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云
(福建省德化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362500)
黄花菜是福建省德化县的名、优、特农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黄花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栽培方式不断创新,黄花菜叶斑病发生呈加重趋势。据德化县植检站调查,发病田块一般减产30%~50%,严重者损失达80%以上甚至绝收。为控制其危害,减少损失,现将我县黄花菜叶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叶斑病为黄花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又称发灾、水瘟等,在黄花菜各种病害中发生最早。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薹,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纵间比横间扩展快,后期出现霉状物或小黑点病征。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薹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大片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可造成全部枯
联系电话:0595-23512467。死,无花可收。
叶斑病在3月上旬始见,5~6月份为流行高峰期。病害发生主要与气候、栽培管理和品种密切相关,气候因子是导致发病与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度情况下发病严重。病菌随植株残体越冬,翌年3~4月随幼苗出土,气温回升,病菌即侵入嫩苗危害,若此时温度变化大或遇雨天,相对湿度大,病害极易流行。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栽植年限过久的地块发病较重,而6年以下的壮龄株抗病性较强;冬季田间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发病较轻,重施氮素肥料、少施磷钾肥的地块则病害发生重。
叶斑病由镰孢霉属病原真菌引起,该病菌为真菌,以菌丝体及子实体在病株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孢器内生孢子作为初侵和再侵接种体,从孔口、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
因地制宜,选择高产抗病黄花菜品种。我县主要选用当地十八格黄花菜品种,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
采取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50cm,株距20~30cm,每hm2栽4.5万~5万株,这样既可保证有足够的苗数,奠定速生丰产苗架,又有利于保持通风透光,提高抗病能力。
当黄花菜蔸龄达6年以上时,每蔸内分蘖数过多,病虫危害加重,产量亦开始下降,此时应及时更新复壮,促进黄花菜健壮生长。
应以施用高温发酵后的有机肥为主,在施肥方法上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施薹肥、补施蕾肥。防止过多施用化学氮肥,增施钾肥和硼肥,合理配施磷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虫能力。
应坚持预防为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搭配和交替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可选用10%世高水分散剂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病害初见期喷雾防治,隔10~15d防治1次,连防2~3次,并做到轮换使用不同药剂。用药时雾点要细,由于黄花菜叶片蜡质层厚,叶面光滑,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以增加粘性,提高药效。此外,在防病时可加入吡虫林、灭虫灵、虫杀净等低毒药剂,达到病虫害兼治、减少用药次数的目的,确保综合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