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2010-04-14 09:20
四川建筑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学城规划大学

陈 芳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000年以来,我国各地大学城的兴起和建设是很有特色的。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升级;许多省市甚至用“大学城经济圈”来描述其作用。但是,从中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对大学城的发展进一步规划思考。

1 大学城建设的发展和问题

关于大学城,《教育大词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理想的大学城应该是科学城、生态城、文明城”。“大学城通常指包含几所或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以从事高等教育及相关活动为主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的发展一般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1 发展情况

我国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处于中心城市的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校舍紧张、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不足以及师资匾乏等状况,迫切需要向外扩张。但是学校本身环境条件一时又不能满足这种扩张需求。2000年 8月,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正式开“城”。随后,各地的大学城纷纷上马,越建越多,越建越大。至 2004年底,全国即达 50多个大学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珠海、重庆、长沙、郑州、南京、成都等大城市,均在城郊建设了占地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其中,南京宣布投入 50亿元巨资,打造全国最大的仙林大学城,占地 70平方公里。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城约有 55个,涉及 21个省、市。

深圳、珠海以及上海杨浦大学城规划建设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有的将大学城与科技园区合为一体,依托大学城中高校集中的优势来发展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定位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深圳市在 2008奥运年中,抓住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硅谷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建设以“深圳硅谷”为核心的“大学城经济圈”。

重庆大学城建设定位为国内一流,西部领先;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网络化”的理念,坚持“开放式、高标准、超前性”原则,建成后要成为“教育城、文明城、人才城、科技城、生态城”。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规划面积 33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约 300亿元;规划至2015年将 14所高校全部建成,师生规模 25万人,总人口达50万左右;其中,目前已开发的及尚处建设中的卓越熙街(一二期)、富力城商业、龙湖地产项目商业,规模约 280万平方米。惊人体量形成的学府商圈,已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命脉的商业盛地。

大学城产生的集聚、辐射、互动效应,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的大学城经济圈吸引了人口集聚和非农产业集聚,形成一个新城区,并与主城区功能有机衔接,不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大大拓展了区域消费市场,带动了大学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使大量郊区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形成的。大学城产生的直接原因,缘于高校扩招导致学校用地严重不足而寻求发展形成的一种创新办学模式。虽然有不少大学城经过仔细规划后建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城建设还缺乏深远的规划;有一些大学城建设甚至没有与全市统一规划,就匆匆上马。

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大学城建设用地全部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地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2000年后国内正是房地产开发热的时期,大学城的建设拉动了房地产经济和土地增值,成为以地生财的新捷径。大学城项目包括教育、大型商业、娱乐设施、星级酒店、普通商品住宅、高档别墅、度假村等于一体,使地产巨头大大看好大学城,大学城的土地市场价值均迅速飙升。

2004年国家审计署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四市高教园区(“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表明,建设中存在着大量违规审批、占用土地和银行贷款比重高等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大学城建设由于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依据,存在豪华办学、负债办学现象;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起初设想通过学生学费还贷,但现在多数大学城的实际生源只能达到设计生源的 1/4左右,用学费偿还利息甚至都很不容易。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大学本身不对投资行为负责,由此造成施工单位的巨额垫资偿还遥遥无期,形成大量银行呆账、坏账。

大学城圈地过大,浪费严重。大学城建设推平了山丘,摧毁了林地,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例如,湖南“岳麓山大学城”圈地 44平方公里,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圈地 50平方公里。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究竟需要占多少地呢?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 1985~1991年,至 2010年后,18岁以下的学龄人口逐渐减少。有关专家判断,目前年轻人的生育观已经发生变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逐年下降。过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设施建设是否会造成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过剰?

2 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从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有必要对大学城建设规划进行反思,需要深入研究国情、省情和本区域发展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1 规划应研究的内容

大学城的服务不仅仅服务于其所在地,而且服务于更多更大的地域甚至全国。大学城建设规划要经过充分研究论证。

2.1.1 师生规模论证

根据国家和区域人口年龄金字塔分析,论证未来适龄生源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推算本大学服务区域的生源可能规模;根据社会就业人才结构及其学历构成分析,推算大学生源修正系数;分析本大学在国内比较的师资力量、专业学科发展规划设置等竞争条件,推算招生规模和师生总规模的需求。

2.1.2 建设用地规模论证

根据师生总规模和专业学科发展设置规划,进行大学园区设计。国家教育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制定全国大学园区建设指导标准,对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基本指标作出规定,强调集约紧凑用地。大学城规划建设用地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本市近期建设用地供应指标校核协调。

2.1.3 建设工程规模论证

对于大学城详细规划,按照工程投资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论证。其中,对于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的内容,应慎重严谨,强调广开融资渠道、资金运用高效实用,努力实现资金收支的动态平衡。对于所在区域的交通、供水、排水、环卫、环保、电信、能源、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全面校核。完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经过正式评估审核。

2.1.4 现有大学城的规划补课

大学城的核心功能在于教育,各入住高校应在大学城有关管理机构的协调和服务中,加强管理创新,资源共享,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大学城一般是由大学聚集而发展为“城”,而不是我国的大学城——先有“城”,然后再“请”大学往里面进驻,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像四川大学等一些大学先将低年级设在“大学城”,而高年级设在大学本部;大学生活被人为割裂,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共享不能实现,不利于大学生成长。大学城大多位于城市郊区,而教职工通常住在市区,增加了高校办学成本,也给老师带来许多不便,同时造成许多老师几乎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时间。

