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辉 陈焕钊
(广东省潮安县东凤华侨医院 潮安51563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对可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和肝、胆、脾疾患所致的各种上腹部症状的总称。因其病因未明,发病机理未清,西医尚缺乏特异有效方法。为探索中医有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了以西医分型、中医认证用药的方法治疗FD患者15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Ⅱ标准[1]及有关文献[2]相关标准。(1)具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及(或)呕吐、反胃等症状超过4周。(2)内镜或胃肠钡餐检查正常或排除糜烂、溃疡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检查、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脾等器质性病变及其它系统性疾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156例,其中男 85例,女 71例;年龄 16~73岁,平均44.5岁;疗程4个月~10年,平均3年。所有病例均按FD诊断分型,分为运动障碍型93例(59.6%)、溃疡样型30例(19.2%)、反流样型33例(21.2%)。
1.3 治疗方法 以西医分型中医认证用药为原则。(1)胃运动障碍型:以上腹饱胀不适为主症,餐后尤甚,时有恶心、纳差、早饱等胃动力障碍临床表现。中医以中虚气滞认证。治以建中行滞法,用厚朴温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厚朴6~12g,陈皮6g,甘草6g,茯苓 12g,草豆蔻 6g,木香 5g,枳壳 10~30g,鸡内金 6~10g,莱菔子 10g,黄芪 15g,桂枝 6g,白芍 12g,大枣15g,生姜10g;舌苔黄腻加蒲公英、黄连等。(2)溃疡样型:以上腹痛为主症,饭前或饥饿痛,夜间痛醒,疼痛位置固定呈周期性,疼痛可由进食或抗酸剂所缓解。中医以脾胃虚寒认证。治以缓急建中、温胃散寒法,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黄芪15g,桂枝 6g,白芍 12g,甘草 6g,大枣 15g,生姜 10g,陈皮 6g,法夏 10g,吴茱萸 5g,高良姜 6g,香附 10g,茯苓10g;烧心感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痛甚加延胡索等。(3)反流样型:以烧心、胸骨后不适、反酸、食物反流为主要表现。中医以寒热错杂认证。治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夏12g,黄连 5g,黄芩 9g,干姜 9g,甘草 5g,大枣 5 枚,党参10g;烧心反酸加吴茱萸、海螵蛸、浙贝;呕吐加丁香、砂仁、代赭石;胃痛加白芍、延胡索、川楝子。以上各种中药,均每天1剂,水煎服,30d为1个疗程。
2.1 疗效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3]制定。重点观察上腹痛、腹胀、纳差、早饱、嗳气、乏力等指标,按无(无症状)、轻(经提醒后病人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中(病人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活动未受限)、重(病人有症状,且正常活动受限)分别记0、1、2、3分。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或加重,疗效指数<30%。
2.2 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156例患者中显效113例(72.4%),有效38例(24.4%),无效5例(3.2%),总有效率96.8%。其中胃运动障碍型93例中显效72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溃疡样型30例中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反流样型33例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1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该病与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七情内伤以及久病失去调养有关。脾胃虚弱是该病的发病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气滞、郁热、虚寒等不同病证。目前,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的疗效,但辨证分型尚无固定模式。笔者通过对156例FD患者采用西医分型、中医认证用药的方法,结合有关文献的学习,有如下体会:
胃运动障碍型是FD的主要证型,其发病机制虽不完全明确,但食物停滞于胃中和胃动力缺乏是可以肯定的;这一病理现象与中医之中虚气滞观点相一致。而缓急建中、降气行滞之厚朴温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溃疡样型与胃黏膜血液循环功能低下、胃酸分泌增高及/或胃黏膜对胃酸敏感性增高有关。饥饿时胃痛,得温得食可缓解是中医脾胃虚寒的临床特征。因此,脾胃虚寒是该型的实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可缓急建中、温胃祛寒。该方通过改善胃部血液循环,胃的功能得以振奋,分泌、运动功能得以调整或改善,增强了胃黏膜的抵抗力,使胃酸等刺激因素对胃黏膜及其末梢神经的刺激得以松弛或变得无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反流型与胃逆蠕动及贲门功能紊乱等有关,其烧心、反酸等症状相当于中医“嘈杂”病,属于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从而达到抗反流作用。
综合所述,对FD患者采用西医分型中医认证法,具有理论上融通性和临床上的实用性,是中西医结合诊治FD的有效方法之一。
[1]赵荣来.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RomeⅡ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43-44
[2]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1-640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2,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