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62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自身免疫紊乱等。这些因素导致针对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增强,而保护因子减弱,进而形成慢性黏膜炎症。笔者在2004—2008年间用柴平汤加味治疗本病48例,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4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全部符合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其中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19例,单纯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的16例。均按照就诊日期单双日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3岁;病程4个月~10年。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例,女l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病程6个月~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胃镜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如下:
(1)胃脘部疼痛及胃肠病症状;如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嘈杂吞酸,急躁易怒;
(2)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个月以上;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上述具备以上(1),(2)参考(3)(4)项其他症状并结合舌苔、脉象即诊断。
1.2.2 西医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诊断标准按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确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确定。
1.2.2.1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均有胃脘部或右胁部闷痛,伴嗳气、泛酸、饱胀或胃脘部灼热感,反复发作,进食后腹痛加重,食欲下降。
1.2.2.2 胃镜表现: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标准。
慢性糜烂性胃炎在内镜下形态主要有下列3种表现:(1)隆起糜烂型。黏膜呈丘疹状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表面糜烂或不伴糜烂,直径0.4~1.0cm。(2)平坦糜烂型。糜烂灶不高出周围黏膜,呈点状、片状、条状糜烂。(3)杵状糜烂型。黏膜皱襞粗大隆起呈杵状,表面糜烂。
1.3 排除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1 Hp阳性者均给予抗Hp治疗:口服克拉霉素片0.2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2g,每日3次,疗程14天。
2.2 治疗组:用柴平汤:柴胡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炙草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生姜3片。每日一剂,水煎服,日二次。
泛酸者加乌贼骨10克、煅瓦楞子15克。肠鸣腹泻者加白术12克、薏苡仁30克。纳呆者加焦三仙各10克。胁痛重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2.3 对照组:枸橼酸铋钾口服,40mg,日二次。
两组均在服药6周后做疗效判定。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及表现:
症状:胃脘痛等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或右胁部闷痛,伴嗳气、泛酸、饱胀或胃脘部灼热感,反复发作,进食后腹痛加重,食欲下降。其它伴随症等。
3.1.2 胃镜检查:
CEG内镜下糜烂愈合情况CEG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评分参考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具体如下:0级:正常计0分;Ⅰ级:胃黏膜糜烂灶(平坦或隆起疣状)单发计1分;Ⅱ级:胃黏膜糜烂灶(平坦或隆起疣状)多发局部≤5计2分;Ⅲ级:胃黏膜糜烂灶(平坦或隆起疣状)多发广泛≥6计3分。内镜疗效评价标准:积分降至0为痊愈;积分降至1或降低2分为显效;积分降低1分为有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为无效。
3.1.3 病理检查:
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观察指标:(1)胃黏膜慢性炎症(单核细胞)浸润程度;(2)胃黏膜活动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3)腺体形态;(4)腺体密度。以(1)、(2)评估炎症程度,根据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标准的直观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等级,分别记为0、1、2和3分。以(3)、(4)评估组织学结构的异常改变,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等级,分别记为0、1、2和3分。比较两组(3)、(4)指标的积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3.2 疗效判定: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恢复正常,经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正常并且可以判定0级的。
(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2/3以上,经胃镜复查胃黏膜糜烂明显减少,经判定分级减少1~2级的。
(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积分减少1/3以上,内镜分级减少1~2级,半年至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
(4)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缓解,胃镜复查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4 随访:疗程结束后,对所有病例进行跟踪随访6个月,了解疾病复发情况。
4.1 两组病例临床症状效果,见表1:(例数及所占百分比%)
表1
4.2 两组病例综合(临床症状,胃镜下粘膜,病理检查)疗效情况比较,见表2:(x±S)
表2
糜烂性胃炎又称疱疹性胃炎、息肉状胃炎或称隆起糜烂型胃炎,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其诊断主要通过内镜确诊。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逐步提高。
本病中医属于“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多因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脾胃虚弱致脾胃损伤,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治疗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然其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胆之疏泄密切相关。故《沈氏尊生书·胃痛》日:“胃痛,邪于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升降有常才能完成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而脾胃升降有度则依赖肝之疏泄有节。因此,肝之疏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同时,脾气健运散精于肝,肝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气机郁滞而产生胃脘疼痛。而脾失健运,不能散精于肝,肝失濡养,亦致肝木乘脾土而加重胃脘疼痛。因此,治疗本病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同时亦要兼顾疏肝理气。
柴平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小柴胡汤合平胃散组成,平胃散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方中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味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少阳,疏达肝气之功效;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可清泄邪热;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诸药合用,共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和胃降逆之功效。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4):24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74.
[3]廖信茜.三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2):124.
[4]林振,刘志新,廖国柱.康复新液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6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