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孙栋的故事

2010-04-29 22:38马京生王建蒙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8期
关键词:孙家钱学森导弹

马京生 王建蒙

孙家栋,中国探月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把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送上了月球。当年孙家栋搞卫星,就是钱学森点将,聂荣臻亲自批准的。孙家栋认为,对恩师最好的回报就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航天专家孙家栋,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授予他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孙家栋饱含深情地说:“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诚然,他跟着钱学森从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干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

如今,在孙家栋的脑海中,有一封永远抹不去的信件,那就是98岁的钱学森写给80岁的孙家栋的最后的生日贺信:

孙家栋院士: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00九年二月二日

孙家栋手捧钱学森的贺信,一字一句地看着,心里涌动着阵阵激动。他怀着感激的心情给钱学森家里去电话,对98岁的航天老人表示诚挚的感谢。钱老虽然是他的领导和恩师,还比他年长18岁,但在信中钱老竞7次用“您”这个称呼,还称他80岁为大寿,这些都让他“不敢当”。孙家栋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觉得自己能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十分幸运的,钱老谦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令他一生受用。

钱老的儿子钱永刚告诉孙家栋:“信写好后,我们又给钱老读了一遍,钱老一字一句认真听完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颇有感触地说,‘家栋都要到80岁了'在我眼里他好像还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

半个世纪过去了,往事如烟。时年近百岁的钱老仍然记忆犹新,孙家栋就是28岁时跟着他搞航天的。

钱学森言传身教孙家栋初露头角

孙家栋永远难忘钱学森带领他搞航天的那个年代,那时中国航天刚刚艰难起步。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分别向毛泽东、周恩来和几位元帅陈述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见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发展最早的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研究院成立仪式,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导弹事业有规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全面展开。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

那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已经是知名的科学家,他被美国两位将领称为:“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他回到祖国,陈赓大将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导弹?”他答道:“为什么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孙家栋也具有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每年年终考试都能获得全优5分,还获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他下决心毕业回国后为祖国建设大干一番,命运给孙家栋造就了机遇。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归国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总体部报到。让他去搞导弹总体,他真是又高兴又担心。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那年“五一”节前的一天,孙家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的一个会议,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院长钱学森。

钱学森非常重视总体部的工作,经常来检查工作。钱学森在解答问题时总是有问必答,有板有眼,令孙家栋非常敬佩。

正当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开始刚刚起步时,1960年8月13日,在国防部五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了全部图纸、资料。就在3个月前,苏联专家说中国的火箭特种燃料不合格,让我国购买苏联燃料。结果是燃料没运来,援华专家却走了。面对困境,中国的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T--条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航天的道路。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1960年9月10日,中国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

时隔不到2个月,1960年11月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击中目标。在现场的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钱学森举贤荐能孙家栋敢为人先

让孙家栋永远难以忘怀的是,当年他搞卫星是钱学森点将,聂荣臻亲自批准的。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孙家栋还在苏联留学。

1958年,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孙家栋想起了曾经和苏联专家聊天时不经意听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中国搞成了导弹,那么放卫星就不难了口”

钱学森非常支持孙家栋敢为人先的科学设想。钱学森认为孙家栋在从事导弹总体设计方面不仅制定方案认真严谨,而且对发射卫星设想大胆,思路开阔,很有那么一股创新的勇气。

当时同行们都羡慕孙家栋赶上了那颗“幸运星”——高奏《东方红》乐曲的中国第一颗卫星。然而,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1967年3月,国家要加快卫星研制速度,加强卫星总体工作,担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钱学森认为,将孙家栋由火箭总体调去搞卫星总体最合适,虽然孙家栋出身不是“红五类”,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他又在苏联留学8年,但是他爱国敬业,是一个可信任的、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家。于是举贤荐能,向聂荣臻元帅推荐孙家栋担任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领导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调令是1967年7月29日午后传达给孙家栋的。在钱学森-的推荐下,孙家栋当天由搞导弹转入了搞卫星。他的人生转折来得如此迅速,“八一”建军节,他便走马上任了。从此,孙家栋挑起了这副“天字号任务”光荣而沉重的担子。

