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璋:难能可贵的侨中桥

2010-04-29 23:36司文博丁志峰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6期
关键词:悉尼大学中澳校友会

司文博 丁志峰

他身兼多职,十分繁忙,但只要是对中澳关系发展有益之事,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在澳数十年如一日情系祖国,多次为中澳高层领导牵线搭桥,为侨胞学子作贡献,尤其是在中澳关系最为波澜壮阔的时候,成为中澳友谊的参与和见证者。因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澳关系发展,为中澳交流和友谊做出的杰出贡献,成为受人尊重的华人华侨领袖,两次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

今年的清明时节,澳洲华人华侨领袖、悉尼大学高级专家、澳大利亚中国大学校友会联盟主席丁兆璋返华进行学术交流并携家人回老家苏州祭祖。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澳大利亚总代表杨长聚的委托,我们有幸接待并结识了这位令人尊敬的专家长者。

4月7日晚上9时,丁兆璋不顾日间之劳累,一身正装如约出现在友谊宾馆的走廊里,刚一见面,他即热情地高举双手迎向我们,边寒暄边向每个人躬身致意,儒雅长者的谦逊之风,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丁兆璋,悉尼大学无线网络及通讯电缆技术主任,澳大利亚澳华学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澳大利亚江苏省华人华侨总会荣誉会长,澳大利亚中华情联谊总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清华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国燕京华侨大学教授。他身兼多职,十分繁忙,但只要是对中澳关系发展有益之事,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在澳数十年如一日情系祖国,多次为中澳高层领导牵线搭桥,为侨胞学子作贡献,尤其是在中澳关系最为波澜壮阔的时候,成为中澳友谊的参与和见证者。

忠良世家苦涩童年

丁兆璋出生于古城苏州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祖辈曾为苏州引进最早的发电技术,并建立为全市提供电力与照明设施的苏州电灯厂。母亲的娘家是知书达理的书香门第,舅舅杨公毅曾在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母亲十月怀胎时,正值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不得已逃到美丽的穹窿山下的一个农庄里,在一棵大树下产下了他。

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宝山一带的难民蜂拥逃至苏州。丁家上下立即开仓济粮。母亲不顾坐月子的辛苦,日夜忙于烧饭做菜,安排难民吃住,粮食不够时,把自己坐月子吃的“菜干头”都拿出来分给难民。丁家为患难同胞竭心尽力,受灾民众无不感动。

日军占领上海后不久又迅速占领苏州,不幸终于降临到这个家庭。当时驻扎在苏州的日本兵误认为丁兆璋的父亲是“申国兵”,用枪托捶打,致其重伤离世,时年33岁。丁家从此家道中落。

遭此飞来横祸打击,丁兆璋母亲全身瘫痪。但因膝下有5个子女,她竟顽强地战胜病魔,夜以继日地刺绣,在园里种菜、栽果、养猪、养鸡,克勤克俭,支撑家庭。为不让孩子们辍学,每到开学时,她总要到学校去恳求减免学费。当低班同学高声喊着“开学了,开学了,高高兴兴上学校”时,丁兆璋多次看到母亲满面泪痕。

人非铁石,热血何用?再不用功,有何脸面回家见人?丁兆璋内心埋下自强不息的种子,此后,他在小、中学连续跳级,并以较小的年龄考上清华大学。

艺精学高破格擢升

1959年清华毕业后,丁兆璋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执教中,他参与设计了先进数控机,获国家科技奖。与同窗王其藩等编著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等书,对当时将微型电脑技术引进中国起到了先导作用。

1981年,经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推荐,丁兆璋来到澳大利亚久负盛名、有“南半球牛津”之称的悉尼大学,从事电脑通讯的研究工作。当年,他即为悉尼大学成功建立了第一个先进的光纤通讯网络系统而初露头角。此后很快被遴选为澳大利亚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并成为悉尼大学网络骨干力量。

