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演变及其当代启示*

2010-04-13 15:10:08柴秀波刘庆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义传统

柴秀波 刘庆东

(山东工商学院 社科部,山东 烟台 264005)

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演变及其当代启示*

柴秀波 刘庆东

(山东工商学院 社科部,山东 烟台 264005)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导意义系统对个人的精神支撑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统一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意义;意义系统;主导意义系统

个人的生存总要有某种意义,或者这样的意义,或者那样的意义,总会有一种意义为人们所创造或发现。社会也一样,总是要用某种意义系统来主导社会的方向,不是这样的意义系统,就是那样的意义系统。一定的意义系统对个人来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因为人正是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一定的意义系统就社会而言,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的。这些意义规定了一套目的……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197页。因此,意义系统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意义系统

“意义”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意义,人生存的各个方面莫不与此相关。著名美籍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 (d imension)是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正像人占有空间位置一样,他在可以被称作意义的向度中也占据位置。人甚至在尚未认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②[美]A.J.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46-47页。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之中。“意义系统”则是相对于由个人构成的社会整体而言的,意义系统以意义为基本要素,由个体多样性的意义选择及其在主体交往、互动中叠加、放大而形成的新成分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意义系统。

意义系统对于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秩序的维系。意义系统是现实社会的超验的纽带,它作为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没有意义系统,没有对一定社会制度合理性的认同,一种社会制度是难以维系的。二是对个体的激励和支撑。最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恶劣的逆境中坚持下来的,莫过于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人们通过创设意义,获得应对各种困境的精神力量。当人们面对困境而茫然不知所措时,哪怕是一个极不像样的解释也能使人获得某种确定性,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摆脱困境的理由和希望,这就是意义对人而言的重要性所在。

意义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主导意义系统和边缘意义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主导意义系统,也有一些边缘意义系统,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存在着种族、阶级、阶层、职业、地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有自己的观念、利益、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他们自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意义系统。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的利益集团,他们所选择的意义系统往往在这个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主导意义系统对边缘意义系统具有统摄和抑制的作用,并成为稳定社会的精神支柱。主导意义系统也是一种社会化的选择,是国家为实现其经济、政治目标,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所选择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生活指南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社会整体的利益和需求,对个体意义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调控与引导作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拥有一个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这样才能统摄和制约其他意义系统,从而有利于维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历史演变

我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阶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汉代以降,儒学就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主流的观念和主导意义系统。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与它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和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密切相关。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确立的人生目标博大恢弘,能使人不仰仗超验的神而体验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冯友兰先生说:有各种人。每一种人都有他们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例如从政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而作画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画家。就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成为了人们道德修养的目标,构成了人生追求的神圣意义。所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社会居于主导地位,它一方面维系着世道人心,一方面为中国人提供终极关怀和意义支撑,对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儒家的这种统治地位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经历鸦片战争、西学东渐、辛亥革命 (包括后来的“五四”运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或者说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日渐式微。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西学东渐又动摇了儒学的“精神权威“地位;辛亥革命的爆发,在打破封建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了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导致了人们精神信仰上的危机。这种危机,正如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所概括的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原先行之有效的儒家伦理业已失范,那么新的人际规范和道德律令又是什么?其次是“存在迷失”,“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已被证明为不合时宜,那么个人安身立命系于何方?存在的意义究竟落实在哪里?最后是“形上迷失”,西方科学提供的睿智成功地回答了外部世界的“什么”(what)与“如何”(how)问题,然而对“终极原因”(ult imate why)却只能表示令人难堪的沉默,那么世界的终极究竟是什么?①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75页。归纳这三个层面的迷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指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已渐渐失去了其主导的地位,而新的主导意义系统又未适时地建立起来,这种精神上流离失所的状况一直延续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随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地位的衰落,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相当一批文化精英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中国人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填补了儒家思想衰落后中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缺位的状况,重新为人们的生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个人提供了精神家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尽管人们生活很贫穷,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人们精神上是充实的。但是,这种状况也没能一直延续下去,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被歪曲了,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一实行,人们立即投身到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并很快发现了新的人生目标——金钱,但人们在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普遍感觉到了道德的滑坡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从上世纪 80年代之后,我们仍然相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的凝聚力和精神整合力大大减弱了;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更使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地位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人们重新陷入了迷茫困惑的状态之中。

三、中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演变过程的当代启示

历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一旦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就会有空虚失落之感;社会一旦失却了主导意义系统就会造成茫然困惑的局面。那么,是重新寻找新的主导意义系统还是对原有的主导意义系统进行自我扬弃?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社会主导意义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都是一条精神的纽带,是引领人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以作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就必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其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的经济体制对意义系统、文化心态等有着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因素与之互动。第三,能够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同。作为社会的主导意义系统,它的主体和承担者肯定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它才能在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第四,它能够给人们提供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不断从世俗走向崇高。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推断,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继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至少应坚持以下两种最基本的原则:

首先,立足于传统。任何民族都在自己的历史延续中形成一定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影响着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传统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使人类社会的阶段与阶段之间获得了某种连续性和统一性。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精神上的秩序感和意义感。但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合理性,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新的解释”。①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年版,第127页。传统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并随社会生活一同发展下去,保持着社会生活的前后连续和内在稳定。要割断传统是不可能的,传统以其独特的方式活在现实之中。传统已经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任何社会,决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而另起炉灶创立一个全新的意义系统。传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深厚的传统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丰富的养料。但传统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些因素会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和包袱。所以,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理论创新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在某些方面突破传统。

其次,要兼容并蓄,积极借鉴外来思想文化。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舞台,都要面临异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作为社会主导意义系统要有兼容并蓄的气度,以积极的姿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它要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颂古非今,对外国文化的吸收,不是照搬照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 1995年版,第64页。“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2页。我国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异质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资源的利用和吸收。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导意义系统始终保持自身勃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义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将焕发出更加深沉而永恒的魅力。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D61

A

1003—4145[2010]09—0152—03

2010-08-27

柴秀波 (1974-),女,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哲学博士、副教授;

刘庆东 (1969-),男,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中意义的层次性与行为的规范性研究”(08DKSJ02)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意义传统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有意义的一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