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伟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分开、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等配套措施的实施,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笔者就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医疗质量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技术水平是指医学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它是形成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医院从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素质入手,加强全员培训[2],严格岗前培训及规范化培训,技术人员分三个层次培训,即初级技术职务人员重点加强“三基”培训,严格落实规范养成,打牢专业技术的基础;中级技术职务人员重点提高专业理论、技能;高级技术职务人员重点学习掌握发展前沿和现代管理理论。培训中始终坚持严密组织、严格训练、全面考核,做到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台、全员训练与科室训练相结合,保证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与医院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强化基本素质培训的基础上,依据“差异化发展”理念,紧跟国际医学技术前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围绕重大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实行跨学科“强强联合”,抢占技术制高点,在手足显微外科、组织器官移植(肾、肝、角膜、骨髓移植)、脊髓损伤治疗、微创手术、介入治疗、肝硬化治疗等方面形成技术特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肾移植数量列全国前10位。消化内镜中心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中心山东基地,心内科为首批军队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注重发挥重点学科辐射作用,实施学科优化重组,组建优势学科群,整体规划建设病房、手术室、监护室及实验室,提升重点学科的综合实力,建成了骨科、神经医学、肿瘤、医学影像、小儿心胸外科5个军区研究所。目前,医院有8个全军医学专科(专病)中心,13个军区医学研究所或专科技术中心。雄厚的学科技术实力为医疗质量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夯实了医疗质量建设的基础。
国家施行新医改政策后,逐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促进了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对医疗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难度加大,单靠职能部门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医疗质量的形成的特点也决定了医务人员在管理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为此,医院按照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认真策划质量管理的体系,构筑了以三级质控网络为主体的多层次管理机构。实行科室自控、科间互控和职能部门督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一级是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办公室设在质量管理科,负责制订质量
目标及质量计划,并提出改进质量的建议。第二级是各职能科室在其分管的职责范围内实施质控,定期对各科室、各部门实施质量考评,并将质控结果反馈至质量管理科。第三级是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由主任、护士长和住院总医师等人员担任,负责科室自控和科间互控。在科室自控方面,负责制定年度质量管理的计划,每月召开质控小组例会,分析本科室医护质量现状,组织自测自评工作,做到每份病历都有质控医师和质控护士,做好科内质量自查与记录。在科间互控方面,辅助检查科室考核临床科室申请单质量,药剂科考核临床科室处方及合理用药情况,临床科室监测医技科室服务质量和报告质量等,起到了双向监督的作用。从而变单纯由职能科室的质量监控为自我质量控制和相互质量控制,树立人人是被管理者,人人又是管理者的意识,把管理变为多层次的管理,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将全院的质量管理工作形成了全员参与、上下结合的良好格局。
3.1 量化管理是医院科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同的专业科室、不同的医务人员,工作性质不同,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每个科室和医师的医疗工作质量,并进行量化评价是医院管理的难点,也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健全了二级质量评价体系[3],实行全员质量考核。
3.2 建立健全科室质量评价体系 以国家各类卫生政策法规以及各专业科室建设规范、技术标准为指导,组织专家对医院的各类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标准并汇编成册,其中包括科室主任、主任医师等各类人员岗位职责20余类,院总值班制度、会议制度、信息工作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各岗位工作制度40余项,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检诊制度、病历讨论制度等医疗制度50余项,各种管理规定30余份。医院还把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各种技术标准、科室建设规范以及112个单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了汇编。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考评标准,实行千分制管理。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指标和浮动指标两种类型。基础指标为月考核指标,设立思想政治、行政管理等共同指标4大类30小项;根据科室工作性质不同,分别设立内科、外科以及各医技科室考评标准共178项;各项指标均设基础分。浮动指标为年度考核指标,包括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科研成果等20项指标,不设基础分,按实际得分计算,年度考核由每月考核结果和浮动指标考核得分共同构成。从而增强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对全院科室管理、医护质量、科研教学、卫勤训练、医德医风等的全面考核。通过实施科室质量评价,进一步规范了医院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依法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自觉性得到加强。
