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聚,魏 立,姬悠然
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3次顺利发射载人飞船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逐渐走向成熟,也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在3次发射期间,根据上级指示,笔者所在医院均派出医疗队负责海上A区飞船发射段航天员非正常返回时的海上卫勤保障任务。根据3次执行载人飞船发射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体会,笔者总结经验如下。
每支医疗队均由9名医疗队员组成,其中包括内科医师2名、外科医师3名、麻醉科医师1名、检验科技师1名、护士2名,队员们均为科室技术骨干,以往有参加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救治技术。主要任务是在航天员非正常轨道返回并降落到海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并将航天员及时送至后支医院。
2.1 预案全面,严格训练 根据航天员非正常返回降落到海上时可能发生的伤情,制订详细的应急救治预案,包括:①冲击过载导致的腹部内脏损伤;②冲击过载导致的胸外伤;③冲击过载导致的胸、腰椎及四肢骨折合并脊髓损伤;④有毒气体中毒;⑤烧伤及冻伤;⑥淹溺及海上生物蛰伤等。组织队员对每一个预案反复进行针对性训练,要求队员熟练掌握每一个预案的诊治过程,在救治过程中责任明确,同时做到配合默契,以确保航天员进入医疗救护程序后,对其伤情做出快速诊断,并根据现场应急救治原则与程序快速救治。2.2 药材充足,器械精良 ①药材准备:根据上级对此次任务所配备的药材品种、数量的要求,配备高于本级救治范围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以保证航程中救生、消毒和防病治病的需要,除配发的综合急救箱中72种急救用器材和药品器材箱中46种药品外,还增加麻醉药物、抗生素、镇痛、镇静、抗晕、止血、利尿、激素、维生素、中成药及大输液用药等70余种,其它易耗药材15种,手术室用品66个种类,手术器械包有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穿刺器械包、清创包、剖腹探查包、普外特殊包、胸外特殊包、脑外特殊包、四肢骨折器械包、基础器械包等,出航前将手术器械包高压灭菌消毒,将上述药品和器械分别装入专用箱,根据任务分为手术箱组、检验箱组和医疗保障箱组,每箱分别贴上编号,便于管理和使用;②器械准备:随队检验设备除上级配发的设备外,从实战角度考虑,医院还调配小型生化仪1台、离心机1台、显微镜1台等相关仪器设备,出航前对携带的检验设备进行校验,保证设备运行良好;根据航天员血型配备一定量全血,同时携带一定量血液制品以备用。对出海的船员进行体检和血型、献血合格检查,并进行登记,以备航途中急用。
3.1 加强战地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在船上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模拟伤员从返回舱到抢救手术室的搬运、救治经过实地演练;与随船的医监医保人员加强协作,针对脱航天服、医疗检查、诊断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医疗队及时向上级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
3.2 为防万一,严阵以待 航行中所有药材箱用绳索固定,检验设备和储血箱每天检试,抢救手术室的所有设备在飞船发射前1 d展开,并清洁消毒、检试后封闭备用。飞船发射前1 h,全体医疗队员就位,做好准备、待命,飞船发射成功顺利入轨后,航天员海上应急救治任务结束,所有药材、设备归位、固定。
4.1 航程较远、航行时间较长 执行任务船只离陆基较远,尤其是民船,航速慢,航行时间较长,遇到伤员紧急情况,难以及时得到后支医院的支持。此外,执行搜救任务船只排水量较小,遇到高海况时船体摆动角度大,难以完成精细手术。
4.2 医护人员少,抢救设施相对缺乏 “神州-6号”和“神州-7号”载人飞船乘坐2~3名航天员,而医疗队人员只从“神州-5号”发射时的编制8名增加到9名,如果需要紧急救治,尤其是需要重大手术治疗时,医护人员相对较少;此外,打捞船只上的手术室只有1张手术床,且手术室空间较小,抢救设施相对不足。
航天员的海上救治在我国尚无先例,执行此次任务的救治预案只是根据推测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或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制订的。 因此,通过执行“神州-5”、“神州-6”、“神州-7”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实践,应逐渐完善救治预案,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在执行任务期间,部分队员出现晕船现象,尽管此次任务属于有备无患性质,但是,如果处于实战状态,救治工作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在高海况下具备救治、手术能力,医疗队员应在平时加强晕船等适应性训练。
所有医疗、手术器械、药品专用箱,特别是贵重仪器要妥善固定放置,避免在航行中,尤其是高海况下位置移动或因震动受到损坏,敷料及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注意防潮,防止污染。
基本卫生装备要精干、实用,B超机、手提式X线机、血气分析仪、手术用电刀均需配备,以供抢救使用。此外,可考虑随船配备一个单人高压氧舱,以便在伤员出现减压病或有毒气体中毒时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