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挺,黄海峰,浦 洁,施和建
(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23)
2009年 5~11月,我们采用随机对照开放的研究方式应用 3种方案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188例,并进行了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 188例,均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真菌镜检明确诊断。男 137例、女 51例,年龄 18~42岁、平均 27.8岁,病程 1~3个月、平均 1.9个月。临床表现:颈部、上胸、背部、臂膀等有半球形毛囊性玫瑰红色坚实丘疹或丘脓疱疹,密集或散在分布,不融合,十几至数十、数百个不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直接镜检见成堆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并有出芽现象。排除 1个月前曾系统用抗真菌药,半个月内外用抗真菌药;有肝肾疾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咪唑类或烯丙胺抗真菌药过敏;依从性差或不能按时复诊者。按就诊日期将患者分成 A组 65例、B组 63例、C组 60例。三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病情等均具有可比性。
方法:A组外用 2%酮康唑洗剂(50m l/瓶),每日 1次,温热水浴时在患部擦至出现泡沫后擦洗10min,清水冲洗干净,擦干皮肤后立即外用 1%布替萘芬喷雾剂(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10m l/瓶),每日 1次,连续用药 4周。B组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1 g/粒)0.2 g,每日 1次,与餐同服或餐后即服,连用 7 d,停药 21 d为 1个疗程。C组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0.2 g,每日 1次,与餐同服或餐后即服,连用 14 d,停药 14 d为 1个疗程。3组均嘱勤洗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汗。于就诊当日,用药的第 1、4周复诊,记录皮疹表现,判断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B、C组在治疗前及第 4周结束时检测肝功能。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自觉症状及皮损完全消退,可留下暗褐色色素沉着斑,真菌镜检阴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 >70%,真菌镜检阴性;有效: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消退 30%~70%,真菌镜检阳性或阴性;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皮损消退 <30%或有新皮损出现,真菌镜检阳性。痊愈率加显效率为总显效率。
结果:三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第 1周痊愈 6例、显效 29例、好转 24例、无效 6例,总显效率 53.5%;B组分别为 5、27、23、8例,总显效率 50.8%;C组分别为 5、26、21、8例,总显效率 51.6%。A组第 4周痊愈 32例、显效 14例、好转 17例、无效 2例,总显效率 70.8%;B组分别为 30、13、18、2例,总显效率 68.3%;C组分别为 39、13、8、0例,总显效率86.7%。第 4周 A、B组总显效率均低于 C组(P<0.05)。不良反应:A组使用酮康唑洗剂洗浴后诉皮肤干燥 3例,停药后症状消失;使用布替萘芬喷雾剂时局部皮肤轻度潮红、瘙痒 2例,连续应用后症状消失。B、C组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轻度恶心 5例,未影响治疗;4周时复查肝功能 4例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保肝治疗后恢复,暂未发现不可逆性肝脏损害。
讨论:糠秕孢子菌为寄生于人体皮肤的常见茵群之一,属条件致病菌。在宿主和某些环境条件作用下,可引起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病理切片PAS染色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孢子位于皮肤毛囊内。其发病机制是糠秕孢子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并依靠其脂肪分解,使三酰甘油变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刺激毛囊导管引起阻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内产生炎症。
伊曲康唑为口服广谱、高效、安全、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可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以阻断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破裂而死亡。该药具有高度亲脂性和高度亲角质性及良好的药物后反应,停药后药物在角质层可维持抗菌浓度 2~4周,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酮康唑属于咪唑类抗真菌剂,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强效的杀菌活性,该药低浓度时作用于羊毛类固醇的 C-14去甲基化酶,抑制羊毛类固醇向 14-去甲基羊毛类固醇转化,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而起抑菌作用,高浓度时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而起杀菌作用。布替萘芬是一种新型丙烯胺类外用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受限,具有杀菌及抑菌双重作用。此外,还具有抗炎活性及高度亲脂性。
联合使用丙烯胺与咪唑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拓宽了抗菌谱,增强了杀菌活性,优于单一用药。本研究中酮康唑联合布替萘芬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4周总显效率为70.8%,与伊曲康唑胶囊口服 7 d相当,低于伊曲康唑胶囊口服 14 d。总之,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 14 d疗效最佳,2%酮康唑洗剂温热水浴联合 1%布替萘芬喷雾剂外用最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