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京
我在中国生活学习了8年,吃过中国的饭,喝过中国的水,登过中国的山,蹚过中国的河,呼吸过中国的空气,得到过中国人的帮助,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为加强叙中人民的友谊多作贡献。
2009年寒冬时节,中国新闻代表团应叙利亚记者协会邀请对叙利亚进行了友好访问。接待兼做我们翻译的是叙利亚新闻部国际事务官员阿卜杜。中国驻叙利亚使馆李景芳参赞向我们介绍他说:“阿卜杜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中国留学并取得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叙利亚人。”
志向改变了童年的梦想
1971年1月阿卜杜出生在叙利亚南部德拉省一个名叫塔帕兹的小镇,父亲是一位农民,母亲虽是一名家庭妇女,但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儿时的阿卜杜是聪明又调皮得可爱的人。他特别喜欢体育,梦想长大了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玩归玩,阿卜杜的成绩很优秀,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89年,阿卜杜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他很想到国外去读书,起初想去德国,又考虑在约旦、利比亚、科威特、古巴、俄罗斯、中国这几个国家中选择其中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卜杜的选择目标越来越清晰:“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选择去中国学习。那时的我只知道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人口非常多,人们都用筷子吃饭,个个都会武术。我已经算好了,占世界1/4的人都说汉语,去中国留学肯定没错。”就这样,阿卜杜的志向改变了他童年最初的梦想。
充满艰辛与收获的求学之路
人们常说,金秋时节是充满收获的时节。对阿卜杜而言,在这个金秋时节,他不仅收获了实现赴中国的求学之路,在收获的同时又播下了希望于未来的种子。
1990年9月1日,阿卜杜告别自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的家乡。但是,由于家里人的偏见,直到临行之前,母亲、哥哥、姐姐全家人还是没有一个支持阿卜杜的,并且风言冷语地说:“你疯啦,去中国留学,语言不同,汉语又难学,你看着吧,过不了两个月你就会两手空空、乖乖地回家来的。”阿卜杜是个心中有数的聪明人,他笑着对家人说:“你们就放心等着我的好消息吧!”然而,当飞机将要起飞时,他的眼泪还是快流出来了。此时完全可以想象,一个19岁的“大男孩”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只身一人辗转巴基斯坦,再转机飞北京,这个大胆的决定的确需要勇气和决心。
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阿卜杜走出机场,眼前一片陌生。看到的中文文字他一个都不认识;听人说的汉语,他一句也不明白。他心里直打鼓:“这门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我能学好吗?”
还算好,阿卜杜早有准备,将自己要去的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后改为北京语言大学)几个中文字写在了一张小纸条上,“打的”时,让出租车司机一看就明白,送他到了学校。
“刚进北京语言大学大门口,我就看到几张老外的面孔,心想,他们也是老外都能学好,我不会比他们差吧?”阿卜杜给自己打了一针“心理安慰剂”。
采访中,阿卜杜回忆说,19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学习汉语,起初从饮食起居到学习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人生的一次严峻挑战。于是他每天都努力学习汉语,越学越喜欢,越学越看到希望。老师也特别为他高兴,甚至都不敢相信,阿卜杜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生。为了学好汉语,阿卜杜甚至在前三年留学的日子里没有回过一次家。他说:“我当时就是想,无论学习汉语有多么艰难,我就是要学得比别人好,不能两手空空回家去。”
终于,阿卜杜经过4年的寒窗苦读,如期毕业了口就在他准备回国时,学校外事处告诉他,中国教育部最新规定海外留学生考试成绩在班里前三名者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我一听这个消息马上去外事处查看我的毕业成绩,一看,我是第三名,有机会再深造,当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留下来,继续攻读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学院汉语语言专业硕士”。至今,阿卜杜向记者讲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时依然目光炯炯,无比兴奋。
1994年9月,阿卜杜在这个难忘的金秋时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成为了一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阿卜杜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当记者问他:“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门课?”阿卜杜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古汉语”。莫非他喜欢学古汉语是因为最难学?记者又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最难学。”
为叙中友谊架起沟通的桥梁
“1998年夏天,我很自豪很骄傲地取得了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专业硕士学位。”阿卜杜说这番话时双眼透出兴奋的目光。的确,他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一诺千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获取学位后,阿卜杜又为记者讲起他将要回到叙利亚后所怀揣的美好憧憬:“我经过8年的努力学习,终于拿到了汉语与语言专业的硕士学位,回到叙利亚可以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了。”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回国后,他没有机会说汉语,他的工作也和汉语无关,虽然阿卜杜英语也相当不错,但他还是希望他的中文学有所用。为此,他千方百计寻找一切机会练习汉语——走在路上只要看到长得像中国人的人,他就会主动上前去和人家打招呼、聊天。可是,这样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听不到声音、说不上汉语怎么办?他就天天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节目。这还不够,他又自己花钱安装了卫星天线,下班回到家,就收看CCTV-1、CCTV-4及其他能收到的电视节目。当妻子孩子也要看电视时,阿卜杜就对他们“说好话”,让他们白天看,自己晚上看。
阿卜杜说,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叙利亚和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叙利亚,也让更多的叙利亚人了解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叙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高层互访和各层面的访问不断增加,阿卜杜这位“中国通”也有了用武之地。虽然他负责的工作是叙利亚新闻部公关司国际合作事务,但是中国出访叙利亚代表团通常最重要的翻译任务都交给了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阿卜杜都得“精通”。他回国11年来,从未放松过对汉语的学习,他不仅听广播、看电视,还常常到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翻阅中文的杂志和报纸,并每天坚持阅读中文小说,《白鹿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魂》等他都读过。阿卜杜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他常常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上了解中国的近况,并告诉叙利亚朋友。他说:“中国的新闻,我只相信中国媒体的消息来源,而个别西方媒体总是不顾事实,别有用心,对中国或其他一些第三世界的媒体说东道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不真实,不客观,不可信。”
前些年,在叙利亚,由于说中文的机会不多,一些曾经学习中文的人,包括阿卜杜的同学,都渐渐放弃了中文。阿卜杜“苦口婆心”劝说他们:“你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中国在世界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增长速度令人惊讶,中国未来的潜力无限,学好汉语肯定有用。”就这样许多已经放弃学中文的人又学起了中文。
阿卜杜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但从未放弃过每天坚持对中文的学习。任何一位中国朋友赴叙利亚访问,他都会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叙利亚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此次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叙利亚之行,阿卜杜基本上全程陪同,参观了叙利亚国家博物馆、记者协会、通讯社报业集团、电台、电视台并前往塔尔图斯省、拉塔基亚省、阿勒颇省等地参观访问。他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为两国新闻同行的交流、增进中叙两国人民的友谊付出了心血。
阿卜杜深情说:“我在中国生活学习了8年,吃过中国的饭,喝过中国的水,登过中国的山,蹚过中国的河,呼吸过中国的空气,得到过中国人的帮助,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为加强叙中人民的友谊多作贡献。”
我们离开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回国时,还是李景芳参赞、哈蒂佳、穆哈穆德女士、阿卜杜一行前往机场送行。离别时,阿卜杜依依不舍地和我们告别。他的中国情结永远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