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启示
——基于对山东省 17地市 1068户农民调查的研究*

2010-04-13 02:58陶相根张福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力山东省

陶相根 张福明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启示
——基于对山东省 17地市 1068户农民调查的研究*

陶相根 张福明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本文从兼业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就业地域和就业身份四个方面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个体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劳动力转化的潜力已经很小了;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于促使兼业劳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就业、激励出省就业劳动力回流、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入;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措施是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务工条件。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劳动力资源开发

一、引言

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出现 (蔡昉,2005)、刘易斯拐点的形成 (蔡昉,2008;王德文,2008)都表明: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制定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政策的出发点,因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在一次、二次和三次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59.4%、23.3%和 17.3%。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2)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结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被学术界分为就地转移与异地就业两种类型。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5)的数据显示:2005年,就地转移和异地就业劳动力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为 46.5%和 53.5%。②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年版。(3)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的城市结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及以下的城市或城镇实现就业。《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的数据显示: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在以上四类地点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9.9%、19.1%、36.1%和 34.9%。③(4)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结构。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域结构进行过调查与统计;刘文 (2004)则分析了1997—2002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结构变化的趋势。尽管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还存在着值得改进之处,对以兼业程度划分的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的身份结构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另外,山东是个经济大省、强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鉴于以上原因,出于探求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途径的目的,本文拟对山东省以兼业程度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以非农就业时间划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以非农就业地域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以非农就业身份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2008年 1—2月,笔者组织聊城大学的学生对山东省 17个地市的 96个县(市、区),249个乡 (镇),469个村进行了有关调查。调查涉及到农村劳动力 3486人,其中 3052人对自己的兼业程度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本文就是以这些劳动力为研究对象。

二、以兼业程度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以兼业程度为标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可以被分为 5种类型:(1)完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农业就业时间 10—12个月。(2)以农业就业为主的劳动力,农业就业时间 6—9个月。(3)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并重的劳动力,农业就业时间4—6个月;(4)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劳动力,农业就业时间 1—3个月。(5)完全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农业就业时间 1个月以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完全农业就业劳动力占 14.2%,以农业就业为主的劳动力占 12.6%,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并重的劳动力占 16.4%,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劳动力占 26.1%,完全非农就业劳动力占 30.7%。其中,兼业劳动力为 55.1%。显然,兼业已经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典型特征。

调查结果还显示,兼业程度不同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差别很大。具体而言,兼业程度与劳动力个体特征的关系表现出如下特点:(1)随着农业就业时间的缩短,女性占的比例逐步减小,以上 5类劳动力中女性占的比例依次是 67.2%、56.5%、49.6%、39.9%和 48.4%。(2)随着农业就业时间的缩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延长,以上 5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是 6.09年、6.28年、7.02年、7.95年和10.02年。(3)随着务农时间的缩短,劳动力的平均年龄逐步减小,以上 5类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46.72岁、45.43岁、43.29岁、37.95岁和 26.72岁。总之,女性、受教育年限短、年龄大的劳动力倾向于农业就业,男性、受教育年限长、年龄小的劳动力则更倾于兼业和完全非农就业。

三、以非农就业时间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

若以非农就业时间为标准进行分类,农村劳动力可以分为农业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两类。这是学术界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的。

在本文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指年累积非农就业时间 3个月以上 (包括 3个月)的农村劳动力。年累积非农就业时间不足 3个月的农村劳动力则是农业劳动力。

调查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占所调查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是25.6%,农村转移劳动力占的比例是 67.4%,即山东省已经有近 7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由农业就业向非农就业的转移。这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7.4%。①

调查结果还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体特征也有很大区别。农业劳动力,以女性为主,女性占的比例是 66.3%;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为 7.49年;平均年龄较高,为 38.84岁。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男性占的比例是 57.3%;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长,为 8.16年;平均年龄相对较低 ,为 36.81岁。

显然,农业劳动力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例及其个体特征已经预示着:山东省农业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转化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四、以就业地域划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结构

以非农就业区域离户籍所在地的远近为标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区域可以分为 5类,分别是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内就业、户籍所在乡镇以外与县或县级市以内就业、户籍所在县或县级市以外与地级市以内就业、户籍所在地级市以外与省以内就业、户籍所在省以外就业的劳动力。其中,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内就业的劳动力被称为就地转移劳动力,其他4类则被称为异地就业劳动力。

