏膜炎症变化的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HP、食管及胃黏膜炎症均有显著减少(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抗HP、抗炎消肿功能较好。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P、食管及胃黏膜炎症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13例,对照组复发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胃消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低,疗效更确切。
2.4 毒副作用 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从十二指肠、胃反流入食管,反流物使食管下段及胃黏膜产生炎症。近年来西医对胃肠动力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胃肠动力系列药相继问世,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治疗1个疗程后,若停药复发率高。
GERD在中医归属于“吐酸、反酸、嘈杂、胸痹、梅核气”等范畴,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胃消散为我们多年来治疗GERD的验方,方中柴胡、枳壳、广木香、川厚朴、杭白芍、法半夏、生甘草、海螵蛸、西党参、焦白术、西砂仁、郁金、蒲公英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止酸降逆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2,3]:柴胡、枳壳、生甘草、海螵蛸、杭白芍、郁金合用具有西药PPI(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并且柴胡、枳壳、生甘草、杭白芍具有疏肝理气作用,能调节神经,解痉镇痛,缓解平滑肌的痉挛。广木香、川厚朴为行气药,具有促动力作用,对调理胃肠功能有效。西党参、焦白术益气健脾,能增加抗反流的防御功能,并能减轻反流对胃黏膜的攻击,使胃排空增强,缓解和消除症状,促进胃黏膜恢复正常。法半夏、西砂仁降逆止呕,抑制酸反流,化痰除湿。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抗炎消肿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经验方胃消散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胃消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低、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且医疗费用低,适宜基层推广运用。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0
[2]姚希贤.加强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治疗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3,18(20):1 141
[3]房成花.疏肝抑流合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