为了尽快启动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孙家栋向钱学森提出建议,由一分院推荐几个搞总体方面的技术人员。钱学森考虑后答复,从一分院抽人可以,但在当前“文化大革命”两派正在闹腾的情况下,推荐来的人能不能保证质量很难说。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依靠一分院推荐,由你孙家栋提个名单后再研究确定。

当时的孙家栋只有38岁,虽然年轻,但因工作出色,在人们眼中已是有影响的人物,然而两派势均力敌,他稍微不

注意就会引火烧身。想到钱学森是一位治学严谨又十分爱护年轻人的领导,有钱老的支持,他打消了顾虑。孙家栋心一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计抛弃一切顾虑,完全从搞卫星的需要出发来挑选人,被选中的人只要条件优越、技术水平高超,就不去管他是这派那派的。于是,孙家栋详细考察了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他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后来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的干将。这“十八勇士”挑出来后,两派居然都没意见,原来大家有目共睹,这“十八勇士”由于系统、专业分配合理,每个人的基本素质都无可争议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有趣的是,两派入选的人数比例无意中竟大体一致。

孙家栋将这18个人的名单上报给钱学森,钱学森点头赞同后又很快得到聂荣臻元帅的批准。

有趣的是,1967年10月,当“十八勇士”离开一分院时,两派人员高举彩旗、各站一方,敲锣打鼓,热烈欢送。这在两派矛盾势不两立之时,实属罕见。当时的领导和群众都称赞说,孙家栋这活干得漂亮,开了中国造卫星的一个好头。钱学森也高兴地说:“你这个家栋真有办法!”

钱学森以他的远见卓识,又主持制定了“三星规划”(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为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完成。百忙中的周恩来总理要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孙家栋接到钱学森让他一起去给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准备工作的通知时,惊喜与激动无法言表。

会上,钱学森热情地把孙家栋介绍给周总理,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风趣地说:“噢,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孙家栋向总理汇报了卫星研制的具体问题,讲到卫星上的毛主席像章问题时,孙家栋犹豫起来。

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常常要喊着突出政治的口号,可搞卫星要尊重科学,专家们又怕冒犯政治,被搞得进退两难。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感染了他,他下决心把心底埋藏多日的想法讲了出来:“总理,有人提出要在卫星的仪器上镶嵌毛主席像章,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总理严肃地说:“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你们看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也没有到处都挂上毛主席的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周恩来总理的话,让科学家们的心里顿时敞亮了。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接着,1971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

对恩师最好的回报

——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岁月如歌。孙家栋干了一辈子的航天,相继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接着又担任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大容量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应用卫星大系统的总工程师。后来孙家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探月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把中国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送上了月球。

用他的话说,这辈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放卫星。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飞上太空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负责研制发射的就有30多颗。孙家栋认为,对恩师最好的回报就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咨讯

海外学子创业周:十年引进七千余学子回国

“2010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下称“中国海创周”)7月1日在大连顺利结束。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共有667项高新技术项目签订了意向合同,510名各类人才与企业达成用人意向。

本届“中国海创周”共吸引了41个海外华人团体、1605名海外学子前来参会,其中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有792]<。海外学子所携带的近千个高新技术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以及农业等多个领域。

在3.5万平方米的展场里,全国50多家高新区、120个创业园区直接搭台设展,3000多家企业参展,7000余家国内企业参与项目对接,全国25个省市提供岗位达8000余个。

“中国海创周”源于2(]OO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10年来,通过此平台,7400多名海外人才回国工作,共创办企业1600多家,获专利3600多项。由于连年举办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2010年起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周,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2日,张冬冬宋太盛)

猜你喜欢
孙家钱学森导弹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钱学森
导弹燃料知多少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导弹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