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内、乡镇以外与县或县级市以内、县或县级市以外与地级市以内、地级市以外与省以内、省以外就业的人所占比例分别是 43.8%、14.8%、13.7%、11.9%和 10.5%。在个体特征方面,随着转移半径的延长,5类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男性占的比例逐步扩大 ,依次是54.5%、59.7%、59.3%、66.5%、66.8%,但趋势不显著;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提高,分别是 7.64年、8.43年、8.44年、8.56年、8.79年,但趋势也不明显;平均年龄不断减小,均分别为 34.91岁、35.01岁、32.12岁和 28.89岁,趋势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年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区域的主要因素。

五、以非农就业身份划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

以就业身份为标准划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劳动者、务工人员和雇主。因为,雇主占的比例较小,本文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类别进行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中,个体经营者占 27.1%,务工人员占 66.3%,即务工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方式。个体劳动者和务工人员的性别比例差别不大,男性占的比例分别为57.9%、59.4%。这就是说,性别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不大。相对于个体劳动者来说,务工人员的受教育年限较长、年龄较小,个体经营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7.73年、平均年龄是 41.81岁,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8.26年、平均年龄是 36.92岁。很明显,受教育年限长、年龄小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

六、结论与启示

1、兼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典型特征。山东省兼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已经超过了 50%,而完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与完全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到 50%,兼业已经成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典型特征。

2、农业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转化的潜力已经很小了。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有限,在 25%左右;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多是女性、受教育年限较短、年龄较大,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体特征正好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年版。免试,即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第二阶段针对个性化人才,由各院系负责组织推荐专业优秀学生,由校推荐免试委员会通过现场答辩方式投票选出个性化人才。其次,转专业,即优秀学生转专业和个性化学生转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取向重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另外,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可持学校两名相关专业教授的推荐意见和相关能力证明材料申请转专业。第三,自我管理,即“自主学习”、“自主考试”等管理模式。“自主学习”是为了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校允许学生通过“免听不免试”的方式获得学分。“自主考试”是指在正常考试外,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考试科目,旨在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评的目的。

2.实施“本—硕—博”连读制度。在若干个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能力的专业中确定若干名“本—硕—博”连读生,采取滚动式管理,本科毕业后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博”制度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和科研形成体系,产生更多的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这也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之一。

3.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探索,创新型人才“孵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研团队与教学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和教学常常分离,当教师大量从事科研活动时,其教学工作就被替代了,反之亦然。但是,只关注教学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创新人才的,只负责科研的教师因没有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模式中,通过科研团队与教学的结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其中,科研团队由科研带头人牵头,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跨系甚至跨学院建立固定专业方向的小型研究团队。科研团队在培养人才方面归属院系管理,使得院系—教学—科研团队构成一个教学管理系列。

第二,科研团队与科研“孵化”器协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模式需要通过科研团队和科研“孵化”器的结合来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科研“孵化”器一方面对科研课题全程管理,即从科研投资机构那里获得科研项目、委托科研团队组建跨团队的临时课题组,为研发项目提供服务,直至完成研发后评估结题并解散课题组,研究成果产业化等;另一方面,在内部,给科研团队和课题组提供软硬件齐备的研究环境;在外部,提供科研投资机构、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参与的协作环境。

第三,科研“孵化”器与科研营销协同联系外部市场。科研“孵化”器代表加盟的科研团队向科研投资机构 (政府或企业)申请课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一切都要求科研“孵化”器具有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才能与政府、企业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对接,从而构成科研团队 (课题组)—科研“孵化”—科研营销—科研投资机构等一个完整的科研营销系列。科研团队是教学、科研和科研营销的基本单位,在教学上受所在院系领导,根据其研究方向承担院系基础课程、专业和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兴趣小组的管理;在科研上受科研“孵化”器领导;在营销上配合科研“孵化”器联系项目和参与成果产业化。以科研团队为中心产生的科研营销、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三大系列构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孵化”模式的主要框架。

F120

A

1003—4145[2010]04—0142—02

2010-02-15

陶相根,聊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张福明,聊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

本文是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及演化趋势研究”(2008RKB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亦木)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力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山东省即墨市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