目前多数大学城,已为郊区新城。大学城兼具“大学”和“城”的双重功能,它不仅仅是大学的简单聚集,而是具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信息交互利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型城区。

对于尚未完成大学城建设的区域,需要规划补课。考虑教育的迟效性效益和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应编制 10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实施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提前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大学城的实施规划作出动态的调整,以适应当前新时期的需要。

2.2 大学城在当前区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当前,为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学城建设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作出新贡献;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新贡献。

2.2.1 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实施科教兴国

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城和剑桥大学城,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围绕剑桥大学所形成的高科技产业群,让世界为之瞩目。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出租校园空地后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硅谷”。法兰西岛科学城集中了法国 60%的大学和 43%的科研机构,共有 3万多名科研人员和 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学城中进行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机器人、办公室自动化、医药等高科技的研究开发。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集中了日本国立科教机构 46所,占全国这类机构总数的 30%,其专业人员约占总数的 40%,年度科研经费约占全国总数的 50%。

依托大学来建立大学科技园区成为大学城,是国外大学城的发展趋势。大学城与大学科技园区应该说是相互促进、互为提高的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科技园区促使了大学城这种高等教育现象的产生,大学城又大大提升了科学园区的科技开发水平。

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 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大学城建设要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不断积累的教学和研究力量,与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使大学城建设融教育、科研、高科技开发、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一体。大学城建设规划要按照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领域、对策、措施,占领先进产业发展的高端阵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由此在空间布局上精心策划。

更重要的是培育创新环境的体制机制,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包括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导的相关产业集群建设等。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力资本。要强调师资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进行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源引进整合和机构引进整合,以及进行全方位产业链发展组合策划。

2.2.2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服务业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服务性行业,即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大学城建设带来大量相关服务业发展,改变了所在城镇和郊县的性质,使大片曾是农村的地区迅速城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大学城不是单纯的大学之城,而是一个新型城区,甚至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地区。应规划设置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形成区域劳动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为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根据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分析,未来30年中国将有 3亿左右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将形成 5亿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人口流动迁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一新形势,大学城建设中应开展多种教育培训,除了常规性的高等学历教育外,应利用园区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发展中专、技校等中等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尤其是为区域内的农民工多渠道扩大就业进行职业培训,并为农业科技园区等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大学城内可借助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潜在的培训市场,吸纳各类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技术、技能认证机构到大学城区内设立或联合开设分支机构。各类执业资格培训机构在城区及附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学术交流。

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或者称为“产业群”)除高新技术产业外就是文化产业。而相对而言,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商品却是未来社会的第一消费品。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资源消耗少,适合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而一系列拉动内需举措不断释放人们的消费能力,同样有利于拉动文化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 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 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产业。依托大学城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现代管理,可以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条件发展具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学城发展文化产业领军现代服务业,有可能创造新的奇迹,萌生产业链及其梯度就业系列,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2.2.3 全力营造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在大学城建设规划中,应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我国各地大学城范围一般均几十平方公里,包括各种性质用地;有必要按生态文明理念对大学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完善分区分类预控机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优化生态格局。

大学园区以“生态优先”、“集约节约”、“以人为本”为原则,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尊重所在地原有环境特征及生态结构,因地制宜创建有特色的绿色校园;充分考虑对人的关怀和自然亲和的关注,创造亲切宜人的空间景观环境;营造富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文明气息的环境,对周边社区起着先导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氛围。

大学城区域建设用地要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统筹进行集约节约用地空间。应由各级财政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补助资金,按照年培训农民人次安排经费预算,每年定向大学城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开展与市场对接的专项培训,研制进城农民正规就业与居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包括享受公共服务、社会保险、廉租房等社会管理方面。由此形成大学城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营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典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1]吴开俊.国外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其发展走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刘世昕.审计署通报“大学城”建设结果违规审批占土地[N].中国青年报,2005-06-02

[3]新华网.成为新的“圈地”怪胎大学城建设何去何从[N/OL].2006-06-18

[4]王明星.对高等学校建设新校区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4)

[5]大学城建设面临闲置危机[N].齐鲁晚报,2007-03-11

[6]陈芳,张洪河.全国大学城建设一哄而上催生新式“圈地”方法[N/OL].新华网,2007-07-26

[7]大学城经济红火、松江大学城周边商机多[N/OL].上海商报,http://www.ehomeday.com 2004-09-06

[8]陈媛媛.大学城经济圈迹象[N/OL].经济视点报,http://stock.163.com 2005-09-08

[9]陈林.地产巨头看好大学城 特色经济渐成气候[N].重庆晚报,2009-06-25

[10]十堰房产资讯.大学城引擎 大学经济圈拉动房产升值[N/OL].十房网,2009-07-08

[1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7-01-11

[12]30年内中国人口结构将呈“三分天下”格局[N/OL].侨报网,http://www.usqiaobao.com 2009-04-14

[1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大学城规划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