1985年,悉尼大学发生一次意外——计算中心与主校园的通讯突然中断,学校秩序大乱。当时任何的先进仪器都无法测出故障点,请来的各路专家也都很茫然。凭借扎实的电子学和图论功底,丁兆璋决定接受这一挑战。他来回奔波于各个计算机站,测量电信号的变化,最终推测出故障就出在距计算中心约110米的地下,当时已是凌晨4点。

一大早,丁兆璋急匆匆找到主管人员,说明自己的结论。尽管校主管人员及同事们以疑惑的眼光打量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但还是以公平的信任给予他一个机会。人们扛来锤和钻,开始开掘水泥路面。虽然对自己的计算有信心,但看着工人们真刀真枪干时,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万一错了呢?那不就辜负众望了吗?”

人们最终将电缆线挖了出来,仿佛是一个玩笑,这一段电缆竟然完好无损!大家有点泄气,纷纷离去。“不会错的!”丁兆璋坚持自己的判断,他不但不退却反而亲自跳进坑里,用手不停地沿着电缆扒土。没扒几下,一截被老鼠咬坏的电缆露了出来,丁兆璋的计算是正确的!悉大通讯很快恢复了正常。

此事不胫而走,轰动全校。他被破格提拔为高级专家兼高级工程师,这是悉尼大学计算中心的最高技术职称,同时他又被悉尼大学终身聘用。2009年3月,《悉尼大学校报》又以“悉尼网络大师”为标题,介绍了丁兆璋的工作,篇幅超过了半个版面。

创建华人社团随时伸出援手

澳大利亚有不少华人、华侨,很多都是赴澳深造的学者。远离故土,人们渴望有一个家乡的社团互通有无,聊慰思乡之情。为此,丁兆璋会同刘祖霞博士等人,于1986年成立了澳大利亚清華大学校友会。这是大陆赴澳学人在澳成立的第一个校友会,起初只有8个人,但现在已发展到近300名会员。每逢传统佳节或学校校庆,校友会就组织校友及家属欢聚一堂,茶话联欢。

同年,丁兆璋又与著名微生物专家詹耀曾等4位教授,创建了另一个高级学术团体——澳华学人协会。该协会成立时也只有教授、讲师10人,但如今已在悉尼地区的8个大学设有分会。丁兆璋从秘书做起,直至今日的常务副会长,很受协会成员的欢迎,不让他离任。

20多年来,在会友的协助下,丁兆璋在这两个学术团体内外,先后组织了数以百计的各种学术及联欢活动。因为他热心公益,为人敦厚,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2008年被选为澳大利亚中华情联谊总会名誉会长;2009年被选为澳大利亚江苏省华人华侨总会荣誉会长及澳大利亚中国大学校友会联盟主席。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对于来澳后遭遇困难的人士,丁兆璋总是尽可能提供帮助。“能帮就帮,不能帮也安慰别人一下。很多人刚来澳洲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家里有个板凳,这么长,”丁兆璋比划着,“有两个年轻人,我把他们从机场接回来,都是从来没见过面的。(家里没有别的地方住,)他们两人就睡在这条长凳上,很艰苦。但现在,他们都是成功人士。他们一定要请我去,说要报报恩,我说报恩不要,这件事情我都忘记了。”

丁兆璋不求别人回报,但却赞许“知恩图报”的美德。他说:“中国的礼仪很好,外国人你请他吃饭,对你说一下‘Thank you就好了'但中国人都记在心上。”20多年来,丁兆璋接待过的人数以百计,帮助过的人数以千计。

参与高端交流助推中澳发展

朱铬基就任国务院总理之前,曾以上海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访问澳洲,丁兆璋以校友身份应邀参加见面会。朱锫基高出丁兆璋几届,当得知丁也毕业于清华电机系后,朱锫基说:“那你是我的小弟啦!”并说,“上海就似澳洲的悉尼,悉尼、上海以后要多多交流。希望你有时间到上海做点工作。”

胡锦涛主席曾两次访问澳洲,第一次访问时会见清华大学诸校友,丁兆璋位列其中。2007年9月,胡主席参加在悉尼召开的APEC峰会,第二次访澳,胡主席专门向总领馆提出,要见—下丁兆璋。

