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瀑
1976年的唐山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人员死亡 24万;5·12汶川地震造成了 9万多的人员死亡、失踪,经济损失达8000多亿,2010年玉树地震导致了 2000多人死亡,县城80%建筑倒塌。每一次灾害后,我们都努力前行,我国从1978年颁布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以来,1989年、2001年、2008年分别进行了修订,2010年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又将诞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加巨大,每一次标准的修订对于设防的目标或要求都进一步提高,它反映了社会各个方面对建筑防震减灾认识的提高。
地震灾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2010年智利 8.8级大地震的经验充分证明具有良好抗震能力的建筑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有效的途径。在不断提高新建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同时,建筑防震减灾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其中之一就是 400亿平方米的城镇既有建筑不能满足新的抗震设防要求,因此,持续改善与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持续提高既有建筑抗震能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立适当的建筑防震减灾目标,过低的目标不能保证建筑的抗震安全,而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过高目标则无法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地提高建筑的防震减灾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基本途径。(2)建立与目标相一致的建筑抗震能力评价方法是实现防震减灾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与现行标准的原则相一致,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突出关键性的要素,使评价方法易于理解和应用。(3)多渠道筹措用于提高建筑防震减灾能力的资金。政府应当引导建立相关制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根据建筑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强制或自愿的方式推进建筑防震减灾体系的完善。
广大技术人员在汶川地震后开展了大量的建筑物破坏调查工作,积极总结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特点,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地震受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即是其中之一,它提出了经历地震的建筑物如何评价其今后抗震性能的方法,可为地震后建筑的修复加固提供参照。
总之,建筑防震减灾工作在需要提高认识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建筑防震减灾能力,不同的阶段应当有相应的目标,并建立相关制度予以保证。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建筑的防震减灾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