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任重而道远

2010-04-29 23:39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6期
关键词:哈佛案例培训

东 平

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中国文化和一般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四大名著、武术、气功、中医等等。而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正是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很尴尬的地方。

呼宝民;外文出版社社长。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至19gg年任外文出版社俄文部翻译,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任外文出版社总编室主任,2002年至2005年2月任副社长,2007年7月任社长至今。兼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俄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传播》编委会成员、第五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编辑学会翻译编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10月至11月,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社长呼宝民参加了“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接受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培训学习。通过学习,他感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对美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对中美之间国情、文化差异也有了进一步比较鉴别。这对于进一步做好中国对外出版单位的领导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以下便是本刊记者采访他的对话。

哈佛的案例教学新颖实用

《国际人才交流》:呼社长,您好!能简要介绍一下去年您参加的哈佛培训项目吗?

呼宝民:我们参加的这个培训项目是哈佛的“王牌”培训项目,在美国极受欢迎,据老师和往届培训学员讲,啥佛的其他培训项目经常招不满,而这个培训项目每期都是学员爆满。它所针对的培训对象是美国十四、十五级官员,相当于中国的司局级干部,同时也招收外国同等级别的官员和领导干部参加培训,许多美国政府机构或军方官员干部都以能参加哈佛该项培训为荣。

《国际人才交流》:哈佛的培训教学有什么特色,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呼宝民:哈佛的案例教学方式非常新颖、活泼。教学中,老师很重视学员的人人参与。既安排课前学员个人预习,也组织课前小组讨论,上课时,老师提出案例,要大家参与讨论,在一些问题上,学员们既有共识,也有争论,有时会形成一个最终意见,有时也可能争论不休,老师一般会最终做一个总结或结论。这种案例讨论,最后做出总结的方法,也是美国领导者和政府机构通常的决策方法,是典型的美国方式,而这种从民主到集中,群策群力的领导决策过程对我國的领导决策方式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国际人才交流》:哈佛培训中,老师通常还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呢?

呼宝民:哈佛培训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有的老师更注重实际演练,通常课上会让学员们分成若干组,分别按角色讨论演练。有的老师则要求学员讲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个人的实际案例,然后组织其他学员共同参与这个案例,为提供案例的学员出谋划策,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国际人才交流》:哈佛培训的案例教学对学员的工作实践和增加实际经验有哪些帮助?

呼宝民:哈佛培训的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例如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员进行了一个拆迁案例的实际演练。老师要我们学员分别扮演拆迁方官员和被拆迁的咖啡店老板,要双方在商讨谈判中,实际学习如何讨价还价,如何运用谈判技巧最终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就在其中扮演了咖啡店老板的角色,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演练,学以致用的生动教学培训,不仅使我增加了拆迁谈判技巧的实际模拟经验,也从中更加深入了解到了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心理。

当然,也有一些教学案例因与中国国情完全不同,对我们的意义并不大,例如政府和议会之间的谈判、扯皮等等。

美国实地生活中的深入沟通

《国际人才交流》:通过培训学习和与美国学员的紧密接触,您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了解有什么变化?

呼宝民:我参加的这期培训班共有学员76名,其中5名香港公务员,1名斯里兰卡外交部官员,4名大陆学员,其余66名都是美国高级公务员。他们对待学习都比较自觉,上课时没有老师提醒,没有手机铃声,没有人看手提电脑,对待同学很有礼貌,反映出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

《国际人才交流》:通过这次美国培训,对中美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有什么感受?

呼宝民:这次培训有别于一般工作出访,出访时往往时间紧促,接触了解多限于美国社会的表象,而这次在美国实地生活和与美国学员直接接触,使我对美国社会的了解进入了更深层次,对中美之间的文化社会差异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比如,我看到美国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在各方面比较注意节俭和实用。我们住宿的房间布置得简单,一切设施都很实用,不讲求奢华,无论是公寓,还是教室,设计上也非常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决不搞大而不当的“面子”工程。吃饭方面,美国人同样讲求简单和营养价值,相比之下,中国人这些年富裕起来后,奢华攀比之风泛起,许多时间和金钱都浪费在“吃喝”上面,我认为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态度是可取的。