9月6日下午,在悉尼Wentworth Hotel金碧辉煌的会客大厅,丁兆璋见到胡主席。一见面,胡主席便对他说:“你的信我收到了。”丁兆璋拱手说到:“非常感谢您!”随即向胡主席介绍随他一同前去的清华校友。他指着张长龙向主席介绍道:“这位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来的张先生。”张长龙热忱地同主席握手。丁兆璋又说:“在祖国统一大业完成后,盼望您去台湾接见清华校友!”胡主席欣然再次与丁兆璋及张长龙握手。

丁兆璋不仅同中国多位领导人有着良好的交往,因对澳洲的贡献和诚恳为人,他和澳大利亚历届朝野领袖也都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曾把丁兆璋和他的女儿、弟弟请到总理官邸,并委托他代向当地华人问好。

中澳关系有时陷入低谷,每当这时,丁兆璋便会适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力促中澳关系向趋好方向发展。1996年,澳洲出现一些种族歧视风潮,霍华德在总理府召见了他。丁以清华校友刘祖霞博士在二战中冒险援助关押在马来西亚的澳大利亚战俘为例,来证明华人具有高尚的品格以及与澳洲公民血肉相连的感情。他据理力谏,赢得霍华德总理及前移民部长雷锋等的一致赞同。

1996年霍华德首次访华,特聘请丁兆璋为顾问。丁把此项任务视为中澳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他提供了一份lO多页长的报告,敦促加强中澳友谊。他还介绍了中国的礼仪以及领导叭的爱好与习惯,教会霍华德简单的问候语与汉字。后来,霍华德访华十分成功,中澳友谊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他和丁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任期的12年中一直和丁保持着交往和书信联系,卸任前的最后一天还向丁发过两个短信。

丁兆璋不但与自由党领袖而且和工党领袖也都有良好关系。他和澳大利亚前总理、工党的霍克关系也非同一般。1991年,当霍克在相隔10年后再次在悉尼大学宴会厅见到丁兆璋时,曾激动地挥笔:“璋,十年时光过,君我共安好,祝愿鹏程飞更高”。霍克登上《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今年第—期的封面。当我们将本刊拿出时,丁兆璋眼前一亮,和女儿同时叫出霍克的名字,欣然接过杂志,表示将把杂志亲自送至霍克手中。

宣传中国文化传承中澳友谊

丁兆璋现在拥有一个约40人的国际化大家庭,他的3个外孙、外孙女都是混血儿,家里交融着东西方两种文化。外孙、外孙女的名字都和外公有关:外孙名叫丁永璋,外孙女名叫丁淑璋,小外孙女的名字与他完全相同,就叫丁兆璋。

丁兆璋的女儿丁卫宏及儿孙等此次陪同他—起来到中国,她出生在北京,读中学时去往澳洲,口音中仍夹杂着北京味。她说,我们在澳洲这么多年,其实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是中国人的勤劳、好客,还有努力,才使我们有了今天,当然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的思维,但我们主要做的—点还是宣传中国的文化。宣传中国文化,靠翻译唐诗宋词,别人不一定懂,懂了也未必感兴趣,带他们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苏州园林,他们也不—定懂。我们靠的是我们的“为人”,这本身就是—种显明的文化。

“本来我们就想低调而来,一是回苏州给奶奶上坟,再者想看看中国现在(发展得)怎么样,特别是带着几个小孩子来学习一下”丁卫宏说,“中国已是澳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澳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我爸爸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是培养祖国人才,一个就是帮助第三代、第四代起步,我们要一代一代把中澳友谊的火炬传下去。”

猜你喜欢
悉尼大学中澳校友会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悉尼大学开发出可保护碳纤维性能的回收工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宓迈克:悉尼大学中国中心,用服务拥抱世界
380家山东企业受益中澳自贸协定
中澳煤炭产业的合作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
The Ownership of Heritage Area with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pporach
——Taking Tianzifang and The Rock as Case Studies
2015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省侨办建立联谊共同体
为中澳交流架设“金”桥——记金信集团董事长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