3.3 建立医师临床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医院的医疗质量是由每个医务人员的工作构成的,为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达到全员监控的目的。通过专家咨询法,研究制订了医师临床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把医务人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落实规章制度、服务态度等分解为20个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和分值,采用TOPSIS法建立了评估模型,并依托军字一号工程,组织开发了医师临床工作质量评价软件。软件由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质量检查、综合评价和帮助共6个菜单组成,其中质量检查菜单的数据来源于职能科室检查结果,由手工录入;其余数据由软件自动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提高了质量管理效率。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科学合理地界定了医务人员临床工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激发人才之间的竞争,既为科室奖金的二次分配提供了依据,又避免了以往对医师的评价中一次缺陷、全盘否定的弊端,同时,由于上级医师的部分评价指标来源于下级医师,使各级医师的责任更加明显,逐级负责、层层把好质量关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医疗质量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医疗质量控制手段得到丰富和发展,笔者所在医院通过现场检查与网络实时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4],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
4.1 加强现场监测 医院领导每周组织查房,指导科室业务建设,帮助解决问题。职能科室每月组织专家按照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抽查全院住院病历1000份、每个科室抽查运行病历6份,对术前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进行全面检查。医院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性的医护质量大检查,检查人员由医务部各职能科室、护理部、药剂科等有关人员组成。检查内容包括诊疗质量、核心制度、合理用药、医疗文书书写等,检查结果现场评价讲评,督促科室改进医疗质量。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如危重患者抢救、三级检诊、病历讨论、围手术期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重点检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拿出有效对策。通过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4.2 实施网络实时检测 现场监测受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难以做到实时监测,也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效果不够理想。为此,医院在现场检测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健全网络检测手段,实施全程全方位质量控制。一是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行电子病历书写,建立不同科室或病种病历的时限质控点、查房质控点、手术质控点、会诊质控点、抢救质控点等,对医疗质量的时效性指标、内容一致性指标以及制度指标进行自动检测。该系统对质量检测信息即时进行统计汇总,发现的问题直接反馈到各用户。医师进入医师工作站后,该系统将自动弹出所在科室的质量缺陷信息。同时,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全院各科室环节质量情况。实现了环节质量监测的网络化、反馈的自动化,增强了检测的透明度,变事后反馈为实时反馈,提高了质量监测反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解决了以前质量监测信息反馈速度慢、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促进了各种质量缺陷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改进、早预防。二是应用总部配发的合理用药检测系统,对药物使用的频次、剂量、配伍进行检测,指导科室合理用药。三是开发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时检测系统。以卫生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为依据,结合医院实际,为每一个病种建立监测的项目和标准,包括住院期间标准化的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完成各项诊疗活动的标准时间等;提高了单病种医疗质量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完善质量信息系统。为加强质量信息的沟通,保证质量管理的权威性,医院加强了质量信息的反馈。每月考核结果除在医院大周会讲评、网络上通报以外,还把各科室每月监测考核情况尤其是存在问题方面,单独制定反馈表格下发到每个科室,这样既有利于科室有针对性的改正问题,也便于各被考核科室监督考核情况,增强了质量考核的透明度,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绩效分配模式。为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医院改革了以按经济收入为主要指标的绩效分配方式,采取优劳优得、按劳付酬,以医务人员诊治患者的数量、质量及效率来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同时结合科研教学和风险岗位来作为分配的参考。各科室每月质量检查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2007年实施考核时,扣分科室达到100%,个别规章制度全院落实率仅为40.6%,扣分最多的达到200分。目前,扣分科室虽仍为70%左右,但出现的问题明显减少,扣分最多的仅为50分左右,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率均达到了95%以上。科室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全院排名,并作为年终奖励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医院每年拿出100余万元,对质量建设先进的科室进行奖励。个人考核结果与立功受奖、奖金分配、晋职晋级挂钩。从而使各类考核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质量监督管理的深入持续开展。
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扩大了质量控制的深度和广度,保证了医疗质量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实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赢得了患者信赖,医院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先进单位”、军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山东省“爱民医院”、“百佳医院”等,被山东省确定为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强。
[1]佟雪飞.适应新形势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4l-41.
[2]刘世君,徐茂云,魏 巍.医院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78-79.
[3]徐茂云,卢兆桐,魏 巍.医师临床工作个体化评价系统的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88-689.
[4]郭念凯,赵治堂,马向杉,等.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几点做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7):884-885.