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2010-04-29 00:44孟兰英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3期
关键词:马海德金根

孟兰英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批外国人。他们当中,有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有为边区军民看病的医生,还有研制出粗制盘尼西林的专家……尽管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所做的贡献不同。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和全部智慧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杨林:从学生领导人到红军将领(朝鲜1898—1936)

杨林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中學时代积极组织参加反日学生运动。1919年,因加入反日团体遭日本军警的通缉,遂秘密来到中国,在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朝鲜族反日军事学校任教员。

1924年,杨林到广州考取黄埔军校,此间他接触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党组织派杨林和他妻子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政治、军事课程。1930年夏回国,先后任东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6月,组建了北满工农义勇军第4军第1纵队。

同年7月,杨林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为支持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设立劳动战争委员会,杨林任该委员会参谋长。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组织训练了10个红军补充团,为战争筹款60万元,为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作出了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杨林被任命为红军干部团参谋长,在巧渡金沙江中,他带领干部团,没费一粒子弹,未损失一个人就夺取了绞平渡口。在直罗镇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消灭残敌一个营,活捉敌师长牛元峰。

1936年2月,党中央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杨林所在的营为先锋营,他遵照中央的指示,于22日夜,带领先锋营开始渡黄河,登岸成功后,立即向敌人发起攻击。战斗中,杨林不幸腹部中弹,昏迷中他仍在不断地询问:“前方的情况如何?毛主席过河没有?”并坚定地说:“你们不要管我,赶快前进。”不料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时年38岁。

北满工农义勇军的创始人金根

(朝鲜1903—1937)

金根1903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08年随家移居吉林省和龙县。1916年入延吉中学读书。从1929年开始,到龙井大成中学任教并与10多名革命青年一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热情的鼓舞下,家中的许多亲属都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1930年6月,金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勇敢地投入到了战斗之中。

从1930年开始,他根据党的指示,在汪清一带建立了武装组织。1932年6月,由他组织创建了北满工农义勇军,率部在宁安、穆棱、汪清等地英勇杀敌。1936年8月,金根被调到8军l师任政治部主任。当时,新组建的部队纪律不严,情况复杂,他抓住政治思想工作,进行部队的宗旨教育,作出了“要遵守群众纪律,不准抢老百姓东西,不准吸鸦片”等项规定,使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有了加强。

1936年10月,日寇派人进行政治诱降活动。金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以灵活的策略和果断的措施,将劝降人员全部消灭。

1937年12月3日,在日寇的勾结下,8军警卫连中出现了少数叛变投敌分子,其中两个叛徒手持武器突然闯入金根的住处,对他进行威胁、恐吓,面对叛徒,金根坚贞不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罗生特:新四军中的“白求恩”

(奥地利1903—1952)

罗生特190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被陈毅称为“活着的白求恩”。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罗生特以涉嫌共产党员和犹太人的罪名,被投入德国的集中营。1939年春,因查不出罗生特是共产党员的证据,而集中营又人满为患,他被勒令离开奥地利。出于对毛泽东为首的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队伍的仰慕,他从奥地利直接来到上海。经过一些曲折,于1941年3月20日,来到江苏省盐城的新四军军部。

罗生特参加新四军后,发现新四军缺乏医疗人员。在他建议下,新四军开办了卫生学校,培养人才。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编写教材,自制教具,把随身携带的大批医疗器械捐献出来,供学员们使用。他为学校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培训制度,使新四军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从而赢得了新四军将士的尊敬,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

1942年春,罗生特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申请。陈毅自愿做介绍人。经上级党组织同意,罗生特作为特别党员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转战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历任大军区卫生部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等职。

1949年9月,罗生特回国前夕,特意去了上海。当他见到已任上海市市长的老友陈毅时,分外激动。陈毅特意为他定做了一套漂亮的西服,作为罗生特回国的赠礼。陈毅在为罗生特饯行的宴会上,高度评价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称他是“活着的白求恩”,并颁发给他中德文对照的荣誉证书。

1949年11月底,罗生特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1952年4月22日,因心肌梗塞不幸病逝。

为了纪念罗生特医生为中奥友谊作出的贡献,在中国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为他建立了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全身塑像。1992年10月5日举行了塑像揭幕仪式,山东省莒南县医院被命名为罗生特医院。