另外在与美国学员的接触中,我看到他们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文明素养和礼让风范,以及良好公共道德和热心公益态度。比如对女性的尊重,对残疾人的平等态度等,而这些方面正是眼下中国国民素质所欠缺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经历了一件事。那天我陪同外文社邀请的一位外国友人参加奥运会闭幕式,这位外国友人是残疾人,我为他推着轮椅出入会场,但到了电梯口就是上不去,许多中国的健全人都争先恐后挤上电梯,丝毫没有谦让残疾人的意思,最后我只好另辟他径,才走出会场,避免了给国外嘉宾留下尴尬印象。

这些年,中国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已为世界公认和瞩目,但在软实力和文明素养方面,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养成才能逐渐拉近差距。中国人应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哈佛我还感受到,美国非常重视人才,能想方设法延揽世界优秀人才为之服务。比如哈佛每周都要举办多场报告会、讲座,邀请世界各国政要、名人、顶尖学者来进行演讲,并为参会听众免费提供茶水餐食,这使人感到美国这个国家很大气,很开放,对汇聚世界优秀人才,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

《国际人才交流》:除了美国的长处之外,透过表象,是不是也看到一些问题?

呼宝民;当然,美国社会也存在不少问题。透过表层,我对美国社会也有了更实质性的了解。美国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民主、自由、人权的国度,这也是许多中国人的美国梦所向往的。在我的意识中也认为美国就是讲求平等、民主、人权的国家,但深入其中观察,其实不然。在美国民主、自由、人权的表象下,也有种族歧视等问题,不少生活在美国的亚

裔、华裔人士向我诉说过他们在求学、求职、升职等方面都曾感受到被歧视。还有一实例:美国一所学校上课时,老师拿出两个娃娃,肤色一黑一白。问学生喜欢哪个。结果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皆回答喜欢白皮肤娃娃。以此看出,种族歧视已深入到美国少年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不要以为美国就是天堂,它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在美国学员中,特别是在军方任职的学员,我感觉他们常常会有“老大自居”的意识和表现,考虑问题及解决方案时,多从美国的价值观出发,有一种强加于人的态势,同时,他们十分欠缺对其他国家的关注,缺少对其他国家的正确认识,更看不到自己的弱项,根本没有向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学习的意识。长此以往,就会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怕存在问题和短处,就怕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问题和短处。就像长跑比赛一样,跑在最前面的人,往往不容易意识到危机和竞争对手,而一直紧盯前者,有追赶目标,后来发力的人,就有赶超前列,争取第一的希望。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任重而道远

《国际人才交流》:您作为中国国家对外出版机构的负责人,身在我国对外出版的重要对象国之一——美国参加培训,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更深切感受呢?

呼宝民:总体感觉,美国以及我近年走过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比过去多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进步、富强已成为他们不能否认的事实,也越来越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中国的出版物在美国受到欢迎,我也利用机会观察美国的一些书店报摊,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报刊,尽管这些书刊中对中国的观点、看法五花八门,议论不一,但世界需要中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发展进步状况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在海外的影响又是极为不对称的。比如在哈佛培训时,校方安排我们中国学员和美国学员同住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我的室友是一位美軍陆战队的军官,通过和他聊天我发现,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过中国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对中国十分缺乏了解,甚至存有许多误解和偏见。即使是一些美国教授和老师,也同样缺乏对中国的基本认知。作为中国的对外出版人,我感到很不安,也很内疚。

为了能为改变这一现状出点力,我决定在培训期间,向哈佛大学赠送一批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中国国情的图书,供老师和培训学员们阅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国际人才交流》:一般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怎样?他们熟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呢?

呼宝民:身在对外出版的对象国,我更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外宣工作还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我们要面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不解、误解、曲解,甚至“妖魔化”,强化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中国五千年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而要重在塑造当代中国文化的品牌。

因为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中国文化,和一般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四大古典名著、武术、气功、中医等等,而中国的当代文化呢?几乎是一片空白。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我们可以向世界炫耀的仍然只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而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正是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很尴尬的地方。这样的尴尬,也正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匮乏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化形象,尚缺少整合,缺少提炼,缺少有效的国际推广。

由此看来,我们从事对外出版传播的责任很重大,任务很迫切,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绝不是一句空话,要做的实事很多很繁重,中国外宣人任重而道远。

在美国的书店报摊,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报刊。尽管这些书刊中对中国的观点、看法五花八门,议论不一,但世界需要中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猜你喜欢
哈佛案例培训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