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全球

2010-04-29 00:44佩德罗.雷诺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企业

佩德罗.雷诺

全球化的进程需要特定人才的支持。管理是一门国际性的知识,金融模型、会计方法、营销工具或物流和运营手法在全世界都具有共通性。但要在不同的地域及文化环境中运作这一切,就必须具备特定的人才。

以2010年为开端的10年将作为“中国走向全球的10年”而被载入史册。看来总会有这样一个时候,企业会形成共识,将全球化视为发展的首要任务。美国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的10年中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福特(Ford)、IBM、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等众多领先企业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欧洲,但同时也涉足了拉丁美洲、亚洲乃至非洲。在此后数十年中,这一全球化进程随着经济周期而起起伏伏,但仍在不断继续。欧洲企业和日本企业也紧随其后,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迈开了全球化的步伐。

单就一个特定的国家而言,我们往往将公司这种“他们都这么做,我们为什么不”的模仿效应视为一种强大的动力。西班牙是个小国家,但却拥有跻身欧盟最强银行之列的桑坦德银行(Santander)和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以及诸多在各行各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比如电信业的Telefonica、基础设施业的Acciona和ACS、能源业的Repsol,等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20世纪90年代在拉丁美洲的大规模投资部署,它为此后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突如其来的海外拓展行动引发了不少强烈的关注和疑虑。政府担心,资本流向海外可能导致国内失业率上升并对国家金融账户产生负面影响。1971年,美国商务部与哈佛商学院签署了一项协议,委托后者就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展开研究。美国政府以及美国一些持强硬立场的工会组织担心,汹涌的对外投资流可能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罗伯特·斯托伯(RobertStobaugh)教授的领导下,一个由教授和研究人员所组成的专项小组投入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1972年及晚些时候,美国商务部和哈佛商学院研究部先后发表了该项研究的成果。我有幸作为斯托伯教授领导下的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这个攻关项目。在项目中,我们采用了著名的哈佛案例方法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

研究结果很明确:对外投资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不仅维持了美国的就业率,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就业质量,因为首先输出的是低层次的工作,而研发工作则留在了国内。不仅如此,全球销售量的提升为国内带来了更多高层次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利润。如果不进行这些海外投资,其他外国公司就会发展壮大起来,并且迟早会实现规模经济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从而反过来占据美国市场。很明显,全球化对于美国企业而言,是最恰如其分的行动步骤。

很显然,欧莱雅(LOreal)、索尼(Sony)、喜力(Heineken)、可口可乐(Coca Cola)、三星(Samsung)、家乐福(Carrefour)、默克(Merck)、西门子(Stemens)等这些企业之所以如此稳固强大(并具有其他一些优势),正因为他们是全球化的经营者。多年来,他们努力发展起了全球品牌、全球运营和物流系统以及全球分销系统,并利用全球金融市场来筹集资本。那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往往来自世界各地。我们在访问这些企业的总部时,会看到许多不同国籍的人员。如果我们能较为详细地研究这些企业的战略,就会看到它们是如何形成一种国际性的文化,以及如何跟随世界的发展动向,从而最好、最充分地利用世界的每一部分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将研发中心设在了知识资源丰富的地方,而将无须尖端工艺流程的制造中心设在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方。

中国是全球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企业在国际部署上与其所在行业内的主要同类企业相比是有些逊色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已足以令它们实现非凡的增长。

不过,世界上仍有一些机会是中国应该及时把握的。诸如拉丁美洲和非洲等这些地区已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在这些地方,也开始出现中国企业活跃的身影。经济低迷导致一些公司规模或资金不足,无法实施强有力的增长战略,这些公司就成为中国企业理想的合作伙伴。它们中的一些拥有实力雄厚的品牌,比如,沃尔沃(Volvo)。吉利收购沃尔沃充分体现了李书福先生向国际进军的勃勃雄心。而这很可能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同时,沃尔沃的许多欧洲供应商和经销商也对此次收购表示欢迎。

然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特定人才的支持。管理是一门国际性的知识,金融模型、会计方法、营销工具或物流和运营手法在全世界都具有共通性。但要在不同的地域及文化环境中运作这一切,就必须具备特定的人才。作为欧盟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办学的成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成功创建了一个跨文化团队,并成功地实现了全球化的运作。取得这一团队业绩的关键就在于相互尊重、灵活应变、充满激情和雄心勃勃。

我曾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在20世纪80年代将公司带到中国的欧洲人。他们都是积极进取的创业者,富有团队合作精神、谦逊有礼、平易近人、激情四射,对自己的公司了如指掌,并且十分渴望了解和学习中国。哈佛商学院以及美国其他领先的商学院随着美国企业的全球化而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欧洲和日本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形。同样,中国的商学院预期也将为当前中国企业新的发展阶段输送特定的人才和知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全球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