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大规模关闭BT网站,对于影视产业的合法经营者确是福音,然而,这也可能会让生产销售盗版碟的生意死灰复燃。
“受网络盗版伤害最大的是哪批人?”去年初我在南方出差时,有人这样问我。
按逻辑推理,盗版伤害最大的应该是正版业者。但我意识到那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答案不会那样显而易见。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对方笑道:“我告诉你吧,答案是线下的盗版经营者,就是那些生产和销售盗版碟的人。”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2.0阶段,传统的盗版商受到挤压。人们将盗版电影和电视剧大规模上传到网上,跟网友免费共享。这些人并不在乎是否由此赚取利润,一切只为了有福同享,至于版权呀、利润呀,都见鬼去吧!
倒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版权的概念。他们知道盗版是不合法的,但他们有一种高于法律的道德优越感。在中国,大家从孩提时代便接受这样的教育——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人平等,世界大同,按需分配。诚然,西方人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共产主义的,但一旦碰到分享知识财产,很多人同样把版权法当做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块绊脚石。当美国打击网络盗版下载,给个别极端案例者发法院传票时(有点像咱们的抓典型),媒体的同情心是站在盗版一方的,他们会把娱乐业描述成大灰狼,把个体的盗版者塑造成毫无恶意的普通人,比如一个85岁高龄的老太太,连电脑都不怎么会用,但稀里糊涂下载了大量音乐或电影。总之,读者得到的印象是,这些人即便违反了法律,但不是坏人,真正的坏人是拥有版权的大公司。
在中国,许多网民对于网络盗版抱有相同的态度。媒体对于盗版者用的最多的描述是“不合法但合理”。最近中国政府关闭数百家BT网站后,支持政府行动的法律派和支持下载的“存在即合理”派便完全对立起来。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暂时以猫的胜利告终。这并不奇怪。像BT China那样的网站过去一直辩护说,他们只提供链接,对链接过去的网站内容的合法性无需负责,正如一个搜索引擎无需为搜索结果负责。政府的对策也同样灵巧:我不说我关你是因为你的视频内容是盗版,而只说因为你没有视频许可证。BT China没有争辩说,其实自己不是视频网站,而是乖乖把网站关闭了。网站负责人黄希威似乎被吓破了胆,声称再也不碰这样的业务了。
当我阅读美国媒体对于网络盗版的报道时,我经常会联想到上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革命。“进步人士”嘲笑版权拥有者,笑他们不愿把财产拿出来给大家分享,笑他们抱残守缺、顽固不化,是阻碍“人类前进的脚步”。在中国,这样的压力非限于口头,而是落实到行动,比如某些网络英雄。字幕组是其中之一,他们联合起来,把外国影视节目的对白翻译成中文,效率之高,可以在节目美国首播后数小时内完成中文版,而且质量要比影碟盗版商的水平高得多。他们对于节目的选择也独具眼光,挑选的节目非常契合中国观众的需求(尽管这些节目并未在中国公开播出,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市场调查)。
事实上,关于影视节目的盗版,道理可以从多方面来谈。我可以跟大多数人保持同步,认为存在即合理,以彰显自己支持民意,合乎潮流。我也可以支持政府的行动,同情影视业,认为法律高于一切。任何行动都有利有弊,扫除了BT网站,很可能会重新催生盗版碟,而贩卖盗版碟关乎成千上万人的生计,而这些人说穿了只是想借助明星的光环混一口饭吃,政府想把他们从马路上、过街天桥上或通道下清除干净,要比关闭网站困难得多,而且涉及到失业等棘手的问题。
我曾经收藏了数千张影碟。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划算,因为会浪费空间。于是我转向视频网站——那些有资质、执照齐全、资金充足的网站。只要收费合理,我并不介意付费观看。对于已经习惯一切免费的网民,收费或许需要彻底转变观念,但这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直到大家都很规范地在网上观看影视节目,那些荒诞的景象(比如北三环卖盗版碟的堵住金鸡百花影院的大门,不顾版权上传或下载影视节目从而堵塞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才会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