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盼,李为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我省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我省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由于多山,我省传统建筑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为了防止编竹夹泥墙或木板墙、土墙遭雨水冲刷,因此出檐和悬山挑出很大。在建造时还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
由于我省传统建筑具有以上特征,因而从总体场镇形态上看,呈现出巧妙利用自然风貌、街道空间环境宜人、城镇风貌朴实清新等特点。我省古镇,一般地处两河交汇、山口平坝、交通要道、水陆码头等地。受地形影响,场镇类型有沿河布置(成都市黄龙溪),平行于山体等高线布置(眉山市高庙),船型布置(乐山市罗城)等多种,都各有特色。
尊重建筑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是四川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虽然近些年的保护力度有所加强,但我省在民居保护方面已落后于许多省市。笔者曾调研过一些传统民居和古镇,下面结合一些实例,分析四川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看起来四个字却恰恰非常准确地说明了我省古镇保护工作的现状。多,是因为我省有近 6000个场镇;但根据调查显示,历史悠久又保存完好的古镇却仅仅只有 100处左右,因此谓之少。在这约 100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中,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仅有14处。其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名分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我省古建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四川有部分古镇开发得比较早,如成都的黄龙溪。开发早,自然早早打响了知名度,通过旅游、商业发展等方式,除了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进行保护工作。
然而商业开发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旅游承载量过饱和,不仅破坏了古镇原有的幽静自然的意境,甚至对古街道、古建筑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部分景区对古镇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引进了大量外来经商者,店铺泛滥造成破坏了古镇的原有风貌,改变了原有的古镇的古朴风格,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古镇的过度商业化;目前我省古镇旅游几乎都是走的同一个路线,走几条街,吃几餐饭,看几场表演,同时旅游商品同质性现象严重,逐渐造成“千镇一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古镇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崇州市怀远镇进行测绘时,发现怀远镇的传统建筑遗留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大多都年久失修。这是古镇保护中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四川传统的建筑材料大都以木和泥为主,在潮湿的四川,它们的寿命仅仅有 100多年。到了现在,许多传统建筑都到了需要大力修缮的时候,单体维修成本相当高,因此对于一个古镇来说,维修费用更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再加上许多古镇还未曾被开发,仍然保持着十分原始的风貌和状态,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始导致了很多无知的破坏,比如在传统民居中夹杂水泥楼房,或将明清建筑瓷砖贴面。对于这些地区而言,要对古镇进行修缮和保护,可能性就更小。
风、水、火、地震等是影响建筑稳定的主要自然力,破坏形式分为风化破坏、水作用破坏、热应力破坏、结构破坏和不均匀作用力引起的破坏。我省常见的破坏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灾、泥石流和地震等几种,尤以地震灾害为最严重。512大地震后,笔者曾先后赴成都周边的安仁、怀远、元通等古镇进行考察,发现许多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更不用说灾情严重的都江堰、绵阳、阿坝州等地区了。
(1)调查:我省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至今仍有一些交通、信息不便的地区,而恰恰是这些地方可能还保存着不少古场镇。
(2)研究:对于发现的古场镇,需要进行细致的考察、梳理和研究。不同场镇的形态、发展历史、建筑年代和形式、保存完好程度都不相同,然而要全部保存古场镇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通过考察研究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且至今保存较完好的予以保护。
(3)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保护原则;保护重点和范围;保护的要求及措施等。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其中最主要的是保护原则、合理利用和管理体制。
(4)实施:要实施保护措施远比规划工作困难。在资金、经济利益、地方政府执行力度、地方群众思想素质等因素影响下,如何保证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一个古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有历史信息,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去做。例如黄龙溪,虽然黄龙溪的商业气息日益浓重,但其热闹的情景依然为一些古镇管理者所向往,在现实追求和长远利益面前,一些古镇纷纷复制其成功的开发模式。彭山县的江口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虽然和黄龙溪镇在同一条河流上,而且古迹内容丰富,但至今也没能成为一个热门的景区。因为黄龙溪镇的优势在于:靠近成都,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开发最早,声名远扬。但江口镇并不具备这些必要条件。因此,单纯的复制成功模式是不可行的。
同时,如果开发无度,古镇就会失去古韵,离历史越来越远。古镇的乡土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和原则。开发中能否坚持保护意识,是对地方政府最大的考验。
众所周知,古建筑的维修费用相当昂贵,例如整修一座破损的两进院古代木结构住宅,需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维护一个古镇所需的高昂费用,由此可想而知。这样的开支单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是无法负担的。在这一点上,浙江诸葛村的成功典例值得我们学习。据统计,诸葛村的旅游门票收入从 1994年的 2万多元到 2004年增加至 500万元,村里因旅游而带动的第三产业收入近 2000万元。在此背景下,村里在几年内对基础设施、古建维修等方面共投入近4000万元,维修古建筑 3×104m2。所以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积累资金,对于古镇的维修和保护来说,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办法。
对于保存古镇信息而言,除了传统的测绘、拓印,拍照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最新的GPS定位、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古镇进行全方位记录,包括地理位置、建筑手法和材料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形成详尽的文字资料、二维效果图和三维立体图。同时我省还应该建立古镇信息系统,为我省各个古镇建立完整的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这样,不仅使得古镇的日常维修有可供参考的蓝本,而且如若古镇遭遇灾害需要进行大规模维修和重建时,能够提供有力保障,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古镇风貌。
[1]王朝霞.四川盆地传统民居材料技术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6(增刊)
[2]刘佳,卢海林.四川古镇发展之探讨——以阆中古城为例[J].四川建筑,2007,27(4)
[3]于华玲,周密.四川古镇开发模式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