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方,董宽虎,王保平,玉 柱,孙启忠,刘建宁
(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北京 100093;3.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10;4.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太原 030032)
芥菜(Brassica juncea)是芸苔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中国有极其丰富的籽用、叶用、茎用、芽用和根用芥菜的变种和品种。芥菜在自然条件下孕育,其质地柔嫩细腻,清香味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磷、钙和蛋白质,还含有具有抗癌功效的硫代葡萄糖苷[1]。在芥菜生产中,利用的只是其植株体的一部分。芥菜植株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叶丛呈青绿状态时,无法大量鲜样保存。本文就芥菜叶的青贮效果加以研究,以期使其得以良好贮藏。
试验地为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站的草业科学试验田(N37°25′,E112°23′,海拔 799 m)内,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城东杨家庄,属晋中盆地,土壤为石灰性褐土,pH 7.5,中壤。年平均气温9.5~10.5℃,最热月平均气温23.5~24.0℃,最冷月平均气温-5.0~-6.5℃,≥0℃总积温为3 900~4 100℃;无霜期160~165 d,终霜期在5月初,初霜期约在10月上旬;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30~134 KJ·cm-2,年日照 2 600~2 700 h,5、6 月光能资源最丰富,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9月,年平均降水量450~573mm,属温暖带气候[2]。
1.2.1 青贮调制
当根用芥菜的块根收获之后,直接将地上的叶丛用剪刀剪为2~3 cm,将剪碎的原料紧实装填于45×26 cm2塑料袋中,充分压实封口。制作青贮3袋,置室内贮藏1年。
1.2.2 青贮饲料品质分析
参照我国农业部下发的《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开封时就芥菜青贮饲料的颜色、气味、酸味和质地等感官指标以及pH进行评定。
取青贮料样品20 g,加入180 mL蒸馏水,榨碎,经4层纱布过滤后,搅拌均匀,pH计测定pH,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
剩余样品65℃烘干测初水分。样品过40目筛粉碎后,装入自封袋内待测。用烘干法测样品绝干水分。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CP);范氏法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醚浸出法测定粗脂肪(EE);灼烧法测定粗灰分(Ash);蒽酮-硫酸法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水杨酸-浓硫酸法测定硝酸盐含量,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3-6]。
芥菜青贮后感官评定见表1,各有机酸含量见表2。
从表1可见,芥菜青贮饲料在颜色、气味、酸味、质地的感官评定上达到中等品质。
表1 芥菜青贮后感官评定
表2 芥菜青贮的有机酸%DM
由表2可见,芥菜青贮饲料乳酸含量较高,达7.82%。可能由于乙酸含量也较高,故青贮饲料的pH比较高。
芥菜青贮后各养分含量见表3,硝基化合物含量见表4。
表3 芥菜青贮后养分含量%
从表3可见,芥菜青贮饲料的CP含量为22.24%。其NDF含量较低,低于30%,Ash含量在20%以上。
表4 芥菜青贮硝基化合物含量mg·kg-1
由表4可见,芥菜青贮饲料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都比较低。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水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缓冲能值。芥菜叶青贮饲料的pH较高,可能与含水量较高有关。原料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缓冲能值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虽然原料的水分含量较高,乙酸含量在总酸中占较高的比例(32%),导致pH较高,但是经过1年的贮藏,没有丙酸和丁酸的累积,说明芥菜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较好。
芥菜叶青贮饲料的CP达22.24%,而NDF低于25%,ADF低于19%,表明芥菜叶青贮饲料养分含量较高。由于芥菜叶含水量较高,直接调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为中等。
[1] 齐晓花.中国芥菜系统进化研究及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 王海,张垚,赵祥,等.倒春寒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产量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7(6):12-17.
[3] 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4] Owens V N,Albrecht K A,Muck R E,et al.Protein degradation and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clover and alfalfa silage harvested with varying levels of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J].Crop Science,1999,39(6):1 873-1 880.
[5] 杨曙明,张辉.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与测定[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6] 邹琦.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