许亨植:松嫩平原抗日尖兵

(朝鲜1909—1942)

许亨植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又名李熙山。因其父参加朝鲜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义兵运动”失败,1913年被迫举家流亡中国辽宁的开原。1929年到黑龙江省的宾县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哈尔滨参加反日大游行时被捕入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宾县、汤原、珠河(今尚志)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领导进行反日斗争。

1934年6月后,任东北反目游击队哈东支队三大队政治指导员、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参加创建珠河抗日游击区。1935年1月起,先后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团长、团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曾在哈尔滨东部地区指挥高力营子、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战斗,1936年任北满临时省委委员、抗联第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洽部主任。率部开展抗日游击战。1938年调任第三军新编二师师长,对原三师和五师的部队进行整顿。1939年后,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第三军军长兼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指挥所部在松嫩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取得了兰西丰乐镇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当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后,仍克服重重困难,率小分队坚持战斗。1942年3日,在庆城青峰岭与日

军作战中英勇牺牲。

巴苏华:战场上的白衣天使

(印度1911—1985)

巴苏华1911年生于印度。原名为比乔埃·库马尔。为了表示他对中国的爱,将原来的名字改成了巴苏华的中文名字。1934年加入印度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印度医科大学。同年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1939年到达中国延安。1939年3月至10月,在八路军总医院外科任主治医生。同年11月与爱德华、柯棣华一起,先后到晋东南、晋察冀前线做救护工作。194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回到延安后除继续服务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外,还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并在朱德任主席的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同盟中,负责编辑《中国报道》杂志。1943年6月回国。1985年病逝于印度。

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美国1910—1988)

马海德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中国。1936年,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达陕北保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通过考察,他感到,根据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时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他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海德姆”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从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共为边区军民看病4万多人次。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外事组顾问,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等职。1950年经周恩来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消灭性病和麻风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恢复了马海德的卫生部顾问的职务,他重新担负起医疗卫生战线的重要工作。马海德此时已经患上了前列腺癌。从1976年到1984年,他先后接受了8次手术,组织上和家属都要给他安排后事了,但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1983年,在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的庆祝会上,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邓小平同志紧紧握住马海德的手,感慨地说道:“50年,不容易啊!”这短短的话语里,辉映出了马海德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1988年秋天,马海德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仍然念念不忘同麻风病作战。他对前来探视的同事和友人说:“再用两年时间,我们就能打败麻风病了。”他还嘱咐妻子苏菲,一定要把他侄儿从美国寄来的一笔捐款,交给麻风病基金会使用。10月3日,马海德不幸逝世。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傅莱:成功研制出粗制盘尼西林

(奥地利1920—2004)

作为国际友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傅莱从一名帮助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同情者成为坚定的反侵略战士,从一位中国人民的友人成为中国人民中的一员,被称为白求恩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生前曾担任全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等职。

傅莱,192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9年1月,年仅19岁的傅莱辗转意大利抵达中国上海。1941年,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通过重重封锁线,到达了他向往已久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1944年,傅莱调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担任内科教学工作,就在这年秋天,经聂荣臻同志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傅莱在谈起自己这段历史时十分感慨:“我离开祖国来到中国寻找八路军队伍,寻找共产党组织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傅莱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一面继续执教,一面从事科研工作。他利用美国援华委员会寄来的青霉素菌种和部分资料,成功研制出了粗制盘尼西林,缓和了我军缺乏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中国国籍。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处、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医学院任职。这期间,他为西南地区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的防病治病奔走,为人民健康事业的改善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傅莱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入党那天起,他就不再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了,而是以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和思路来理解中国、看待中国。他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

猜你喜欢
马海德金根
花迎亚运 手有余香
镜头下的苏州变迁,那样美
Measurement of 232Th(n,γ)cross section at the CSNS Back-n facility in the unresolved resonance region from 4 keV to 100 keV
安徽省怀宁县老年大学书画作品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马海德简介
他为中国消灭麻风病做出巨大贡献
娶“延安第一美女”,首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解放上海第一爆
半世纪情缘 一辈子信仰
传奇的后海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